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飛
近年來,輿論監督正以其靈活、高效的形式深入社會的各個層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一種捍衛社會公正、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指出“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充分說明輿論監督的重要性。然而,部分官員在輿論監督這道“緊箍咒”面前,或多或少地患上了恐慌癥。
輿論監督就是社會各界通過廣播、影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形成輿論,從而對國家、政黨、社會團體、公職人員的公務行為以及社會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為實行制約。在諸多的監督形式中,輿論監督具有其他任何形式的監督都無法替代的特質,就是它直接面對公眾。那么,政府官員如何化解輿論監督下的恐慌癥呢?
敬畏不是害怕輿論監督,只有那些保護小團體利益的人、以假冒發展地方經濟為名實謀一己私利的人、違法亂紀的人、道德敗壞的人才會害怕輿論監督。敬畏也不是對輿論監督敬而遠之,躲避輿論監督。有些地方出現“防火,防盜,防記者”的順口溜,這都非應對輿論監督的明智之舉。
敬畏是官員應該主動接受輿論監督,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在當今信息日益發達的網絡時代,人人都是記者,處處都有監督。社會輿論成為監督黨和政府工作的“千里眼”、“順風耳”,黨員干部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在廣大群眾的監督之下。面對輿論監督,作為公眾人物的官員應坦誠以對,主動回應,不和媒體玩“躲貓貓”游戲。和媒體玩“躲貓貓”游戲,自以為很高明,到頭來只能是弄巧成拙,聰明反被聰明誤。
新華社曾經報道過一篇《蓋樓超標3000萬,舉報十年無結果——長沙工商局超標建辦公樓調查》的文章,反映的內容是湖南省長沙市工商局辦公大樓建設中違規使用3500余萬元公共資金,招投標項目結算遠高于中標價等問題,曝光半年后依然毫無進展。新聞媒體及公眾對幕后真相的熱切期待與有關部門的冷處理,形成強烈對比。隨著時間的推移,媒體公眾的關注度自然降低了,卻不知政府的公信力也就這樣被“拖”沒了。
新聞媒體對政府工作的不足及時進行輿論監督,可使他們及時改進工作,及時遏制社會上的丑惡現象。只要反映的問題和矛盾是真實客觀存在的,那么,政府官員就應該及時去解決,而不是對輿論進行粗暴干涉,試圖利用手中的權力屏蔽信息。如果為了一己私利,對輿論監督釋放出來的民意表現出不屑和漠視,等到矛盾激化發生官民沖突時才后悔則晚矣。從這方面看,輿論監督是“預防針”,對我們黨和政府的工作有百利而無一害。
能不能正確對待輿論監督,也往往反映出官員的心胸寬不寬,眼界遠不遠。如果一個官員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心地無私,他們又怎么會將輿論監督拒之門外呢?早在6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里就告誡黨員干部,“對于我們,經常地檢討工作,在檢討中推廣民主作風,不懼怕批評和自我批評,實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2007年,湖南郴州市針對輿論監督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支持新聞媒體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主動通報情況,建立向新聞媒體通報情況制度。二是熱情提供服務,為新聞記者的正常采訪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遇記者采訪時,只要不是法律法規明文規定不可披露的信息,均可坦誠地向新聞媒體提供。三是虛心接受監督,把輿論監督當作改進工作的動力。對新聞媒體轉來的輿論監督線索各地各部門要派專人核實處理,并以書面形式及時回復。四是真誠尊重記者,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并設立新聞宣傳獎和輿論監督獎,獎勵對象不僅包括中央、省級媒體,也包括市級媒體。
在這些建議中,反響最強烈的是設立新聞宣傳獎和輿論監督獎,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贊同和認可。由此可以看出,輿論監督獎,不僅僅是一種物化的獎勵,也表明了一種善待和感激輿論監督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