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
摘 要: 我國正處于高等教育大發展時期,大學的變化對學生事務管理提出了挑戰,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對提高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水平具有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就德國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機構一體化、后勤服務社會化、學生自主自治管理、就業指導等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與本土化考量。
關鍵詞:德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模式;啟示
德國高校后勤服務管理中心,Deutsehes Studentenwerk(簡稱DSW)的前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20年代的經濟危機中成立的,它是在緩解大學生生活困難為宗旨,在艱難的經濟環境下,經過近80年的變化和發展,已經成為獨立于大學的教學功能之外,為在校大學生專門提供完善的福利服務、社會和文化的非營利性的公益機構。它的運營和管理,也兼有現代的某些經濟企業。在德國有65個DSW,照顧約1.8萬大學生,相當于一個中型甚至大型經濟企業。
德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模式及其特點
1.理論基礎和現實背景
“教與學的自由”、“研究與教學的統一”是19世紀德國教育家洪堡提出的原則。從那時起,在大學,科學研究與學術自由成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趨勢。大學教師(教授)開始從事自己的研究領域,專注于學術研究,對于學生管理工作分身乏術,甚至無暇顧及。在客觀上,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從學術事務中分離出來創造了良好的機會。
2.管理特點和模式
(1)管理特點
獨立性:根據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有關法律的規定大學生服務中心為獨立的事業單位法人,在管理體制、人事安排、經營活動、經費渠道等方面都獨立于各高校。
壟斷性:大學生服務中心均設立在有大學的城市,一般一個城市只設立一個。目前全德有236所高校,而大學生服務中心只有65個。
服務性:大學生服務中心內部運行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辦事,但不以營利為目的,完全是為大學生生活服務的,缺口部分都由政府給予補貼。
(2)管理模式
一座城一個中心。關于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大學生服務中心——德國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獨立機構,中心的使命:為學生提供餐飲和住宿等服務,為學生的孩子提供幼兒園,管理國家資助學生的各種經費,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承擔政府委托的專項研究。這是負責大學生的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推進“一個城市、一個中心、輻射學院和大學,”不管有多少學生或學校,一個城市只建立了一個服務中心。大學生服務中心,是一個具有獨立的法人實體,其性質是公益性質。社會團體實行企業化管理,獨立運作,不以營利為目的,學生由州政府服務中心獲委任。
后勤社會化。高校的后勤問題一般由社會組織和企業來承擔。他們通常以合同、租賃或完全免費的形式參與,這些企業成為參與高校后勤服務和管理的主力軍。在德國,高校一般是不能壟斷后勤事務的。為學生提供的各種服務,如食宿、工作、就業、文化活動、心理、法律、專業、社會保障及其他社會免費輔導。在學校里面是沒有高大墻壁和學生宿舍的,學生可以選擇他們適合與喜歡的學生公寓。大學生后勤服務管理中心,主要是按照市場機制來運作,還要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服務原則,這樣依法經營獲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也為減少國家的財政負擔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是一個雙贏的舉措。
多元的就業指導。德國的就業指導系統是多種社會資源高效、合理、有序的整合。以政府為主導,學校、企業和私人的咨詢機構參與。學院開設與就業有關的課程,對學生的職前技能的培訓十分重視,對學生的人生職業規劃和發展社會企業的文化與管理相契合。德國規定,企業必須注冊在該地區參與行業協會的活動,有義務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
學生自治化。德國學生的高度自治化體現在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活的自我管理上。德國的高校課堂教學更加強調學生的互動式參與,并且對畢業時間沒有限制,學生在課程的安排和畢業時間上,都可以進行自主的選擇。專門有學生組織來負責學習方面的信息提供,高年級的同學會幫助低年級的同學進行具體的學習指導。在德國,高校最高的權力機構是校務委員會,為學院的理事會最高權力,代表學生利益擁有一定的比例,此外,作為大學生的最高組織機構的學生議會,財務權力和教學管理的相應權利與學校的關系完全平等。學生聯合委員會管理著對內和對外的學生事務,學生不再是學校管理的旁觀者,在學校決策中起著重要作用。
德國模式對我們的啟示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得大學校園改變了原來的狀態,如大學生數量突然擴張,新生素質的降低,稀缺的大學資源不能滿足大學的需要等。學生自己承擔部分學費與大學生就業的不斷市場化,使得高等教育的學生已經成為 “消費者”,原先的學校內部關系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大學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正邁向新的關系的調節和形成。學生成為教育的“用戶”和“消費者”。為此,必須符合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理念、方法、內容進行適當的更改。
1.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不動,改革難動”,這是許多主管后勤校長在講述建設中遇到棘手問題時發出的呼聲。這表明,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政府的支持不夠、執行的政策不到位,改革確實是很難推動,是難以深化。在中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過程中,借鑒德國模式,在資金方面,應根據現有財務資源的后勤服務實體的正常運行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給予一定的補貼,特別是在改革初期,這一點尤為重要。我們國家財政教育資助,畢竟是有限的,政府要充分發揮其職能應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護,為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
2.確立法人地位
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擁有突出的法律地位,建立聯邦立法,足以說明它的重要性。“中心”的經濟獨立性和經營自主權,有權管理這個“中心”的人力、物力資源,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的發展戰略,按照市場化運作的規則制定,它是中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目前,中國高校后勤分離出來,是一個不規范的市場,難以參與市場競爭,已嚴重阻礙了它的發展。為了確保后勤服務實體的持續健康發展,有必要建立法律地位的實體物流服務,這是實行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突破口。
3.從“管理”到“服務”的觀念轉變
在以學生發展的理論基礎上,學生事務管理應該以“服務促發展”。 學生事務工作方式和內容從“管理學生”到“管理學生事務”的轉變。新世紀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不再是以操縱學生,束縛學生的舊思維方式和手段,廣大的學生事務管理者要清醒的認識到,學生是我們服務的對象,學生特別是大學生,有很強自主性,在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的同時,體現以學生為本,用高效、滿意、合適的服務來促進學生全能的發展,這才是如今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最基本的理念。對于我國的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還需要一個轉變的過程,不管是管理者還是學生,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迫切需要更多國際前沿理論的指導來完善我國的學生事務管理工作。
4.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生事務管理模式
中國的社會服務行業沒有能力承擔所有高校后勤服務。因此,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德國的經驗,應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應形成自己的特色。實現社會改革可以采取以下三種基本模式:第一,德國模式,在經濟發達地區,有條件的學校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一步到位或分步到位,也就是說,后勤服務的全部或部分推向的社會。第二,引進和推出一些服務項目,學校有困難,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引進或推出。第三,學校內部社會化,這是大多數學校采取的模式。主要的原因是基于由后勤發展的歷史,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系統的人力、材料、設施、設備均具備雄厚的實力,充分發揮其作用;其次是服務性行業還不是很發達,也沒有能力來承擔所有的高校后勤服務保障作用。當然,這三種模式的邊界并不十分清楚,可以是交互式的發生。然而,無論何種模式的實施應該是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現企業管理和運營。
參考文獻
[1] 黃達明.德國大學生后期事務管理中心的 運行機制[J].中國高校后勤研究,1996(06).
[2] 姜玉峰.德奧兩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模式 及啟示[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08,(06).
[3] 張金山.德國大學生后勤管理的見聞與思 考[J].杭州大學學報,1995,(06).
[4] 朱煒.發達國家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比較及 其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06).
[5] 趙淑梅.德國高校服務中心的成功經驗對 我國的啟示[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3,(02).
[6] 黃開勝.德國大學生后勤服務社會化淺析 [J],高教探索,2002,(01).
(作者單位:畢節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