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濱
(貴州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25)
湖南民運會雖然取得了成功,但近些年發展速度緩慢,這種疲態是由諸多因素導致,準確分析阻礙因素才能推動其更好、更快前進。
湖南民運會每4年一屆,在這個大的周期內各少數民族努力挖掘和整理新的本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這無疑對民運會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但是這些整理的項目只有等到下一屆的民運會召開才有機會展現,并且在有限賽會期間內不足以給其他少數民族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湖南省各少數民族地區除民運會外,很少展開類似的綜合性運動,即便開展了,也僅限于本民族的傳統節日、民俗活動,很少有周邊少數民族參加。民運會過長的周期,不僅淡化了賽會期間比賽項目留給少數民族參賽人員的印象,也不利于少民運會的普及發展。
湖南省約有550萬少數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湘西自治州、懷化、張家界、常德、邵陽、永州6個州市。表1中數據顯示,湖南從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與教學工作的人員主要分布于吉首大學、懷化學院、張家界一中這三個基地。具備正高職稱的教師吉首大學8人,懷化學院8人;副高職稱的吉首大學21人,懷化學院13人;張家界一中沒有具備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中級職稱的吉首大學31人,懷化學院15人,張家界一中7人;助教職稱的吉首大學12人,懷化學院7人,張家界一中6人;三個基地的師資總人數118人。師資力量供給的嚴重不足,分布的失衡直接影響了民運會的質量,對湖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起到了阻礙作用。
近幾年,在湖南省人民為奧運體育湘軍慶功歡呼聲中,省民委、省體育局根據湖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形式和發展狀態,聯合組建了3個湖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吉首大學、懷化學院、張家界一中)。通過考察,3個基地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場地和設施均遠遠不能滿足日常訓練的需要,尤其是許多必備的傳統體育項目,由于場地設施嚴重不足,以至無法開展。沒有系統全面的訓練,運動員的競賽水平就沒有辦法提高,直接影響了湖南民運會的競賽成績(見表2)。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相對落后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作為開展民運會的專項經費。從《湖南省“十一五”體育發展規劃》第四項工作——湖南體育發展的主要措施:第八點(依法將體育彩票公益金的60%投放于實施全民健身計劃,40%用于競技體育,專款專用;加大重點扶貧開發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體育的扶持力度)可以看出,湖南省政府的資助重點依然是競技體育。政府的經費投入不足,是湖南民運會發展過程中的阻礙因素之一。
在歷史上,生產力的低下使湖南省不同民族的人們被大自然封閉在一塊塊相互隔絕的土地上,各民族的互相交往受到很大的限制,這種空間和時間的差異性,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歷史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征,使各民族在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上產生了很大的差別,各民族的傳統體育也在封閉的環境中獨立發展。湖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發展中固守本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拒絕外來體育文化。這種意識,恰使湖南民運會缺乏了與外省的學習。湖南民運會取得的成績是肯定的,但是,過于注重自身民族性的保護、輕視了對外交流,這種固守田園的思想,減緩了湖南省民運會的發展速度。
首先,民運會要持續發展就必須增加學習交流,從其他省份民運會中吸取精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探索科學的發展模式。將民運會現有的成功之處與舶來優點有機的結合,使民運會保持勃勃生機。其次,擺脫陳舊的思想,努力探索民運會的多元化發展。民運會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沒有充足的經濟后盾就保證不了舉辦質量。在市場經濟日益完善的今天,單純的依靠政府的資金不能夠滿足發展的需要,所以商業化的模式是民運會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

表1 各基地師資分布情況

表2 三個基地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場地設施統計(個)
民運會項目是在湖南少數民族人民的社會實踐過程中產生與發展的,對增強人民體質、娛樂身心、改善民族素質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歡。此外,眾多項目只在比賽期間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比賽后就被人遺忘了,存留時間較短,不容易被人了解。因而組建一系列的非政府團體,開展民運會外的一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身節,制定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眾化發展的實質性方案。以便讓民運會項目的推廣和普及。
學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對民運會的發展無疑起到了推廣和普及的作用,學生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強、興趣廣泛、不拘泥于一種運動項目。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民運會項目,進行分類并建立學生學習的目標體系,使廣大學生不僅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運動的樂趣,為民運會的培養優秀的運動員。另外學校中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借鑒科學的訓練手段,具備了教師與教練的雙重身份,彌補了教練員的空缺,促進了湖南民運會的發展。
湖南民運會競賽項目的選擇依靠科學的理論指導與自身特點相結合的方法,成功運用現群理論優選出強勢項目作為湖南民運會的常設競賽內容。湖南其他少數民族地區采用民運會的選項方法對具有競賽開發潛質項目不斷的進行深度挖掘與系統訓練,提高了競技化意識促進了湖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競技化發展。而讓湖南省民族傳統體育走向國家和世界,必須通過民運會這個平臺,伴隨著世界文化全球范圍內的交流、融合,現代體育中的先進西方文化特點自然被中華博大的傳統文化吸收融匯。這種在西方民族心態、社會運行方式中所孕育的西方體育特點成功的被現代體育詮釋。競爭、平等、拼搏,追求成功、冒險、挑戰,強調直觀性的文化取向彌補了湖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無為”的先天不足。
湖南民運會發展阻礙因素多樣化,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更新觀念、拓展發展渠道、優化產地設施等對策與措施,并加大政府扶植與經費投入,形成良性循環。
[1]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規劃(2004~2008)[S].2004,12.
[2]國家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M].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
[3]胡小明.民族體育[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龍佩林,白晉湘,鐘海平,等.吉首大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3):75-77.
[5]倪東業,張輝.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發展趨向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
[6]冀麗麗,趙艷平.淺析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對民族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作用[J].運動,2012.
[7]姜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競技化與弱競技化研究——以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為例[J].湖北體育科技,2012.
[8]楊世如,周華,夏五四,等.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賽事項目設置與發展論[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9]郭風蘭,閆曉,臧留鴻.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25(1):23-26.
[10]夏晟.文化軟實力視域下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開發研究[D].湖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