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香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由圍生期低氧致腦缺血、缺氧形成的腦損傷疾病,臨床表現為中樞神經異常等[1]。會長期影響患兒健康,產生神經功能障礙。至今無特效療法,主要以綜合療法進行治療。如何早期干預治療,改善兒童神經心理發育水平,減輕社會負擔,是目前新生兒科的醫務人員的重要任務。為了有效的減少各種后遺癥的發生,我們對58例患兒進行早期綜合干預及康復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116例,均符合杭州會議HIE臨床診斷標致[2]的足月產兒,所有患兒均經頭顱CT確診缺血性腦病。其中男62例,女54例,所有患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病情分為中度及重度患兒,年齡4~26 d。隨機分為早期綜合干預組和常規治療組,2組年齡、性別、疾病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臨床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患兒同時給予常規治療和護理,如給予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維持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維持下常血糖,有效控制驚厥和顱內高壓,糾正低鈣、低鎂等綜合治療[3]。同時給予腦蛋白水解物、胞二磷膽堿,三磷酸腺苷鈉等營養神經組織細胞的藥物治療;給予能量支持,抗感染。為患兒采取有效保暖措施,給予氧氣吸入。治療后對照組給予一般的喂養常識的指導。干預組給予綜合干預和康復治療,為患兒進行高壓氧治療,每一次,10 d為一個療程,給予3個療程。為患兒進行撫摸、按摩、推拿及運動功能訓練;指導家屬對患兒進行感知、聽力、語言、記憶等訓練,加強對患兒的干預治療。
1.3 觀察內容 對2組患兒出院時爭取家長同意和配合,建成立HIE患兒保健隨防卡,于患兒6個月、12個月、18個月時各隨防一次進行患兒發育商的測定。患兒發育商(DQ)根據賽爾(cesell)發育診斷量表對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患兒進行DQ的測定[4],主要包括適應行為、語言行為、粗和精細運動行為、社交行為等5個方面進行測定。并根據患兒的月齡計算DQ值,優秀:DQ值120以上,正常:DQ值90~119,邊緣狀態:DQ值71~89,智力低下:DQ值70以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全部 數據資料用(±s)表示,采用 t檢驗,χ2檢驗,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2組患兒6個月、12個月、18個月進行運動發育商檢測,包括大運動、語言、精細動作、適應能力、社交行為,觀察組患兒的發育商均明顯優于對照患兒(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發育商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發育商的比較(±s)
個月觀察組組別 例數 6個月 12個月 18 58 88.74±9.28 91.34±3.54 96.76±13.87對照組 58 72.64±7.69 76.87±11.35 84.35±11.96 P值 <0.05 <0.05 <0.05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由各種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腦血流量減少或暫停而導致的胎兒和新生兒的腦損傷.是新生兒窒息后的嚴重并發癥之一,也是新生兒死亡和嬰幼兒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因此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的熱點。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圍生期最為常見的疾病,極易造成患兒的死亡,并且有很多的后遺癥。而小兒的神經組織有很強的代償能力,因此,越早對患兒進行治療,則治療效果越好[5]。早期干預是發育偏離正常或可能偏離正常的小兒有組織、有目的的綜合康復治療活動。從新生兒開始,早期良好的育兒刺激,能夠最大限度挖掘大腦潛能,開發智力,促進代償性康復[6]。早期干預訓練通過抑制異常的姿勢反射輸入正常的運動模式,誘發主動運動,可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提高家長對小兒康復的信心,取得家長積極參與和配合,指導家長根據小兒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相應的育兒方法、技巧,對小兒進行早期干預。把正確的干預方法認真教會家長,并指導家長對患兒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取得家長的配合,共同促進患兒智力發育及運動發育。本組研究中,采用早期綜合干預及康復治療的觀察組患兒的發育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兒。
綜上所述,早期綜合干預及康復治療對改善患兒的預后,預防腦癱、智力傷殘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1] 秦選光,朱宏斌,張鳳仙.腦肌苷肽注射液治療新生兒療效觀察.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8,23(1):25-27.
[2]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論斷依據和臨床分度.中華兒科雜志,1997,35(2):99-100.
[3] 劉玉玲.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早期綜合干預及康復治療體會.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5:63-64.
[4] 胡永艷.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早期綜合干預及康復治療.中國實用醫藥,2012,25:253-254.
[5] 吳靜芳.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早期綜合干預及康復治療臨床觀察.中國醫藥指南,2010,8(4):105-106.
[6] 曹桂玲.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早期綜合干預及康復治療,2012,8: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