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殿忠
梗阻性直乙狀結腸癌患者由于腸管擴張水腫、糞便存在等因素,導致腸壁血供減少,結腸腸管在實施Ⅰ期縫合后,術后吻合口瘺、腹膜炎等并發癥發生率增加,導致患者死亡率增加。研究表明,術后吻合口瘺不但會引起糞性腹膜炎等,還可以提高術后腫瘤局部的復發率,嚴重影響到患者長期生存。本文觀察不同手術方法在老年梗阻性直乙狀結腸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直乙狀結腸癌患者共60例,上述患者均表現為腸腔完全梗阻,均經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最小為60歲,最大為79歲,平均年齡為(67.4±6.0)歲;其中直腸癌患者共19例,乙狀結腸癌患者11例,術前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共5例,合并有呼吸系統慢性疾病患者共6例。對照組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最小為60歲,最大為80歲,平均年齡為(68.4±7.1)歲;其中直腸癌患者共20例,乙狀結腸癌患者10例,術前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共6例,合并有呼吸系統慢性疾病患者共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實施回腸袢式造口術,根據直腸乙狀結腸癌根治術對腫瘤實施切除,同時行全結腸灌洗,實施降結腸直腸端吻合,并行回腸袢式造口術,3個月后行Ⅱ期回腸造口閉合術。對照組患者實施Hartmann術,Ⅰ期行腫瘤切除,關閉遠端結腸或者直腸,近端結腸在左下腹行單腔造口術,3個月后行Ⅱ期回腸造口閉合術。兩組患者均在Ⅰ期手術后給予禁食、補液及預防水電解質紊亂和維持酸堿平衡、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持續胃腸減壓、營養支持等處理,根據術后腸功能恢復情況進食流質食物,術后3個月無禁忌證情況下行腸造口閉合術。
1.3 觀察指標 記錄Ⅰ期手術手術時間,觀察Ⅰ期手術腸造口壞死、腸造口回縮、腸造口脫垂、腸造口水腫情況,記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記錄Ⅱ期手術時間,觀察術后切口感染、切口疝、肺部感染、吻合口瘺等發生情況,記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4.0對兩組所得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Ⅰ期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Ⅰ期手術時間、手術腸造口壞死、腸造口回縮、腸造口脫垂、腸造口水腫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Ⅰ期首次排氣時間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Ⅰ期手術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者Ⅱ期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Ⅱ期手術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Ⅱ期手術術后切口感染、切開疝、肺部感染、吻合口瘺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Ⅱ期手術情況比較
結腸癌發病過程中可并發腸梗阻,此時治療時除了除了腸梗阻癥狀外,同時要對腫瘤實施切除。左半結腸癌并發腸梗阻多為慢性過程,病情可在短時間內加重,腫瘤近端結腸腸管擴張并水腫,腸腔內有糞便積存,腸腔內細菌繁殖及毒素等導致腸段容易污染,病情較為嚴重。所以在手術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實施分期手術[1,2]。在分期手術方式選擇中,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選擇術式。預防性造口是在吻合口近端的腸袢上建立造口,轉流糞便,防止腸內容物到達遠端而引起污染,目的是保護吻合口。其中袢式造口手術操作簡便,手術創傷小,容易還納,被廣泛采用[3]。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實施回腸袢式造口術,觀察組Ⅰ期手術時間、手術腸造口壞死、腸造口回縮、腸造口脫垂、腸造口水腫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觀察組Ⅰ期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早于對照組。在Ⅱ期手術中,觀察組術后切口感染、切開疝、肺部感染、吻合口瘺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Ⅱ期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早于對照組。上述結果提示回腸袢式造口術用于老年梗阻性直乙狀結腸癌中的治療效果顯著,手術安全,值得借鑒。
[1] 王越,葛春林,沈春健,等.結腸癌根治術的遠期療效分析.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0.20(16):2508-2510.
[2] 徐福祥,陳文軍,胡海濤.乙狀結腸癌致急性腸梗阻42例治療體會.江蘇醫藥,2010,(20):2474.
[3] 徐開盛,程建華.梗阻性結腸癌的術式選擇(附24例報告).貴州醫藥,2003,27(6):52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