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軍,仇 怡
(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技術創新效應:基于研發投入和產出的分析視角
吳建軍,仇 怡
(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本文從技術創新活動的投入與產出兩個角度,實證分析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的技術創新效應。研究表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的技術創新活動帶來了正的影響,且大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內研發投入與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影響程度;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創新活動產出(專利授權量)的影響略大于其對創新活動投入(研發資本存量)的影響;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影響程度大于其對專利授權總量的影響程度。
對外直接投資(ODI);技術創新;研發投入和產出
已有文獻表明,對外直接投資(ODI)能給母國帶來逆向技術外溢效應,有代表性的研究如Pottelsberghe & Lichtenberg[1]、Braconier & Ekholm[2]、Driffield & James[3]、趙偉[4]等、白潔[5-6]、陳巖[7]、朱彤[8]等。然而,僅僅依靠對外直接投資獲取正的逆向技術外溢不是我們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最終目標。這是因為即便對外直接投資能夠給母國帶來技術外溢,但要實現真正的技術進步,則需要母國的企業對從東道國轉移來的先進技術進行進一步地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再創新,這才是一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促進母國技術進步的真正體現。因此,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應該是母國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的重要步驟。已有關于通過各種國際渠道影響一國技術進步的探討中,大多數都只是從產出和全要素生產率的角度衡量了FDI、國際貿易等帶來的技術外溢效應,卻較少關注這些技術外溢效應是否會對本國的自主創新產生影響。特別是在關于母國對外直接投資技術進步效應研究相對較少的文獻中,更難找到進一步分析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國內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資料。因此,本文認為,一國獲得各種技術外溢效應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對國外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后再創新,為此,本文將進一步考察對外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能否真正促進母國自主創新。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衡量技術創新的指標主要基于技術創新活動投入和產出兩方面的考慮。從技術創新活動的投入來看,一般用R&D經費支出來做代理變量。從技術創新活動的產出來看,學者們采取了不同的指標,主要包括: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量等。顯而易見,專利水平是反映一國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其中的發明專利更能代表技術的創新程度。由于學者們對已有研究中有關技術創新的指標選擇存在不同觀點,為更加全面地反映對外直接投資促進母國技術創新的實際情況,本文分別以R&D活動的投入和產出作被解釋變量,分別從研發投入和產出兩個角度來研究對外直接投資與母國技術創新的關系。由此,建立兩個模型來綜合考察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的技術創新效應。借鑒國內外學者分析FDI促進國內技術創新的研究方法,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以及我國的實際情況,本文構建如下模型:
第一,以母國(投資國)的研發資本存量為被解釋變量,以其通過到樣本東道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兩種渠道溢出的國外研發資本存量為解釋變量,建立模型來分析比較一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對母國研發投入的影響:

其中Sdt表示實行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在t時期的研發資本存量,它代表了母國的研發投入狀況,Sf-ODI、Sf-FDI分別表示母國在 t時期通過到樣本東道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兩種渠道的外國研發資本溢出額,計算公式如式(2)與(3)所示,t代表時間,τt為隨機誤差項。式(2)中ODIjt表示一國t時期流向j國(地區)的直接投資存量,Yjt表示t時期j國(地區)的GDP,Sdjt表示j國(地區)t時期的國內研發資本存量,n為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東道國數量。式(3)中FDIjt表示一國t時期從j國(地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其余變量同式(2)。通過實證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東道國的研發資本存量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與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各自對母國研發投入的影響程度。并且通過對計算出的回歸系數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是對外直接投資還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對母國研發投入的影響較大。
第二,以母國專利授權量為被解釋變量,以其國內的研發資本存量、通過到樣本東道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兩種渠道溢出的國外研發資本存量為解釋變量,建立模型來分析一國對外直接投資對本國研發活動產出的影響。這里加入母國的研發資本存量做解釋變量,主要是考慮它是決定一國研發產出的最重要因素;選取專利授權量作為母國研發產出的代理變量,主要是考慮相比專利申請量而已,專利授權量更能直觀地反映一國從事技術創新活動的產出狀況。由此,構建如下模型:

其中PGdt表示實現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所擁有的專利授權量,RDt表示實現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所擁有的研發資本存量,GDPt表示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其余同上。通過對上述方程的實證檢驗,可以得到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兩種渠道溢出的國外研發資本存量對母國科技產出的影響系數。同樣,通過對計算出的回歸系數進行比較,可以考察是對外直接投資還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更能促進母國的研發產出。此外,考慮到發明專利是衡量一國科技產出的重要指標之一,且其科技含量高、具有國際可比性等特點,所以本文后面的檢驗中需要分兩步:(a)選取專利授權量(PG)作為母國研發產出的代理變量;(b)將式(4)中的專利授權量換成發明專利授權量(IPG),以測度一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影響程度,并對以上系數進行比較,分析一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專利授權總量的影響程度大還是對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影響大。
按照上述理論模型,本文希望通過實證分析得到的結果包括:第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的技術創新活動會帶來正還是負的影響?第二,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國內的創新投入(研發資本存量)還是創新產出(專利授權量)上?第三,在討論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創新產出的影響時,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影響程度與對專利授權總量的影響程度,哪個更大?由此,本文分別以R&D的投入和產出作被解釋變量,分別從投入和產出兩個角度來研究對外直接投資與母國技術創新的關系。由于我們只能從中國科技統計網站(www.sts.org.cn)以及各年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獲得我國1987-2008年有關專利授權量的時間序列數據,因此,這里采用上面模型中有關該時間段的相關數據,對基于對外直接投資的技術創新效應進行模型檢驗與實證分析。
1.關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的東道樣本國選取。根據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結合各國研發資本存量的情況,并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中國香港等9個國家和地區作為研究對象(這主要是考慮到以上9國和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約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75%)。同時,我國吸引外資的統計數據也表明,以上9個國家和地區也分別是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的前十位經濟體(澳大利亞除外),他們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70%。

表1 我國1985-2009各年的R&D支出與存量
3.關于東道國的研發資本存量。由于我國從2003年開始規范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制度,故2003-2009年的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數據均取自各年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02年以前的數據用各年的《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中批準海外直接投資的存量數據替代。各國(地區)的GDP數據來自世界銀行WDI數據庫。國外的R&D經費支出數據來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OECD網站以及各國統計局網站,部分年份根據R&D占GDP的比重計算獲得,個別年份無法獲得的數據采用其上、下年的均值替代。各國研發資本存量計算方法與國內研發資本存量的計算方法相同,先將各國(地區)的研發支出按消費者價格指數折算為以1985年為基期的不變價格,然后按照永續盤存法計算各國的研發資本存量(見表2)。
4.關于專利授權量,由于我國的發明專利授權量中,國外自然人和法人獲得的授權量占總授權量的年均比重接近60%,因此為了準確考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國內技術創新的關系,這里對于專利授權總量和發明授權量的數據只選取國內部分,即國內自然人和法人獲得的專利授權總量與發明專利授權量,不包括國外的自然人和法人在我國獲得的專利授權量。
此外,RD的數據用我國每年的研發經費支出表示,ODI用我國每年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表示。根據式(2)和(3)可分別計算出 Sf-ODI和 Sf-FDI。實證檢驗所需的數據見表3。

表3 我國R&D、專利授權量等實證分析所需數據
為了保證檢驗結果的科學性,我們對上表中的數據取對數,以改善新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并利用Eviews5.0對有關變量進行OLS回歸,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從實證結果可以發現,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內的研發投入、專利授權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具有一定的影響。通過比較回歸系數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我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渠道獲得的外國研發資本溢出對國內研發投入有正面影響,影響系數為0.341660,即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對外直接投資每增加1%,國內研發資本增加0.34166%;對國內技術創新的產出能力也有積極影響,對專利授權量的影響系數為0.281885,對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影響系數為0.388967。
(2)我國通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渠道獲得的外國資本研發溢出對國內研發投入也帶來了正效應,影響系數為0.052381,即在其他影響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國內研發資本增加0.052381%;對國內技術創新的產出能力也有積極影響,對專利授權量的影響系數為0.441594,對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影響系數為0.352388。
(3)盡管對外直接投資與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都給母國的研發投入與產出帶來了正效應,但是影響有差別。根據本文的實證結果,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研發投入與產出的影響要稍大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這一點與已有的部分研究結果不一樣。

表4 各變量的回歸結果
本文從研發投入與產出的分析角度,運用我國1987-2008年的相關數據,實證分析了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的技術創新效應。研究表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的技術創新活動帶來了正的影響,且大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內研發投入與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影響程度;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創新活動產出(專利授權量)的影響略大于其對創新活動投入(研發資本存量)的影響;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影響程度大于其對專利授權總量的影響程度。這充分說明,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能夠給母國帶來技術創新效應,是我國獲取國外先進技術外溢的重要渠道。
同時,有關的檢驗結果也表明,我國盡管是吸引外資大國,但基于吸引外資的技術進步效應卻不及對外直接投資。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一方面,我國盡管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但是外資企業為了保持其技術領先優勢,不會將其核心技術擴散到我國,而且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投資,引進技術含量的整體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盡管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相對吸引外資而言,起步較慢,但發展速度較快,且國內企業要想在東道國獲得成功,就必須不斷增加研發投入與產出,從而保持技術上的優勢。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吸引外資還是對外投資,二者對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影響都偏小,影響系數都只有0.35左右。
可見,對外直接投資不僅是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實現資本雙向流動的重要方式,而且由其帶來的逆向技術外溢效應與創新效應,對于我國當前正在實施的創新型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當前世界經濟越來越趨向于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我國應進一步深入推進“走出去”戰略,加強政府對有實力企業的政策支持,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加快完善境外投資促進體系。同時,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跨國企業應積極探索新的技術尋求型直接投資合作方式,應該到技術更加先進或者產業集群和技術集聚的地區進行直接投資,而不是如現狀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拉美地區。以分享先進國或集聚地的科學知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1]De la Potterie B P,Lichtenberg F.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nsfer technology across border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1,83:490-497.
[2]Braconier H,Ekholm K.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Employment effects in the EU[R].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s161,Centro Studi Luca D'Agliano,University of Milano,2002.
[3]Driffield N,Love J H.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echnology sourcing and reverse spillovers[J].The Manchester School,2003,71(6):659 -672.
[4]趙偉,古廣東,何元慶.外向FDI與中國技術進步:機理分析與嘗試性實證[J].管理世界,2006(7):53-60.
[5]白潔.對外直接投資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經驗檢驗[J].世界經濟研究,2009(8):65-69.
[6]白潔.基于吸收能力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1(12):41-45.
[7]陳巖.中國對外投資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實證研究:基于吸收能力的分析視角[J].中國軟科學,2011(10):61-72.
[8]朱彤,崔昊.對外直接投資、逆向研發溢出與母國技術進步——數理模型與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1(12):71-77.
A Research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ect through China's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D Inputs and Outputs
WU Jian-jun,QIU Yi
(School of Busines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Hunan411201,China)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se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ects through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home country from input and output perspectives.Results show that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has positive impact on domesti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he impact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domestic R&D and invention patents.The impact on outputs of domestic innovation(number of patents granted)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at of its inputs(R&D capital stock)of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The impact on the number of patents granted is greater than the total number of patents granted of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ODI);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D Inputs and Outputs
A
1002-2848-2013(01)-0075-06
2012-08-28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編號:11YJC790206)、湖南省軟科學項目(編號:2011ZK3125)、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編號:1011111B)。
吳建軍(1975-),湖北省天門市人,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開放經濟與技術進步;仇怡(1978-),女,湖南省沅江市人,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
責任編輯、校對:鄭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