羅毓萍 任繼剛 秦雯霞 盛國安
1.四川省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心內科,四川成都 610051;2.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南京 210000;3.浙江省臨安市人民醫院,浙江臨安 311300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一種自然心源性死亡的突發現象,據有關研究資料表明,SCD也是導致老年住院患者出現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出現SCD的患者由于體內心臟電生理突發異常而引起猝死[2],在猝死的過程中往往出現嚴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以及室顫等,具有病發急、病情發展迅速等特征[3]。而老年患者是主要的病發群體[4],因此對住院期間的老年患者進行SCD的相關因素調查研究,在臨床上引起了諸多患者與相關研究專家的關注。本文亦針對此問題,對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院內SCD老年患者進行調查,探討分析該疾病患者致病相關因素,具體過程報道如下:
選取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心內科199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SCD老年患者120例為研究與調查對象,均為住院患者,且均符合SCD的相關診斷標準。其中,男90例,女30例,年齡65~82歲,平均(64.25±10.80)歲。
納入標準[5]:從出現急性癥狀發作現象到死亡的時間不超過6 h。排除標準:非心臟性疾病而導致病情發作至死亡時間亦為6 h的患者。
在對本次研究的120例SCD老年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調查前,對調查人員進行統一組織培訓。調查人員使用的調查表均具備同一性,調查內容包括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高血壓、飲酒、不良情緒、用力排便、勞累、劇烈運動等)、臨床病因[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心肌梗死、 主動脈瘤、心肌病、心率失常、肺心病]等方面,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本次調查的院內SCD老年患者中,各危險因素所占比率較大的分別為:吸煙58.3%(70/120)、高血壓29.2%(35/120)、飲酒 30.8%(37/120)以及急性不良情緒刺激25.8%(31/120)。 見表1。

表1 SCD患者危險因素調查結果(n=120)
在本次調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導致猝死的臨床病因主要有:ACS占38.3%(46/120)、心肌梗死占20.8%(25/120),心肌病占 1 8.3%(22/120)。 見表2 。

表2 SCD患者的臨床病因調查結果(n=120)
臨床上發生SCD的現象頻頻發生,同時,該癥狀是導致老年住院患者出現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仔細分析,發現出現SCD的患者在猝死病發前,往往伴有心臟異常等各種相關疾病前兆,患者在猝死的過程中出現嚴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以及室顫等癥狀表現。值得注意的是,SCD患者具有病發急、病情發展迅速等特征,在老年群體中是主要的病發群體,因此,對住院期間的老年患者進行SCD的相關因素調查研究,把握SCD患者的相關危險因素以及臨床病因,對臨床上有效預防與控制SCD癥狀的發生具有積極的參考意義[6-9]。據最新的有關研究資料表明[10-1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飲食的多元化,SCD的病發群體,開始更多地出現在年輕患者的當中,而無論是年輕群體還是老年群體,一旦發生心源性猝死癥狀,患者的存活的可能性十分低[12],因此對SCD相關因素的研究顯得尤其重要。引起SCD的因素除了與各種心臟病以及冠心病有關聯外,還具有復雜性特點[13]。
SCD患者在發生猝死癥狀前,其體內的基礎心臟病發生病理異常改變,進而引發猝死的發生,此外,由于患者長期的心肌病、心血管病、心肌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14],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心肌造成了損害,產生心肌重塑,在這些受到損害或產生重塑的心肌之間往往會形成較多折返,這將進一步導致患者心律失常發生域值降低,最終引起患者出現嚴重房室傳導阻滯、心室顫動[15]、惡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室停搏等嚴重心臟電生理紊亂,最后出現猝死。
本組資料系通過對120例的SCD患者進行危險因素及臨床病因等資料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在我院近10年發生SCD老年患者中,占較大比率的危險因素為:吸煙患者(58.3%)、高血壓(29.2%)、飲酒(30.8%)以及急性不良情緒刺激(25.8%),這充分說明了,吸煙、飲酒以及急性不良情緒的刺激等因素,是導致SCD癥狀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而在本組資料中,導致猝死的臨床病因主要有:ACS(38.3%)、心肌梗死(20.8%)以及心肌病(18.3%)。在實際工作中,引起SCD的臨床病因還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還需要持續進行調查與分析。
綜上所述,院內SCD死老年患者的發生,與患者吸煙、飲酒、急性不良情緒刺激及劇烈運動等日常生活方式有密切關系,醫務人員必須要密切關注ACS、心肌梗死以及心肌病等疾病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重視且積極控制各類影響因素,做好風險預后的評估 ,才能有效延緩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生存率。
[1]楊榮平.心源性猝死的當代認識及進展[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0,19(1):59-63.
[2]許兆延,楊希立.心源性碎死的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醫學雜志,2010,26(1):56-57.
[3]廖福貴,徐贊新,樊濟海.9例心源性猝死相關因素臨床分析[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9,25(10):797-798.
[4]都斌,王貝貝,陳亞琴,等.85例心源性猝死高危因素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4):626-627.
[5]孫榮超,楊樹東,周志毅,等.心源性猝死患者尸檢的臨床病理學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38):2707-2709.
[6]高筠,酋秀堂,馮丹,等.應重視我國大型醫院的尸體解剖[J].中華醫學雜志,2011,91(38):2670-2672.
[7]Chow T,Kereiakes DJ,Barmedulation C.Prognostic utility of microvolt T-wave alternans in 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J].J Am Coil Cardiol,2006,47(9):1820-1827.
[8]徐自清,李國英.心源性猝死的臨床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3):1.
[9]Gold M,Bloomfield DM,Anderson KP.Compatison of T-wave alternaus,signal-averaged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programmed ventricular stimulation for anhythmia risk stratification[J].J Am Col Cardiol,2000,36(7):2247-2253.
[10]黃文麗,李兆祥,楊林,等.云南省2002-2004年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事件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8(3):233-235.
[11]Wilson LD,Jeyaraj D,Wan X,et al.Heart failure enhances susceptibility to arrhythmogenic cardiac alternans[J].Heart Rhythm,2009,6(2):251-259.
[12]Al-Khatib SM,Sanders GD,Bigger TJ.Preventing tomorrow's sudden cardiac death today:Part Ⅰ:Current data on risk stratification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J].Am Heart J,2007,153(6):941-950.
[13]崔巖,張新超.心源性猝死的危險因素和預警因子[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3,27(1):218-221.
[14]Huff JS,Decker WW,Quinn JV.Clinical policy:critical issues in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dult patients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syncope [J].Ann Emerg Med,2007,49(5):431-444.
[15]Dong YX,Cha YM.Arrhythmogenic mechanisms for the sudden death in heart failure[J].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2009,6(4):24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