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媛
廣東省東莞市人民醫院,廣東東莞 523059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由于病情重,臥床時間長,腸蠕動減弱及大腦皮層抑制,再加上利尿脫水藥物的應用,使腸腔內缺水,多重的原因使患者便秘的發生率高,臨床醫生常常是使用開塞露納肛來解決患者的便秘問題。由于開塞露的細端只有3.5 cm長,而成人的肛管就有4 cm長,再加上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不能有意識的控制肛門括約肌的收縮和舒張,當開塞露刺激腸壁引起排便反射時,患者就在低級神經的支配下完成排便。使進入患者的藥液還沒來得及軟化大便,就大部分已流出肛門外,通便效果不理想。我科采用改良開塞露納肛,通便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選取在該院神經外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住院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8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齡18~83歲,平均年齡(66.5±5)歲。全部經CT證實為重型顱腦損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GCS評分為3~9分。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3 d以上未解大便,未使用其它干預方法通便。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1 納肛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左側臥位,臀部稍墊高,臀下墊一次性紙尿布,備屏風。①觀察組患者選用一次性肛管,無菌剪刀,開塞露和檢查手套。操作者戴檢查手套,用無菌剪刀將一次性肛管剪成15 cm長,與開塞露細端開口處相連,輕擠開塞露,排出肛管內空氣后,再擠出少許開塞露潤滑肛管前端,分開臀部,暴露肛門,將肛管插入7 cm左右,緩慢擠入開塞露2支后,將肛管稍抬高,讓肛管內藥液全部進入腸道。②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方法納肛。即操作者戴檢查手套,將開塞露細端打開后,分開臀部,暴露肛門,將開塞露細端全部插入,擠入開塞露,連用2支。因兩組患者均存在意識障礙,無法表達自已的感受,也無法按操作者的旨意,來有意識的控制肛門括約肌的收縮和舒張,所以兩組患者在納肛后,均保留原體位10~30 min,觀察通便效果。
1.2.2 效果評定 根據患者大便排出的多少來評定納肛的效果。顯效:大便的量大于100 g;有效:大便的量少于100 g;無效:無大便排出,只有開塞露的藥液。
1.2.3 不良反應觀察 納肛過程中觀察患者有無痛苦表情,有無藥液外溢,有無腸道出血及糞便嵌頓等不良反應。
1.2.4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納肛后排便效果比較[n(%)]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納肛后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根據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改良開塞露納肛在通便效果上明顯優于傳統開塞露納肛,藥液外溢及糞便嵌頓的發生比傳統開塞露納肛少,在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都未出現痛苦表情和腸道出血等不良反應。
便秘是指個體排便習慣改變,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和(或)排出干硬糞質[1]。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由于長期臥床,進食缺乏纖維素類食物及大腦皮層抑制,外周排便知覺異常產生無便意感,極易產生便秘。便秘發生后,臨床醫生最常見的醫囑是使用開塞露2只納肛。由于開塞露細端只有3.5 cm,而成年人的肛管就有4 cm,排便反射又是由直腸壺腹部的神經來完成,直腸壺腹部距肛門約7 cm,傳統開塞露納肛,擠入肛門內的開塞露只能到達肛管內,由于插入深度不夠,藥液容易外溢,根本無法到達干燥的糞便中,軟化糞便效果不佳[2]。常出現糞便嵌頓需用手將糞便掏出,或是多次反復的使用開塞露納肛,或是加用果導,番瀉葉來增加通便的效果。這不僅增加了護理工作量,還會導致腸粘膜損傷,腹瀉等并發癥的發生。觀察組用改良開塞露納肛,是將肛管與開塞露細端開口處相連,將肛管插入7 cm左右后擠入開塞露。由于插入較深,一方面藥液已到達直腸壺腹部,它會刺激直腸壺腹部的神經來完成排便反射,另一方面藥液在腸道停留時間較長,也能充分軟化糞便。且開塞露用量少,不會因為腹壓增加而導致顱內壓增加,使病情加重。
開塞露主要成分是甘油制劑,由于高滲透壓刺激腸壁引起排便反射,可潤滑腸壁,軟化糞便易于排出[3]。而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肛門括約肌松弛,耐受性差,傳統開塞露納肛,由于插入淺,藥液容易外溢,潤滑腸壁,軟化糞便的時間不夠,影響通便效果。改良開塞露納肛,使插入的長度增加,使藥液在腸道內有較長的停留時間來軟化糞便,有助于糞便的排出。由于一次性肛管的大小剛好能與開塞露的細端緊密連接,操作簡單,使用方便,費用低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也適用家庭的使用。
[1] 朱華,高輝,毛學惠.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措施在胃腸道手術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1-3.
[2] 姜 華,秦麗紅.開塞露使用方法的該進[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2,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