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新興產業的大發展,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逐步實現“民富國強”;新興產業發展可克服地球環境危機,建設“美麗中國”;同時,被機器人解放的人力勞動力更多的從事知識生產,使人人“自由幸福”。民富國強、建成美麗中國、人人自由幸福,這正是中國夢的內涵。新興產業是按幾何級數的速率翻著番地增長的,為此,于2050年前后,中國夢就有可能夢想成真。
關鍵詞:新興產業;中國夢;民富國強;美麗中國
一、中國夢的內涵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夢,而每個個人的夢又與整個國家的夢息息相關,只有實現了國家夢,個人的夢才有實現的基礎和保障。同時,國家的夢又是由億萬個個人的夢所組成,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那么什么是“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國夢下了定義:“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夢想。”
回顧5000年中華文明史,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在農耕時代,曾以世界上頭號富強大國“獨領風騷”達1500年之久。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發明的,如農耕、紡織、冶金、手工制造技術等,這使中國長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就成了“天朝上國”。但18世紀以后,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并由于紡織工業的大發展,使英國率先進入了工業時代,其殖民地遍布全世界,成為“日不落帝國”;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領先搶占了信息產業的制高點,在此信息時代,一躍成為世界頭號霸主。由此可見,產業是社會生產力基礎,在社會的主要產業方面,誰優先發展,誰就是世界的領頭羊、火車頭,就是世界上的“numberone”。
那么在即將來臨的知識社會,什么產業才是社會的主要產業?那就是新興產業群。它們是:新一代信息產業、新能源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生物產業、新材料產業、環保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等。在新興產業群高速發展期間,誰能搶占制高點,誰就是“金牌”得主。
不過,社會是個復雜的大系統,要使中國夢夢想成真,不是靠新興產業單槍匹馬所能奏效的,需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均衡發展。而在這五位一體中,新興產業是基礎,是技術和物質的保障。
我們行進在圓中國夢的大道上,那么中國夢的內涵是什么?它的具體目標是什么?我們認為有三項基本內容,它們是:民富國強、建設美麗中國和人人自由幸福。
民富才能國強。國強是民富最根本的安全保障,而民富則是國強的內生動力。新興產業的大發展,將為民富國強提供物質基礎,因為新興產業的大發展,將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
建設“美麗中國”是“中國夢”中美麗的光環。新興產業的大發展,將能克服地球環境危機,它們能消除環境污染、綠化沙漠、保護生態平衡、緩解自然災害,還能建設新型城市、開發海洋、邁向太空等。這樣,不僅能建成“美麗中國”,還能建成“美麗地球”,為“共建地球村”作出貢獻。現在中國率先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就是為建設“美麗地球”樹立樣板,使中國成為“共建地球村”的先驅。這樣,我們這一代炎黃子孫才算實現了“偉大的復興”(為全人類作出貢獻),以無愧于中華民族的祖先們。
二、新興產業與民富國強
“民富國強”是中國夢的物質基礎,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標志。
所謂“民富”,就是人民期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高水平的社會保障、更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和更優美的環境。如何才能達到民富國強?簡單說來,只要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生活必然會富裕。當各項新興產業大發展,就能實現社會物質財富極大地豐富。
社會物質財富主要是指人們衣、食、住、行、用所需的各種物質產品。生產物質產品需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它們是:自然資源、技術和勞動力,由掌握技術的勞動力,加工制造自然資源,便可得到物質產品。
我們知道,大自然所提供的一切自然資源都是免費供應的,而且當新興產業大發展后,自然資源還會從有限向無限化方向發展。如新能源產業中的太陽能、風能、核能、地熱能等都是用不完的能源;海水淡化產業大發展后,淡水資源也就用不完了;礦產資源可以循環使用(物質不滅),故當循環經濟大發展后,就不愁礦產資源會不夠用。
至于生產技術,新興產業就是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產業,這些高新技術可用于開發自然資源、生產各種原材料和設備,再由能源、設備對原材料進行加工,便可得到各種物質產品。
生產物質產品還需要有掌握技術的勞動力。但人力勞動力是要付工資的,所以原本免費供應的自然資源經過加工制造后就變得要錢了(產品的價格)。當新興產業中的機器人產業大發展后,由于機器人是不領工資的,所以由機器人為主所生產的產品其價格就不斷下降,如電腦、手機等。
當由不領工資的機器人,用高新技術,加工制造免費又用不完的自然資源,那么,社會物質財富必然就會極大豐富了。而要使自然資源無限化、高新技術的產業化以及機器人的大量應用等,都有待于新興產業的大發展。
三、建設美麗中國
“美麗中國”是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的最受群眾歡迎的新名詞。建設美麗中國自然就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涵,因為我們既要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更要天藍、地綠、水凈的生態環境。
但是目前由于工業社會對環境“欠債累累”,已造成嚴重的地球環境危機:自然災害頻繁、土地沙漠化、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使原本綠色的環境變成了黑色。
因此,建設美麗中國,必須使黑色環境恢復其綠水青山的美麗面貌。這就要靠新興產業的大發展,因為以新興產業為手段便能克服地球環保危機,把地球建成美麗的大花園。
1.消除環境污染
消除環境污染主要靠新興產業中的環保產業。環保產業的主要任務就是消除大氣污染、消除水污染和發展循環經濟以消除垃圾污染等。
2.綠化沙漠
沙漠與土壤的區別主要在于沙漠中缺乏淡水灌溉和有機質。當新能源產業大發展,使能源價格大幅下降,導致淡化海水隨之降價。這時就有條件用廉價的淡化海水灌溉沙漠,便能使全國乃至全球的沙漠得以綠化。
3.保護生態平衡
保護生態平衡需要大力構建生態預警系統、保護物種的多樣性、發展生態農業和建設農業公園等。這就需要新一代信息產業、生物產業等新興產業的支持。
4.緩解自然災害
緩解自然災害是建設美麗中國諸項目中難度最大的任務。當新興產業大發展后,人們可以通過建設全國的水網緩解旱澇災害以及控制森林火災、蟲災等災害。但對于緩解風災和地震災害,目前還沒有好的辦法。不過我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類最終總能控制各種自然災害的。
5.興建新型城市
隨著新興產業中的新型建筑材料產業和建筑機器人產業的大發展,造房子將會變得輕而易舉。這時立體城市、地下城市、海上城市、海底城市等新型城市的建設會像雨后春筍般地興起,而且這些新型城市都將是智慧城市。
四、人人自由幸福
在中國夢中,人們除了對物質生活的需求外,更有對精神生活的向往,那就是希望得到自由、幸福。
對自由、幸福的理解,各人的側重點不同。筆者認為,所謂自由主要是個人學習、工作、發展的自由。通俗地說,就是想學習什么、想從事什么工作都能如愿以償。所謂幸福,就是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和欲望。人的最高欲望是創造欲,因此,能夠在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崗位上有所建樹、有所創新,那么他就是幸福的。
新興產業大發展后,尤其是當機器人勞動力解放了人力勞動力,人們就可以在知識生產的領域中,自由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在創造性的工作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那么他就是一個自由、幸福的人。
想要達到人人可以在知識生產領域中,自由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還需滿足幾個基本條件:
1.社會失業率飆升
社會失業率飆升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夢魘,而且隨著新興產業的大發展,社會失業率還會不斷飆升。
2.無限的知識生產工作崗位
由于科學技術是“發散”的,也就是說,科學技術越研究,需要研發的課題會是越來越多的。為此,在新興產業的研發中、在共建地球村的大工程中、在解開諸多宇宙之謎、自然之謎、生命之謎中,都有著無限的知識生產工作崗位。
3.從下崗到上崗的社會機制
由于機器人解放了人力勞動力,致使失業率飆升。要使越來越多的下崗職工走上知識生產的工作崗位,首先,普及高等教育,把國民培養成具有知識生產能力的人;其次,提高社會福利水平,使他們衣食無憂;第三,發揮各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組織能力,開發出大量知識生產的工作崗位。這時,這些衣食無憂且具有知識生產能力的勞動力,就可以作為“志愿者”,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這樣,人們就有了學習和選擇工作的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條件。
五、2050年夢想成真
以上為“中國夢”粗線條地勾畫出一幅美妙的藍圖:由于新興產業的大發展,人們物質生活富足,在山清水秀的環境中,自由幸福地從事著自己喜愛的工作。那么讀者要問,這樣的美景何時能實現?
筆者認為,只需再過30~50年,于2050年前后,“中國夢”就有夢想成真的可能。也就是說,現在的中青年都可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中看到和享受到圓夢之福。因為實現中國夢,是以新興產業的大發展為基礎和動力的,而新興產業是按幾何級數翻著番地加速發展的。到2050年,新興產業將進入全盛時期,這就為實現中國夢有了技術保障和物質基礎。
新興產業的發展是按幾何級數的速率遞增的,以信息產業為例:第一臺30噸重的晶體管計算機,于1946年問世,僅過了36年,于1982年,在西方國家,微電腦便進入了千家萬戶。也就是說,由于計算機的產業化大發展,人類社會僅用了36年時間,便從工業社會開始進入到信息社會。計算機在高速發展期,每年以66%的速度發展(每過18個月,計算機運算速度提高1倍,而售價降低一半,就是所謂的“摩爾定律”。);中國移動通信產業(手機)的發展,在高速發展期,最高年增長率竟達到280%,而手機的售價,在近20年內,降低了近百倍。
僅一項信息產業的發展就有如此的威力,使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推進到信息社會。那么,多項新興產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其發展速度和威力將更快、更大。所以說,再過30~50年,我們完全有可能建成美麗中國和使“中國夢”夢想成真,甚至“共建地球村”也將初見成效。
但也只能說,到2050年,“中國夢”有實現的可能性。而實際上能否實現,還要有其他社會要素的配合,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是否順利,因為社會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五位一體”所組成。
參考文獻
周戟.新興產業圓中國夢.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