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青 亓 超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山東濟南 250011
頭痛是臨床最為常見疾病之一,中醫稱之為“頭痛”、“頭風病”等。筆者在診治頭痛的工作中,結合人群生活、個體的差異、工作環境變化,發現緊張型頭痛不僅是以臟腑功能失調為發病基礎的,同時也存在心理、認知和情緒等的紊亂。基于此,本研究以緊張型頭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借鑒齊向華教授建立的煩躁焦慮、驚悸不安、郁悶不舒、思慮過度、精神萎靡等五種中醫心理紊亂狀態量化表,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χ2檢驗等統計學方法,分析緊張型頭痛與中醫心理紊亂狀態的相關性,報道如下: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04年 《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 2 版)》(ICHD-Ⅱ)緊張型頭痛(TTH)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9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腦病急癥協作組制定的頭風診斷標準。中醫心理紊亂狀態診斷標準:參照齊向華教授制定的中醫心理紊亂狀態診斷標準[1],包括煩躁焦慮、驚悸不安、郁悶不舒、思慮過度、精神萎靡五種中醫心理紊亂狀態。
納入標準:符合西醫頻發性發作性緊張型頭痛和慢性發作性緊張型頭痛診斷標準;符合中醫診斷標準;年齡在18~65歲者;能獨立或通過研究者幫助完成研究問卷;經研究者說明研究目的后,研究對象愿意參加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65歲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高血壓病所致頭痛、其他原發性頭痛及有器質性病變的頭痛;正在使用阿片類鎮痛劑,抗精神病藥物或麥角胺者,酗酒或濫用其他藥物者;并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聽力障礙、語言表達不清或溝通障礙者。
本研究經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以下簡稱“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共收集緊張型頭痛患者300例,病例來源于我院門診及病房,所有病例診斷明確,符合納入標準。
1.4.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調查問卷,煩躁焦慮、驚悸不安、郁悶不舒、思慮過度、精神萎靡五種中醫心理紊亂狀態分級量化表。
1.4.2 資料收集 正式調查前對調查者進行培訓,減少調查人員偏倚,確保資料的一致性和真實性。并對10例對象進行預調查,根據收集結果.對描述欠清的條目進行必要的修正,盡量將問題的描述標準化、規范化。由調查者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征得研究對象的同意,向研究對象承諾本研究的無身體傷害性及自愿的原則,對所取得的資料嚴格保密。由于問卷包括自評和他評內容兩部分。先讓受試者填寫自評部分,采用統一的指導語,向患者解釋問卷的填寫方法和注意事項,由患者獨立完成自評問卷,如患者不能獨立完成,則由研究者逐條詢問并記錄。如有疑問,可向研究者咨詢,研究者對不同研究對象提出的問題的解答須保持一致性。他評部分則采用調查人員和受試者一對一的方式,逐條向受試者進行口頭上的詢問,并當場把答案填寫入表中,詢問完成后再由調查者檢查條目,以保證填寫的完整性。此問卷當場完成,當場收回。
1.5.1 TTH中醫心理紊亂狀態一般資料分析 一般資料包括患者年齡、性別、工作性質、文化程度。
1.5.2 TTH中醫心理紊亂狀態與頭痛指數的相關性研究 頭痛指數=∑頭痛持續時數×頭痛程度。即每次發作的疼痛程度計分乘以每次疼痛持續時間計分(以小時為單位)之積相加。頭痛程度(0級=無頭痛,1級=輕度頭痛,2級=中度頭痛,3級=嚴重頭痛,4級=劇烈頭痛)。
1.5.3 中醫心理紊亂狀態在TTH中分布規律 采用齊向華教授建立的中醫心理紊亂狀態分級量化表[2],對研究對象進行評分,分析煩躁焦慮、驚悸不安、郁悶不舒、思慮過度、精神萎靡五種中醫心理紊亂狀態及合并兩種狀態的患者在緊張型頭痛中的分布規律。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處理。連續型變量服從正態分布,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之間的頭痛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任意兩組間的比較采用LSD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課題所收集的300例緊張型頭痛患者中,有236例符合中醫心理紊亂狀態,占TTH患者總數的78.7%。現將236例TTH中醫心理紊亂狀態一般資料分布情況分述如下:
2.1.1 年齡及性別分布 本課題所收集的236例緊張型頭痛伴中醫心理紊亂狀態患者中年齡最大者為65歲,最小者為18歲,平均年齡為39.67歲,年齡分布以35~50年齡組所占的比例最大,占總例數的41.52%;其次為18~34歲年齡組,占38.56%。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151例,男女比例為1∶1.78。
2.1.2 工作性質分布 在236例緊張型頭痛伴中醫心理紊亂狀態患者中,腦力勞動者占比例最大,為47.03%;腦體混合者次之,占37.71%;體力勞動者占比例最小,為15.26%。說明腦力勞動者比體力勞動者更容易存在緊張型頭痛中醫心理紊亂狀態。
2.1.3 文化程度分布 在236例緊張型頭痛伴中醫心理紊亂狀態患者中,文化程度以大專及以上為主,占47.46%;其次為中學,占38.98%;小學及以下占13.56%。說明緊張型頭痛存在中醫心理紊亂狀態的患者隨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236例緊張型頭痛伴中醫心理紊亂狀態患者中,思慮過度和郁悶不舒所占比例較大,各占30.08%和20.76%,兩者共占50.84%;其次為煩躁焦慮、郁悶不舒+思慮過度、郁悶不舒+煩躁焦慮,分別占15.26%、13.14%、11.86%;驚悸不安和精神萎靡所占比例較少,共占8.9%。經單個樣本多個構成的擬和優度的χ2檢驗統計學方法,P<0.05,說明緊張型頭痛中醫心理紊亂狀態整體構成不同。見表1。

表1 緊張型頭痛中醫心理紊亂狀態分布規律
通過本研究可以得知,頭痛指數的大小分別排序,結果如下:煩躁焦慮>思慮過度>郁悶不舒+煩躁焦慮>郁悶不舒+思慮過度>郁悶不舒>精神萎靡>驚悸不安。不同中醫心理紊亂狀態下的頭痛指數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F=8.24,P<0.01),經兩兩比較發現,除郁悶不舒+思慮過度和郁悶不舒+煩躁焦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醫心理紊亂狀態對頭痛指數有影響。見表2。
表2 不同中醫心理紊亂狀態下的頭痛指數比較(±s)

表2 不同中醫心理紊亂狀態下的頭痛指數比較(±s)
思慮過度郁悶不舒煩躁焦慮郁悶不舒+思慮過度郁悶不舒+煩躁焦慮精神萎靡驚悸不安71 49 36 31 28 13 8 17.82±5.11 13.67±3.02 18.33±7.40 15.35±4.14 15.54±4.90 12.07±2.14 10.36±0.97中醫心理紊亂狀態 例數 頭痛指數
緊張型頭痛,又稱為緊張性頭痛、肌收縮性頭痛、心因性頭痛、壓力性頭痛等,臨床上表現為雙側頸枕部或全頭部的緊張性或壓迫性疼痛,常持續存在,每個人一生中患病的可能為30%~78%,在原發性頭痛中最常見。緊張型頭痛為慢性非器質性疾病,主要由于長期精神活動過度緊張、疲勞或強烈精神刺激引起的大腦皮質功能紊亂造成,常伴有情緒紊亂表現[3]。郭那那等[4]觀察了95例緊張性頭痛患者,55.8%伴發焦慮或抑郁。國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緊張型頭痛患者經歷了較多的負性事件,應激是觸發緊張性頭痛的最常見的因素[5],大部分伴有情緒紊亂。患者常常是由于社會、家庭和工作等的壓力之下導致心理、認知和情緒等紊亂,長此以往形成TTH;而一旦患有了TTH,患者又多表現出重重顧慮,終日處于擔心和憂慮之中,形成惡性循環[6]。已有研究資料顯示抗焦慮、抗抑郁藥治療TTH有效,尤其對于伴有焦慮、抑郁的患者療效更佳[7-8]。
關于正常的心理狀態 《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這些是比較高的心理狀態,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達到以上境界,因此我們認為只要是積極向上、情緒穩定、認知良好、心態穩定,中醫學都認為是正常的心理狀態。對于緊張型頭痛的患者所表現出來的認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思維緩慢),情感方面的障礙(煩躁、易怒),工作的積極性及效率下降,社交功能減退,以上各種狀態都是不正常的心理狀態,這種紊亂狀態不僅是頭痛患者表現出來的一種癥狀,也是加重頭痛的原因所在,如此循環往復,導致了頭痛的持續存在。
齊向華教授探索總結出“中醫心理紊亂狀態”這一概念。它包括煩躁焦慮、驚悸不安、郁悶不舒、思慮過度、精神萎靡五種中醫心理紊亂狀態。煩躁焦慮狀態主要表現為:在焦躁的心理情緒之下,患者軀體行為則表現出不安寧,“肢體躁擾”;驚悸不安狀態主要表現為心中驚悸,忐忑不安,情緒低落,喜悲傷,心虛則畏人,精神不倚,魂魄妄亂,不能獨臥,夢斗訟;郁悶不舒狀態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郁悶不舒,不善言語,幽憂寡歡,太息噯氣,肩被緊痛,腹部脹滿,按之心下及脅部有抵觸感;思慮過度狀態主要表現為:終日不間斷地苦思冥想,不能自己控制,神識呆頓,行動遲緩,納呆腹脹,或伴有躁動不安;精神萎靡狀態主要表現為:心境情緒的低落,“肢體、精神困倦”,“晝少精神”,“恍惚”,“昏憤”,健忘,思維遲滯,能力不足,“嗜臥少力”等。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300例緊張型頭痛患者中,有236例符合中醫心理紊亂狀態,占TTH患者總數的78.7%。說明緊張型頭痛與中醫心理紊亂狀態密切相關。
TTH伴中醫心理紊亂狀態患者中,以思慮過度和郁悶不舒為最多,分別占30.08%和20.76%,共占50.84%,其次為煩躁焦慮、郁悶不舒+思慮過度、郁悶不舒+煩躁焦慮;以精神萎靡和驚悸不安所占比例最少。以上結果提示,存在緊張型頭痛中醫心理紊亂狀態的患者,大多是因為長期思慮過度,抑或長期情志不暢,郁悶不舒而引起的,這部分患者終日郁郁寡歡,或者長期處于深思之中,不能自拔,久之則形成緊張型頭痛,而這類頭痛也以慢性緊張型頭痛為主。臨床發現,有些患者并不單單是一種心理紊亂狀態,而是合并兩種狀態,比如郁悶不舒+思慮過度、郁悶不舒+煩躁焦慮,可以看出,經常心情郁悶,情志不暢的患者,也很容易造成思慮過度,久之心情煩躁也是必然現象。而這類患者也占據了整個心理紊亂狀態的四分之一。至于精神萎靡和驚悸不安的患者,他們所占的比重最小,這類患者虛證居多,病程較長,遷延難愈,往往會發展為抑郁癥或者焦慮癥患者,不在本研究的納入標準之中。因此治療TTH要同時調整心理紊亂狀態。加強心理干預將成為治療和預防緊張型頭痛的重要手段。
[1]齊向華.失眠癥患者“晝不精,夜不瞑”狀態的相關理論和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9(2):130-133.
[2]齊向華.失眠癥中醫心理紊亂狀態辨證論治體系的構建[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27(9):1805-1807.
[3]黃紅星.養血清腦顆粒與妙納合用治療.30例緊張型頭痛的療效觀察[J].江西醫藥,2005,40:727-728.
[4]郭那那,吳川杰,連亞軍,等.101例偏頭痛和95例緊張型頭痛患者伴發焦慮和/或抑郁臨床分析[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2,18(9):529-531.
[5]Kopoulou-Kairis M,Alifieraki T,Protagora D,et al.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and headache Psychopathology,lifeevents and family functioning[J].European Child&Adolescent Psychiatry,2002,11(3):115-122.
[6]張倩,楊小柳.緊張型頭痛患者的生活事件、心身癥狀及其相關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3):168-170.
[7]王路,彭淼,池丹妮,等.緊張型頭痛的心身機制[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1,17(5):56-61.
[8]桑雄.帕羅西汀聯合地西泮在神經內科門診防治緊張型頭痛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2,33(24):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