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堯蘭 周志慧
1.浙江省東陽市中醫院檢驗科,浙江東陽 322100;2.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檢驗科,浙江杭州 310003
慢性肝病的產生是由于機體部分肝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和再生,導致肝組織纖維增生,瘢痕收縮,肝組織質地變硬,最終形成肝硬化[1]。對于慢性肝病患者,晚期出現的多種并發癥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感染是最常見的并發癥。因此,及時分析慢性肝病患者的胸腔積液細菌分布情況及其耐藥性,進而為患者選用合理抗菌藥物在治療中至關重要。本研究通過對247例肝病患者胸腔積液中分離的213株菌株進行分析,深入探討了胸腔積液中細菌的分布及耐藥情況,從而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選取2010年2月~2013年1月于浙江省東陽市中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治療的慢性肝病患者247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42例,女105例;年齡21~85歲,平均(57.6±0.5)歲。
慢性肝病患者癥狀符合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關于慢性肝病的診斷標準[2];胸腔積液感染患者符合《醫院感染診斷標準》[3]。排除繼發性感染患者。
觀察胸腔積液標本中病原菌分布及各種病原菌耐藥情況。
1.3.1 標本采集 將選取的247例入住我院的慢性肝病患者,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程序實施胸腔穿刺術,抽取胸腔積液,注入血培養瓶的增菌液中,將血培養瓶放在BACTEC 9120全自動血培養儀中,分離菌株
1.3.2 病原菌鑒定與藥敏試驗 使用VITEK232和API條(梅里埃公司生產)進行細菌鑒定,采用K-B紙片法(梅里埃公司生產)進行藥敏試驗,結果參照美國CLSI判定標準[4]。 超廣譜 β 內酰胺酶(ESBL)根據NCCLS規定(ESBLs)表型篩選及確證試驗方法進行檢測[5]。
從247份胸腔積液標本中分離出病原菌213株,陽性檢出率為 86.2%(213/247),其中,50.2%(107/213)為革蘭陽性菌(G+),44.6%(95/213)為革蘭陰性菌(G-),5.2%(11/213)為真菌,G+菌主要為屎腸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別占 15.4%(33/213)和 8.9%(19/213)。 G-菌主要為大腸埃希菌, 占 16.4%(35/213),而42.8%(15/35)的大腸埃希菌產ESBL,其次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占7.5%(16/213)。病原菌分布詳見表1。

表1 胸腔積液病原菌分布
G+對青霉素、復方新諾明、紅霉素的耐藥率較高,分別為37.3% (40/107 )、23.3% (25/107)、41.1% (44/107)。對利奈唑胺、替考拉寧、萬古霉素的耐藥率極低。耐藥情況見表2。

表2 胸腔積液標本中兩種主要G+菌耐藥情況[n(%)]
G-對阿莫西林、慶大霉素、四環素的耐藥率較高,分別為 45.2%(43/95)、36.8%(35/95)、36.8%(35/95)。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對頭孢類與β內酰胺類抗生素藥物的耐藥率都較高;大腸埃希菌對同種抗生素的耐藥率,ESBL陽性株比ESBL陰性株高;兩種菌對于美羅培南和亞胺培南的耐藥率均很低。見表3。

表3 胸腔積液標本中兩種主要G-菌耐藥情況[n(%)]
由于肝臟功能異常、血流動力學改變等原因,慢性肝病患者若發展至晚期,極易引發胸腔積液。而多種因素會導致胸腔積液發生感染,進而加速病情惡化,大大增加患者的病死率[6]。近年來,從慢性肝病患者的胸腔積液標本中檢測出很多耐藥菌,這些耐藥菌的耐藥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病原體中,細菌比例最高,但真菌感染的比例正逐年升高。在細菌感染中,革蘭陽性菌以球菌為主,而革蘭陰性菌以桿菌為主[7]。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肝病患者的胸腔積液中,革蘭陽性菌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包括屎腸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其次為革蘭陰性菌,主要包括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由于抗生素的不規范應用及病原體變異等原因,新的耐藥菌種不斷出現,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8-9]。本研究顯示,G+對青霉素、復方新諾明、紅霉素的耐藥率高,G-對阿莫西林、慶大霉素、四環素的耐藥率高;而G+對利奈唑胺、替考拉寧、萬古霉素的耐藥率極低,G-對美羅培南和亞胺培南的耐藥率均很低。因此,在慢性肝病的治療過程中,需要依據胸腔積液中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所占比例,并進行病原菌耐藥性試驗,進而選取合適的抗生素藥物,制定最適治療方案,從而避免經驗性用藥的盲目性,并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預后[10]。
由本研究結果可知,我院慢性肝病患者胸腔積液病原菌主要為大腸埃希菌,所占比例為16.4%。大腸埃希菌中ESBL陽性株所占比例較高,達42.8%,且其對多種抗生素耐藥性均遠高于ESBL陰性株。因此,若患者胸腔積液培養出大腸埃希菌,首先應確定是否為ESBL陽性,若為陽性菌株,需要對患者使用添加有酶抑制劑的抗生素。ESBL陽性菌株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耐藥率極低,二者也是目前相對其他抗生素高度穩定的抗菌藥物[11-12],可對患者聯合使用。革蘭陽性菌對多種抗生素耐藥率也比較高,但對利奈唑胺、替考拉寧、萬古霉素的耐藥率極低,可對革蘭陽性菌感染者使用以上3種抗生素。
綜上所述,對于疑診或確診的慢性肝病患者,需立即進行抗菌治療。應先對患者采用適量的抗生素藥物控制病情,并同時進行胸腔積液的病原體檢測。得到病原菌培養結果及耐藥性試驗結果后,根據檢測結果選擇相應病原體耐藥率低的抗生素藥物,調整其至最適用量,以達到科學合理的應用抗生素藥物的目的,進而提高治療效率,改善治療效果,減輕慢性肝病晚期患者病況,降低病死率。本文中闡述的慢性肝病患者胸腔積液中病原菌分布及主要菌種的抗藥性特點,為慢性肝病患者治療過程中醫務人員科學合理的選擇抗生素提供了有效依據,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使用。
[1]卜昕,張文瑾,范振平,等.肝硬化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感染161例的細菌種類及耐藥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3):177-180.
[2]蘭青,周立勤.肝病患者腹水中常見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回顧分析[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2,22(3):178-179.
[3]李紅梅,單正清.肺結核患者繼發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 32(11):47-48.
[4]施錦杰,丁媛媛,李永明,等.大腸埃希菌的ESBLs攜帶情況及藥敏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1):53-55.
[5]韓亞芳,陳佐云,趙濤.肝硬化合并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病原菌耐藥性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5):2011-2013.
[6]鄭大慶,莊建華,彭孟仲,等.肝硬化患者腹水培養的病原菌分布情況與耐藥性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5(34):42-44.
[7]Jasmohan SB,Jacqueline G,O'Leary,et al.Bacterial infections in end-stage liver disease:curr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GUT, 2012,21(61):1219-1225.
[8]湯立東,王宇.肝硬化并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腹水標本的菌種構成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15):3944-3945.
[9]楊利萍,李焱平.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4):83-84.
[10]朱明利,李超丹,厲小玉,等.肝硬化患者腹水培養的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8):1181-1183.
[11]孫黎黎.尿道、陰道、前列腺分泌物的細菌培養及其藥敏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3):95-96.
[12]Javier F, Juan A, Miriam C,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infections by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 cirrhosis:A prospective study[J].Hepatology,2012,55(5):1551-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