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芝靈 王魯捷
摘 要:面對全球化進程與危機的加速與深化,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已然存在局部感染或誘發危機的可能性。為了解決以往研究與實踐中對國有企業所有權主體權利及其權能結構分析的欠缺與不足,必須確立國有企業勞動者所有權,及與之相應的國有資產占有權執行委員會制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利益主導的工資、利率、地租等機制。
關鍵詞:國有企業規制改革;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勞動者所有權
在全球經濟危機頻繁出現的過程中,資本主義呈現出一系列新的時代特征,這些新特征延緩了但也加劇了兩種制度矛盾的積累和危機的破壞程度。同時,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借鑒了資本主義國家某些經濟管理和民主政治的具體做法,而西方國家為進行資本的全球擴張加強了與中國的往來。但是,由此得出所謂“趨同論”“普世價值”是站不住腳的,各自新的發展特征并沒有抹殺兩種制度的本質區別和方向上的根本分歧。
一、在全球化背景下,夯實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已然成為常態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潛伏著不確定性風險。目前,國有經濟對工業經濟的主導作用因為國有及國有控股實收資本絕對數量甚至相對數量優勢的逐步失去和對重要行業控制力的逐漸減弱而并不穩固,且我國經濟已深深嵌入由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生產體系,資本主義的經營風險、政治理念、文化價值觀等隨著網絡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斷向國內滲透。因此,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存在著局部感染或誘發危機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在全球化背景下,夯實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要求。
盡管此次全球金融海嘯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全球金融壟斷資本的失敗,但是我們必須高屋建瓴地意識到以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主張為指導的全球壟斷資本集團并未最后終結。從當前全球金融壟斷資本的歷史性來看,通過“金融殖民”加速落后國家淪為這些發達國家的資本附庸,資本對全球勞動利益的侵蝕只會愈加強烈。
二、對國有企業規制改革理論依據的回溯與反思
夯實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必然要求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規制改革。
1.對國有企業規制改革理論依據的回溯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者對我國國有企業規制的理論依據的思考,大致按照使用價值—價值—所有權的路徑展開。
其一,1978年12月至1992年9月,國有企業規制改革的重點是放權讓利,確定了國家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相對分離,企業是自主經營商品生產者的改革方向,特別強調:勞動者從物質利益上關心自己的勞動成果,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動力。
其二,從1992年鄧小平南行講話到2003年,國企規制改革的理論依據進入制度創新階段。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公司法》頒布后對“企業法人財產權”的爭論,理論界具有代表性的說法大體可歸納為三種:(1)“企業法人財產權”是“企業法人所有權”,指所有權;(2)企業法人財產權是企業作為獨立法人區別于其他民事主體與企業財產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包括收益權而與經營權的內涵不一致;(3)企業法人財產權與經營權并無不同,只是充實了企業經營權的內涵。1994年7月24日由國務院發布施行的《國有企業財產監督管理條例》持此種觀點。
其三,2003年以來,國有企業規制改革進入以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國企改革發展階段。黨的十六大、十七大以來,國有資產管理在理論上有新的突破,體現在所有權的理論問題上,明確了國家統一所有、政府分級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資產管理的新思想,并逐步實施了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等措施。
理論界普遍認為,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所有者是否到位。理論界具有代表性的說法大體可歸納為四種:(1)由于政企難于分開及剩余索取權不具有可轉讓性,因而很難確立排他性的法人財產權,應基于國有企業的競爭性或規模性差別,分類采取不同的改革戰略;(2)所有者到位的一個重要標志,應建立真正代表所有者利益、并能夠對經理人進行有效約束的董事會;(3)產權應普遍落實到個人,國家把國有企業的所有權或股權轉變為債權;(4)主張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即由國家控股或由多家國有投資公司共同控股。
縱觀這一過程,國有企業規制改革成績斐然,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不少問題:(1)“放權讓利”及后來推行的承包制,致使不少企業利潤率不斷下降,進而導致國家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2)之后推行的股份制遇到兩大難題,一是能用這種方式進行改革的,僅僅是贏利企業,二是這樣做帶來了國有資產大量流失;(3)目前大型國有企業管理鏈條過長,層級太多,集團管控能力弱,缺乏對重要子企業和境外資產的有效監控和管理,重大資產流失時有發生。
2.基于國有企業主體性的反思
在已有的各項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有益啟迪的同時,另一方面,隨著法人財產權問題討論的深入,其概念的實際意義也開始受到質疑。由于法人財產權的性質,往往與股權的性質聯系起來,因此,學者多著重從股東身份(國家股+法人股+社會公眾股)角度研究股東之間的利益矛盾,而忽視了從勞動者權利或股東權利角度分析股權結構的缺陷:較多實證分析了大股東確實攫取了中小股東權益,但對因何、如何攫取的根本分析不夠;從國企改制面臨的矛盾與困境就事論事提出對策建議的研究多,從國有企業是勞動者權益利益的集中與根本體現出發的研究少。
事實上,人們更多地關注了諸如產權轉讓、管理層收購、資產流失、企業重組、管理層激勵、分層構建規制模式、分類規制企業、市場環境約束等技術和道德層面的問題;而忽視了在這些問題的背后,國有企業所有權主體的性質是否明確,所有權主體在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權能配置是否均衡、激勵機制是否完善等這些更深層次的探究。因此,在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下,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向實體經濟領域強勢蔓延,且國內政局穩定的壓力增大的現實下,最緊迫的問題在于挖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規制的內核,即國有企業所有權的主體性,解決以往研究中對國有企業所有權主體權利及其權能結構分析的欠缺與不足,從勞動者所有權的角度揭示國有企業所有權權能配置的內在機理。
三、確立國有企業勞動者所有權制度
1.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在于勞動利益共同體
通過生產關系一般來理解馬克思(有時和恩格斯一起)的論述,并從“抽象性地規定”的角度來理解生產資料公有制。我們不難得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內容和本質就在于全社會生產者聯合體對勞動的支配。勞動(個人勞動直接形成社會勞動)是社會的主體,生產的主體,勞動者作為主體的人格化在直接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具有自由、平等的地位,發揮著自覺生產者聯合支配勞動的“集體占有方式”,實現勞動利益共同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實現形式上,一般理論形態和特殊歷史條件下具體形式之間的差別是不容忽視的。但它對我們準確認識現階段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十分重要的。
2.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者所有權能夠體現勞動利益共同體關系。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一種經濟關系,又表現為一種權力關系,在階級社會它還帶有法權關系的形式,即體現為所有權。從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論述中可以看出,他們不僅把勞動的所有權與勞動產品的所有權聯系在一起,而且突出強調了勞動的所有權的重要性,沒有對勞動的所有權就談不上對勞動產品的所有權,所有權就是對勞動的所有權的實現。
勞動者所有權就是勞動者對自己勞動的所有權,即勞動者對勞動產品的占有,它形成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勞動者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所具有的勞動權力,它形成勞動者的主體能力以及勞動者對自身存在所具有的主體意識。其中主體能力是核心,主體能力的發揮發展是衡量和確認勞動者主體地位的合宜形式的歷史標尺。同時,勞動者所有權的實現,體現在勞動者與公有制資料相結合時表現出來的勞動者所有權的兩重性,一方面勞動者所有權屬于勞動者本身。
另一方面,勞動者所有權也歸社會所有。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定了我們只能漸進地實現勞動者所有權。在管理制度上,逐漸從給予勞動者更多自主權向勞動者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發展,讓勞動者從參與管理和決策,逐漸向管理和決策的主導力量發展,使勞動者共同分享管理和決策的權力。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勞動者所有權的理解應把握兩個方面
首先,勞動者所有權的出發點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勞動者,不是孤立的人,它是現階段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反映。
一方面,在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下,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大框架以總體勞動為基礎,國家代表全體勞動人民的利益。因此,我們在現階段提出勞動者所有權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勞動者作為出發點,以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能發揮勞動者勞動主體性的生產活動為主導趨勢作為根據的。
另一方面,馬克思強調,以主體劃分的所有權,若沒有明確的經濟界限,不能取得一定的收益,就不能表明自身的性質。馬克思在討論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的時候,應該是首次使用“勞動者所有權”概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者所有權屬性必然超越自然經濟勞動者“個體”屬性,強調勞動者集體“類”的屬性,就在于生產過程中體現勞動者集體的決策權與管理權能否漸進實現,否則勞動者個體的收益權就不能很好落實。
其次,所有權是一種使用價值的轉讓,它必須體現在商品交換過程中或流通過程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個人私利普遍存在,但社會主義集體利益同個人利益的非對抗性決定了國有企業可以提供勞動者的勞動利益漸進實現的可能性。因此,只有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才能真正實現勞動者所有權。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要求國有企業建立勞動者所有權制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的內在邏輯相對于資本主義國家來說,已經包含著某些超越因素。
首先,是市場主體,即生產當事人的變化。市場經濟歸根到底就是發揮市場主體的主體性以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是通過勞動者與其勞動利益相聯系的勞動主體性的發揮發展才顯示出它特有的作用。在國有企業中,勞動者不僅是生產者,還是企業的所有者,勞動者本身已經構成生產當事人,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與勞動者有直接的關系。
其次,是市場經濟運行的計劃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技術層面也存在商品交換的不平等關系,無法完全通過市場調節達到利益關系的協調。如果我們不否認公有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深刻而全面的滲透力,那就應該充分意識到即使在現階段生產力水平還遠未達到計劃經濟的時代,市場經濟在公有制下也必然蘊含著計劃性的要求,它會通過國有資產占有權執行委員會在國有企業計劃層面得以實現。國有資產占有權執行委員會是總體勞動者所有權的集中體現,它理應是人民代表大會的核心機構。
5.現階段國有企業可以成為勞動者所有權的載體
“勞動利益共同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實現機制,即勞動者所有權,即勞動者對自己勞動的所有權。它的精髓在于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勞動主體性的發揮與發展。
在國有企業,它首先體現在勞動者對企業的管理權和決策權。這類權利是勞動者所有權的核心。在私有企業,無法實現勞動者所有權質的規定,但可逐漸在量上部分實現勞動者所有權的規定,這是私有企業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特性。
作為勞動者所有權的基礎-物質利益驅動很對,但我們應更關注勞動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能體現勞動者勞動主體性的權利,即勞動者對企業的管理和決策權,這是國有企業規制改革的關鍵。
社會功能型國企在企業治理層面上以全體勞動者所有權為主導,董事會成員應以國有資產占有權執行委員會代表為主。市場功能型國企以本企業勞動者所有權為原則,董事會成員在現階段應以職工代表為主。重點是明確勞動權、占有權、支配權及收益權等勞動者所有權的各項權能的合法合理安排,建立體現勞動者所有權的勞動者個人分配收入制度。
6.明確勞動利益主導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
其主要特征是:國有企業的分配機制是勞動者所有權;市場經濟的計劃性主要通過國有資產占有權執行委員會在企業計劃層面得以實現以及勞動利益主導的工資、利率和地租等機制。
首先、可以借鑒國外工資談判制度及相應的配套措施,徹底改變以行政命令建立工會的模式,代之以勞動者自愿組織工會。企業工會代表集體勞動利益,為體現企業勞動者所有權與國有資產占有權執行委員會簽訂集體合同。國有企業勞動者參與企業剩余收益分配和獲得企業管理權與決策權可以在工資合同中的基本勞動條款得到遵循后逐步通過健全國有資產占有權委員會制度與企業勞動者所有權制度兌現。堅持管理與決策才是提高勞動者地位和收入的關鍵的思路,尋找最適合我國國情的方式。
其次,國有企業興衰的前提,在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下金融體制能否發揮作用,關鍵是實行勞動利益主導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一般而言,很低的平均利率水平就是以犧牲儲蓄和勞動的利益對投資進行的補貼。社會主義利率市場化改革應確立以勞動利益主導的利率機制,建立利率、通貨膨脹率、平均利潤率之間的合理“秩序”。
最后,市場調節系統不僅有多種機制、杠桿的耦合調節還有多種方式的統一。就后者而言,無論是直接的、間接的、長期的、短期的,還是宏觀的、微觀的,地租都能恰到好處地起作用,并彌補別的杠桿的不足。為了強化國有資產占有權執行委員會投資利益勞動化趨勢的功能,在競爭中起用地租這一杠桿是極其必要的。以適當的方式征收適宜的必要的地租,可以調節勞動——資本之間的利益分配,消除各種級差收益,鏟除平等競爭的重大障礙,把本該屬于全體勞動者而落入各資本主體之手的地租重新收繳入國庫。另一方面,地租還可以調節一定地塊的投資者及用地結構。
歸根究底,夯實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捍衛我國公有制經濟的本質關系到勞動者的發展問題,是提升勞動者主體性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 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 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代會、中央全 會報告公報決議決定(上下).北京:中國方 正出版社,2008.
[4] 程恩富主編.金融風暴啟思錄.北京:中國 法制出版社,2009.
[5] 周新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論.北 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6] 李成瑞.大變化.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 2007.
[7] 楊啟先等.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本理論.北 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8] 趙華荃.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 度之我見.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11).
[2009年國家重點社科基金項目《當代西方意識形態終結理論批判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研究意識形態安全研究》階段性成果,2012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年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捍衛意識形態安全》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