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博
劉禪,三國時期蜀后主,在位41年,在中國歷史中,也是在位時間比較長的君主之一。劉禪乃是先主劉備與甘夫人所生,劉禪出生時,劉備已經人到中年,因而對于此子亦是倍加珍重。從劉備對劉禪的遺詔中可以發現后主劉禪是一個“讀書人”?!吨T葛亮集》載先主遺詔后主曰:“可讀《漢書》、《禮記》,閑暇而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可見劉備是希望劉禪在以后治國的同時也要加強自身的修養,而《六韜》中又講及兵法軍事,這也是劉備對劉禪的期望之高,希望他能夠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能夠有所修為。諸葛亮亦曾經在劉備面前提及阿斗“智量甚大,過于所望?!?/p>
一、劉禪即位面臨問題諸多
劉禪即位后,諸葛亮輔政11年。這11年來,劉禪執行了一條“無為”的道路,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裁定。劉禪之所以執行了一條“無為”之路其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劉禪初掌政事,需要一段的“適應期”;其二,將政事交與諸葛亮,包括劉禪在內的許多人都比較放心,加之另一輔政大臣李嚴的存在,也使劉禪能夠大膽放手放權;其三,劉禪在早年讀過《管子》等著作,對無為的思想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了解。劉禪將重任交到了諸葛亮身上,基本不參與重大的決策。
而此時宮廷斗爭卻不止。在前期動蕩,內斗不止的情況下,劉禪也做了一些補救。諸葛亮執政時期,宮廷斗爭又使得蜀國內耗,造成了不良影響,而雖然劉禪對軍事方面的才能顯得平庸,但在處理國事方面并不是碌碌無為。首先是李嚴和諸葛亮之間的斗爭。李嚴種種的錯誤導致最后被廢為庶民。劉禪想要挑選美女以補充后宮,而董允則“以為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易增益?!弊詈蟆昂笾饕鎳缿勚?,最終沒能納妃。以此看來,劉禪至少聽從臣下的勸誡。而另一件事則是劉琰案,“(建興)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經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與后主有私,呼五百摑胡,至于以履搏面,而后棄遺。”在這一事件上,劉琰有些“小肚雞腸”,對于胡氏這件事,劉禪給出的判決是:士卒沒有資格毆打他人妻子,而且一個人(胡氏)的面部也不是用鞋來打的。最終劉琰被棄市。這一做法在于警醒其他人,維護基本道德倫常,是一位有大局觀者所為??梢?,劉禪深知臣下的斗爭激烈,而往往在做出選擇之時又不得不挑選出一個兩害取其輕之法,在這一點上,劉禪處理得比較得當。
諸葛亮時期,對外的基本政策便是北伐曹魏、東和孫吳。對此,雖然朝臣中多有不滿和反對之聲,但是后主還是力排眾議給予支持。從建興六年到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屢次北伐,直至逝世,皆失利而還。在這一時期,劉禪基本不參與諸葛亮北伐事宜,這一做法在今天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劉禪深知自己智不如諸葛亮,而作為弱國,建立高度統一、目標明確的體制有利于集中國家力量、統一合理調配資源,在亂世中圖存圖強。所以,劉禪將這一集中國家財力、物力、人力的大權交給了諸葛亮。古人云:“人君自任而躬事。則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謂之倒逆。倒逆則亂矣?!眲⒍U選擇了放權與諸葛亮,諸葛亮的北伐雖然說是以攻為守,保持生存,但是消極影響便是大耗了國力,激化了矛盾,影響了發展。
二、諸葛亮去世后劉禪獨掌大權
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后,開始了劉禪掌管國政的20多年,在這20幾年中,劉禪形成了自己風格的治國之道,展示出了與前人不同之道。諸葛亮死后,劉禪開始了對國政的主要管理,而對外的戰爭則由原來的主導地位降為從屬了。從建興十三年起,蜀國可以說是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變革,對諸葛亮時期的政治體制進行了修補與調整。
1.人事的調整。諸葛亮死后劉禪對國內人事進行了一次調整。蜀國接掌大權的皆為“新人”,劉備與諸葛亮時期的老臣已經所剩無幾。后繼的蔣琬、費祎的軍事政策不比諸葛亮的激進,且二人也經常不在成都,這就對后主朝內政上發揮作用提供了契機。
2.對內政的管理。此時劉禪對蜀國內的政局也做出了適當的調控。既限制又利用地主豪強,這樣使蜀漢的政權比較穩固。據記載,蜀漢僅官吏便有4萬人,可見這對老百姓來說也是一個比較重的負擔。然而從積極的一方面來說,蜀國的豪強大姓是不起什么太大作用的,相比于魏、吳的強宗豪右也遠不能及。陳寅恪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中談到:“由于蜀漢境內無強宗大族的漢人組織,故地方反抗力量薄弱,洛陽征服者易于統治。晉武帝謂之為蜀人服化,無攜貳之心。”而且,這些地主階級、官吏等等也都是比較廉潔的,如諸葛亮、費祎等。說明“蜀漢政權既沒有觸犯地主階級的土地占有關系,也不常奪取他們已有的部曲和奴婢……因而地主經濟的擴張并沒有成為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對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進行了些許的調整,雖然在經濟發展上沒能有太多的建樹,但是在穩定政權的方面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蜀漢的水利和農業,關于蜀國的水利和農業,見于記載的是“(建興)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至湔,登觀坂,看汶水之流,旬日還成都。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余戶于廣都?!奔词钦f,劉禪對于土地開發和人口的遷移給予了相當的重視。
有關蜀漢的手工業與商業,在這一時期也有很大發展。蜀國的手工業方面,據《文物》1976年的第四期記錄:1964年3月在四川郫縣太平公社出土的銅弩機上刻有銘文,系劉禪景耀四年(261年)二月卅日中作部造,機上銘文說系“十石機”(一石為129斤),一次十矢俱發。這便是人們經常說的所謂的“諸葛連弩”。蜀漢的煮鹽事業也不落后于中原地區,在劉禪在位之際,對王連、張裔等對鹽生產有顯著業績的大臣,也都給予了一定程度的升遷,說明劉禪對鹽鐵事業是非常重視的。蜀國商業的發展則主要是從對吳國的商業貿易往來中得到證實,吳國地區大量的蜀錦便可以表現出蜀國和吳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頻繁,也可以看出此時蜀國手工業的發展大大的帶動了蜀國商業的發展。除了這些,蜀國的鐵礦石,火井(天然氣)等等都有了或多或少的發展,這與劉禪的重視是分不開的。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各國都在謀求自身的發展,力求超過其他國家以求統一全國,除了對國內經濟、軍事等力量的發展外,外交手段與戰略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諸葛亮死后,劉禪在外交方面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在維系了蜀吳同盟抗魏的外交戰略基礎上,更加鞏固與加強了和東吳的聯系。
3.加深和東吳的關系。以當時的蜀吳形式來看,二者符合同盟關系:三國鼎立,蜀吳共同對抗魏國,甚至都劃分開了未來的領土范圍,可見目標明確,計劃明了;蜀吳兩國的綜合國力相比魏來說,皆不如魏。因此,弱者生存,必求聯合。所以,二弱對一強,也容易走上同盟的道路。至于誠信守約、相互信任,二者的合作關系除了荊州問題出現較大分歧以外,都能夠彼此信任,達成一個比較好的默契。劉禪掌權后在外交方面所做之事,也有利于兩國關系長遠有利發展。
劉備死后,由諸葛亮及鄧芝等人力主的對吳恢復外交關系的努力,使得破裂的外交關系得到恢復,在劉禪時代,又做了一些外交活動使這層友誼更加深化了。首先是在諸葛亮死后,吳國增加巴丘守兵萬人,劉禪派了宗預去東吳孫權那里打探消息。孫權問為何要在白帝增兵,宗預回答得很直接:東吳增加巴丘的衛戍部隊和蜀國增加白帝城的守衛,都是形勢使然,這是件不足以相互詢問的小事。此事之后,孫權對于宗預的待遇僅次于此前的鄧芝和費祎。這是對于吳國的外交,使兩國的感情更加深化。
蜀國和魏國,始終保持著敵對的關系,劉禪的政策又有了一個比較大的調整。除了姜維對魏國有過幾次較大規模的軍事進攻以外,蜀國對魏國的政策基本上是采取了守勢,全心致力于發展國內政事。當然,這一政策有利有弊,有利之處在于,蜀國的軍隊與人民有了一個比較長的緩沖階段,得到了些許的喘息,也適當的減輕了屬地人民負擔,使得政局更趨穩定。而不利之處也逐漸的顯露了出來,魏國在休息了幾年之后,對蜀國發動了幾次比較有規模的入侵。其中以延熙七年(244年)曹爽的率軍入侵以及景耀六年(263年)鄧艾、鐘會伐蜀的規模較為龐大。在這兩次軍事進攻的間隔的將近20年的時間里,蜀國國內發生了諸多事情使得國力又一次的急劇下降并最終導致亡國。
三、奸臣進位使后主開始怠政
國政開始衰退。首先,蜀國獨掌一面的強勢人物不復存在,從費祎、姜維開始,無法做到之前的“一手遮天”式的統領,并且長期在外,不在成都辦公,那么這樣導致的結果便是劉禪身邊的賢良之人逐漸減少,進而小人進位,長此以往,劉禪的個人生活,國家決斷便逐漸受到了奸邪的左右,而這其中的主要代表便是宦官黃皓。黃皓最怕的是董允,據正史記載,在董允執政的時期里,黃皓也就只做到了黃門丞。在董允死后,黃皓最大的障礙便是姜維,但姜維又常年領兵在外,這就給黃皓發揮作用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于是,黃皓便與閻宇、陳祗等人開始了在朝廷內混亂后主視聽,使得原本已經很吃力的蜀國更加走下坡路。姜維希望后主殺掉黃皓。然而此時的后主已經對黃皓是寵愛有加,沒聽從此建議。后主便將姜維打發走,導致姜維害怕黃皓加害,從此駐軍沓中,再不敢回成都。至于后來接替董允為侍中的陳祗,與黃皓狼狽為奸,使黃皓的勢力進一步的穩固,他又借著黃皓的關系,“深見信愛,權重于(姜)維。”這樣,朝廷內部小人逐漸掌權,蜀國逐漸政治腐敗。
其次,不僅朝廷內部,奸佞小人當道,后主喪失了明令決斷的能力,而且導致由內政的腐敗帶動了全面的衰退:在外線領兵作戰的將領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援助,相反卻處處被掣肘,使得戰略已經不很正確的蜀國雪上加霜,一步一步走向滅亡。
第三,在這一時期的種種重大戰略問題上,劉禪幾乎已經很少參與了,這又使全面走向頹勢的蜀國更加走向無可逆轉的境地。后主的不作為也達到了一個相當的程度。即便是在記載后主生平最多的《后主傳》上所見的也大都是姜維北伐之事。這表明除了做一做宣傳鼓舞工作之外,在其他方面似乎已經無法有什么出色的建樹了。
四、蜀國滅亡后對劉禪的總體評價
當鄧艾、鐘會大軍來到了成都,決定蜀國存亡的時刻,劉禪這一決斷者的決斷又顯得十分重要起來。最終劉禪選擇了開城投降,成為了為后人所不齒的無能之主。然而,對他在位時的最后一次決定卻是值得玩味的。首先,這樣避免了更多的蜀國人民因為戰爭而家破人亡,也使得蜀國內部的官吏及其身家性命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另外,從歷史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天下走向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劉禪的這一決定也間接的順應了天下一統的大勢,為中國的再一次統一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因而,從綜合角度來考慮,降魏這一決定雖然從其蜀國皇帝的地位方面考慮使其失國失位,成為亡國之君,然而從其他任何一個方面考慮都是一個明智與仁慈的決定。因此,在大敵當前之際也能夠進行全方位的思考也證明了阿斗雖然后期的執政荒廢但是也是一位識時務之人,可見其修為也非庸人所及。
蜀國在劉禪時期經歷了種種的改變,從總體來說劉禪的治國方法和思想有一些還是值得人們去接受和思考的。劉禪在位期間,其治國思想與其前輩大同小異,從其各種政策上也可見端倪,因此,這種國策也可說是一種治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