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亦雯
摘 要:信息時代,新媒體的大量涌現,打破了主流媒體對社會意見的多數化反映格局,也改變了輿論發生、發展和反映的方式。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交流工具,近年來在我國發展迅猛,日益成為公眾關注社會事務和表達意見的重要平臺,并表現出巨大的影響力。本文以“郭美美事件”為例,探討了微博對我國社會輿論的影響,提出政府必須加強監管,應對微博信息的虛擬性、傳播快等特點,提升微博的管理水平,確保微博健康良性的發展。
關鍵詞:微博;郭美美事件;輿論
微博作為一種網絡技術平臺,本身是中立的,但由于用戶使用的目的和方式各不一樣,微博成為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加強對網上輿論的引導和對社交網絡、即時通信工具等的管理,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唱響網絡文化主旋律。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紛紛入駐微博,嘗試通過新媒體不斷探索社會化管理新模式。微博不僅成為網民表達個人意見和言論的互動空間,更成為政府發布信息、了解民意、匯集民智的一個重要平臺。因此,新形勢下我們需要探究微博的傳播特征和管理運行機制,以提高適應和駕馭新型社會化媒體的能力。
一、微博和輿論的內涵
1.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信息的平臺。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國的twitter。自2009年8月份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開始正式進入中文上網主流人群視野,到2011年10月,中國微博用戶總數達到2.498億,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2.輿論
輿論,是指公眾對自身或社會利益密切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的意見和言論的表達,它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公開,但必須依靠媒介的傳播。
在傳統媒體時代,輿論是相對集中的。報刊、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在報道事件、反映社會現的同時,可以很好地把握大局,進行主流輿論引導,政府主導的傳統媒體成為社會輿論的核心。而在信息時代,新媒體的大量涌現,打破了主流媒體對社會意見的多數化反映格局,也改變了輿論發生、發展和反映的方式。例如在“郭美美事件”中,由于微博信息的大量涌現和迅速蔓延,使網絡輿論力量得到了充分發揮,政府和傳統媒體開始重視互聯網的輿論觀點,發現了問題,甚至提出組織機構運行機制的整改,推進社會的和諧、進步。可見,微博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輿論的生成模式,更具有不同于以往傳統媒體的輿論傳播特征,并表現出了巨大的影響力。
3.微博影響輿論的方式
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交流工具,微博的出現使人們對公共事務的話題表達有了新去處,微博成為輿論傳播的新媒介。而公眾話題和言論又是如何在網絡上傳播的呢?這也就是我們所探討的微博影響輿論的方式。從技術層面上看,有如下特點:
(1)與手機媒介相結合
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3.88億,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龐大的用戶數量意味著手機正成為人們進行輿論參與的重要工具。微博通過與手機綁定,網民可以隨時保持移動在線狀態,無論走到哪里,利用短信、飛信或手機WAP上網,不僅可以自己發表言論,并能即時觀察到別人對事件的評價,是互聯網交互行為的一種延伸。更為重要的是,微博用戶可以借助手機媒體成為公共事件的即時報道者,并大有超過傳統媒體報道速度和廣度的趨勢,這種參與性同時也豐富了輿論參與者對現實的把握和對公共事務意見的表達。
(2)多點發布與同步
微博應用的特點是簡潔、隨意和互動,這也是吸引用戶的亮點。利用QQ、MSN、GTALK、飛信等即時通信工具或借助其他插件,用戶可以進行微博的多點發布。如果一些用戶還設有多個網站的微博賬號,將其中一個作為更新微博內容的主地址,可以隨時將更新的內容“同步”到其他微博賬號上。這種一人對多個網站進行傳播的“同步”方式,最大化了用戶的輿論影響力,是以往的互聯網傳播模式中所不多見的,也是微博影響輿論生成的新特點。
(3)鏈式反應與循環轉帖
鏈式反應是指在微博的內容更新中,由某個人發表的內容可以即時被關注者看到并轉發,而每個轉發的跟隨者又可以看到被轉發的內容。或者當一條熱門帖子被發出后,會有多個好友來轉發,而轉發到一定時候又會被發帖者本人轉發,持續轉發下去,就形成了循環轉帖。這種快速膨脹的信息傳播,導致的結果是微博用戶對公共事件的持續關注和輿論反應。
二、從“郭美美事件”看微博對我國社會輿論的影響
1.問題的提出——微博炫富
2011年6月,新浪微博上一個名叫“郭美美Baby”的20歲女孩頗受網友的關注。微博昵稱“郭美美baby”,真實姓名郭美玲,湖南人。但其認證身份居然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由此馬上引發部分網友對中國紅十字會的強烈關注,甚而產生非議。
“今天小白限行把小MINI開出遛遛~開著有點不習慣。”這是6月21日凌晨,“郭美美Baby”發布的一條微博。臉龐稚嫩、打扮時髦,再加上名包、名車、別墅,有圖有真相,“郭美美Baby”迅速成了網民關注的焦點。紅十字會的經理身家居然如此富有,不由得讓眾多網友起了猜疑,“我們捐給紅十字會的錢到哪去了?”此外,還有網友將其與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郭長江聯系起來,“建議查查是啥關系”。
6月21日早上,騰訊微博上出現了一個名為“郭長江RC-”的未認證微博與“郭美美”互相關注,其發布的三條微博,發布不到兩個小時,就引來了諸多網友的口水,不少網友認為這是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郭長江的微博。
在漫天的質疑聲中,6月21日晚23時,“郭美美Baby”再度現身,發布一條微博稱,其所在的公司是與”紅十字會“有合作關系簡稱“紅十字商會”。微博中寫到,“我們負責與人身保險或醫療器械等簽廣告合約,將廣告放在紅十字會免費為老百姓服務的醫療車上。之前也許是名稱的縮寫造成大家誤會”。
至此,新浪微博上大家都在關注一個ID為“郭美美Baby”的用戶,其實這幕后的微博推廣策劃正在悄悄地進行中。
2.郭美美炫富事件引發了網民的輿論關注
郭美美的炫富行為引起眾多微博用戶的關注,討論的戰場也從微博擴大到網絡社區論壇等,從而引發網友的廣泛議論和對中國紅十字會的強烈質疑。雖然中國紅十字會和新浪微博都在網絡上對“郭美美”事件作出回應和解釋,但年輕、名車、豪宅……使得網民很難將其與紅十字會這樣的慈善組織聯系在一起。在一片嘩然的輿論聲中,網民們一致認為,中國紅十字會管理人員拿著從社會募集到的善款,滿足自己的物質追求,過奢侈生活。更有甚者認為郭美美是紅十字會某高層豢養的“二奶”,紅十字會拿著民眾給予的善款敗壞社會倫理道德等等。隨后,網友又自發調查中國紅十字會的種種機構運作,懷疑中國紅十字會的日常工作存在問題,進而質疑、反對我國的整個慈善事業。郭美美炫富事件引發了網絡輿論的硝煙。
3.郭美美炫富事件引發了新聞媒體的輿論關注
誠然這股強烈的網絡質疑反對輿論也引起了傳統媒體的關注和跟進報道。2011年6月2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究竟誰是郭美美》的報道,附帶《除了聲明更需要證明》的評論,質疑紅十字會對整個事件的聲明。6月29日央視又播出《郭美美事件始末》,盤點事件全過程,并詳盡報道了紅十字會的回應和解釋。而隨著“郭美美”事件新的進展,6月30日央視《東方時空》欄目再次播出《郭美美事件真相調查》,針對網友新的質疑,報道天略集團董事長丘振良否認認識郭美美,也否認見過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郭長江。
從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對“郭美美”事件的跟蹤持續報道中看出,網民的質疑和網絡輿論已成為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重要線索。“網絡提供了輿論滋生和放大的平臺,傳統媒體成為輿論最終落地的‘助推器”。同時我們也看到,網絡輿論開始借助傳統媒體,擴大影響,攜手推進民眾輿論的影響和作用。傳統媒體對“郭美美”事件的跟蹤報道,把反對紅十字會、否定慈善事業的輿論傳播到網絡社區之外,引發了社會民眾更廣泛的反應。
2011年8月份,全國各地媒體紛紛報道,紅十字會捐款數目急劇減少,深圳媒體更是報道“郭美美”事件之后,深圳紅十字會一個月僅獲得100元的捐款,同時“郭美美事件”引發的“紅會信任危機”使全國各地紅十字會血液中心遭遇“血荒”,中國紅十字會就這樣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4.郭美美輿論事件推動中國公益機構管理制度改革
公眾質疑的迅速蔓延,導致中國最大的社會救助團體——中國紅十字會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機。炫富事件披露后,“盡管郭美美”本人、為其進行身份認證的新浪網以及中國紅十字會、北京市警方等,都通過各種方式,證明“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根本就不存在,系“郭美美”本人杜撰。但如此大規模的社會反應并非單純是網絡上的“激進行為”,而與民眾近年來累積的對紅十字會的不信任感密切相關。
“郭美美事件”開始不到一個月,中國紅十字會連續多次澄清,多次作出改進機構運作模式的表態,在邀請審計機構進駐后,還迅速召開會議,承諾捐贈款物公開、財務管理透明、招標采購公開、分配使用透明等等。“郭美美事件”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紅十字會等公益組織進行制度管理改革。至此不少網民認為,自己參與其中的公民監督和輿論監督,在中國紅十字會“整改事件”上起到了關鍵作用。
5.郭美美輿論事件的深思
微博用戶的零成本發布信息,造成了網絡信息的過量,加之轉發機制可以使信息快速流通,增加審查的難度,給內容管理帶來巨大挑戰。截至2010年7月,新浪微博產生的總微博數為9000萬條,每天產生的微博數過300萬。“郭美美事件”中,從2011年6月23日23時開始,關于“郭美美”的微博48小時內達到110526條。4天內,相關微博已達到723965條。當下,人們都樂意選擇微博交流。人們期許將現實的不盡如人意的情感能在虛擬世界中得到釋放。有些人每天差不多需要花費8個小時在微博上,最多的時候會發上幾十條微博。有些圍觀成癮的人成為“微博控”,一上就是十多個小時,甚至放棄睡眠時間,下班微博,上班也微博。這些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微博,他們每天都會不自主地上微博,關注微博,經常無緣由地反復刷新微博,這直接導致上班時間工作懈怠不認真,影響工作效率。不僅如此,微博成癮還會影響生活的各個方面,往往會導致睡眠時間不足,疲憊,精神衰弱,更嚴重的會導致焦慮癥產生。專家表示,因為過度沉迷于微博的虛擬世界,容易導致個體社會功能的缺失,導致個人與現實社會的隔離,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
其實微博上有一些是純粹的炒作行為,那些參與圍觀的微友們完全被利用了,不僅是圍觀,往往會產生負面的輿論影響。
三、提升微博管理水平的對策建議
通過郭美美輿論事件可以看出微博是一把“雙刃劍”。因此,加強微博管理和輿論引導,確保微博健康良性的發展,是推動網絡信息公信力建設、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推進微博實名制
推行實名注冊,即真實身份注冊。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創建身份識別,不僅可以規范網民在微博中的發言行為,有效遏制謠言的產生,也是防止網絡詐騙、維護網絡知識產權的重要措施,對公民自身安全保護起到重要的作用。
2.加快網絡立法
伴隨新型社會化媒體的發展趨勢,也給微博的監管帶來了一系列難題。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微博的法律,有些間接可依可引用的相關法律條款,對個案也許有效,但對普通案件卻明顯依據不足。因此,在完善現有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可以考慮以行政法規的形式,建立相應的微博管理法律體系,確保公民權益和國家安全。
3.建立監測體系及重大微博事件應急機制
對微博內容進行管理,離不開監測技術的發展。僅僅依靠人工進行搜集和瀏覽,無法及時、準確、全面把握微博輿論的敏感內容和傳播趨勢,普及和完善“傾向性分析技術”,識別帶有較強烈的特定感情色彩的內容;“海量數據快速處理技術”(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建立針對微博的分級(如對達到一定量級粉絲數量的微博或者微群群主必須實行實名認證)、分類監測體系,對重點監測人群進行身份識別和認證,同時組織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重大微博事件應急預案,積極構建微博事件的應急響應機制。
4.加強正確輿論引導發揮微博積極作用
不同于傳統媒體,微博環境下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也都有機會成為“意見領袖”。政府部門主導的微博網站必須擔負起“把關人”的責任,培養具有大局觀、社會責任感和一定理論高度的“意見領袖”,使其能夠在熱點話題和熱點事件出現時,主動承擔起澄清事實、揭露真相的責任,實現對微博平臺上網民情緒的調節,引導網民理性、科學地看待問題。另外,建議加強對黨政干部微博專項培訓及制度建設,搭建好黨和政府的微博平臺,做好信息公開和互動,特別要做好突發公共事件、重大災害和事故等的微博發布,營造良性的官民互動氛圍,讓突發事件的微博信息交流傳播進入良性軌道。
伴隨著微博用戶爆炸式的增長,微博應用在當今社會的新媒體時代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加上內容、主體、業務極度聚合,微博的作用正在被進一步認識。另外,微博在與傳統媒體形成成熟的互動后,形成更豐富的輿論生成和引導格局,新形勢下也給監管也帶來了一系列的難題。因此,在整個網絡傳播系統演進的進程中,我們應秉持積極引導、有效管控的原則,充分發揮微博信息交流、輿論監督等積極作用,同時利用微博信息發布平臺和發布反饋機制,建立長效溝通機制,增強政府信息的發布和傳播力度,有效促進微博的快速健康發展,切實維護網絡傳播秩序,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昕初.淺析網絡微博中的議程設置[J].今 傳媒.2011(06).
[2]陳先紅.郭美美事件:微博江湖“真”“假”困 局[J].人民論壇.2011(21).
[3]賀小桐.微博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的新特征 及其成因研究[J].新聞傳播.2011(05).
[4]周麗,劉飛.從“郭美美事件”看微博時代輿 論領導權的轉向[J].新聞研究導刊.2011(08).
[5]楊海,蔡惠.微博中公眾議程的形成過程— 以“郭美美事件”為例[J].江南論壇.2011(09).
[6]王丹檸.由“郭美美事件”看微博輿論監督的 特征[J].新聞傳播.2011(09).
(作者單位:福建寧德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