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超
錦州市以創建“服務完善、管理民主、充滿活力、和諧幸福”新社區為目標,全面推進“五化”建設。
一是創新社會管理,著力推進黨組織設置網格化。實施網格化管理:按照“便于管理、利于服務”的原則,將全市社區劃分為若干個網格。有物業管理的小區按照管理區域劃分,無物業管理的小區按照道路或者小區劃分網格。全市社區共劃分管理網格1100余個。建立網格管理責任制:設置“一長四員”,即網格組長,網格監督員、網格綜治員、網格信息員、網格服務員,全市共設網格信息員3857名,建立各類志愿者服務隊1928支,參與服務黨員1.3萬余名,形成“網中有格、按格定崗,人在格中、事在網中”的服務管理新格局。創新黨組織設置:將符合條件的社區黨總支升格為黨委,支部升格為總支,將黨小組建在院落、樓棟、商業街區,構建了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社區組織網格。全市共建立1140個樓院黨支部、功能型黨支部,將50個社區黨支部升級為總支(黨委)。擴大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采取單獨組建、企業合建、行業統建、區域聯建、樓宇共建等方式,加強社區內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黨組織建設,做好在流動黨員相對集中的集貿市場、建筑項目、商用樓宇等地建立黨組織工作。
二是落實“五個一批”,著力推進干部隊伍建設專業化。大力實施社區工作者“五個一批”計劃,即面向社會在大中專畢業生中選拔一批,在有活動能力、身體素質好的離退休黨員中挑選一批,在下崗(失業)職工黨員中公開招聘一批,在原居委會干部中優選一批,在區、街機關干部中下派一批,有效改善了社區干部結構。全市社區黨組織書記35歲以下的21人,大專以上學歷的131人,書記、主任“一肩挑”174人,選聘到社區工作的大學畢業生150人,選派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年輕干部到社區任職225人。同時,加大對社區黨務工作者的培訓力度,市、區(市、縣)兩級組織部門組織社區黨務工作者培訓班10個批次,共699人,全面提升了社區黨務干部的理論水平和服務能力。
三是完善工作制度,著力推進運行機制規范化。健全領導體制,在區(市、縣)層面,建立區域化黨建工作指導委員會,負責對社區黨建工作的領導和組織指導;在街道層面,建立區域化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加強與轄區單位黨組織的橫向聯系;在社區層面,建立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全方位廣覆蓋的區域性社區黨建工作新格局。規范工作運行機制,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與居民委員會聯席會議制度、居民民主議事會制度、黨員群眾民主評議會制度,全面推進“四議一審兩公開”工作法,實現運行機制規范化。理順社區管理體制,理順社區黨組織、居民委員會、物業公司與業主委員會之間的關系,積極推進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一肩挑”,定期召開黨支部、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負責人例會及民主聽證會,共同協商處理社區事務。
四是健全服務體系,著力推進服務群眾長效化。扎實開展黨員服務中心(站)建設,共建立街道、社區“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站)93個,9大類70多項服務項目統一進入便民服務大廳。拓展服務內容,大力發展社區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和志愿服務,形成“三位一體”的社區服務體系。建立了“愛心超市”、“夕陽港灣”等特色服務項目,形成10分鐘社區服務圈。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在職黨員進社區”等活動,全市共建立社區黨員責任區237個、社區黨員崗4107個,為群眾辦實事好事1.65萬件次。
五是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推進陣地、經費保障制度化。建立陣地保障機制。新建的社區辦公用房,由開發單位按建筑總面積千分之四的標準無償提供,面積必須達到400平方米以上。重點解決全市168個200平方米以下社區辦公用房問題。2013年,全市將通過新建、改擴建、購置、租借和資源整合等方式,新增城市社區辦公用房1.2萬平方米,預計投入1.5億元。建立經費保障機制,把社區黨組織工作和活動經費納入市、區(市、縣)財政預算,確保全市每個社區辦公經費不少于5萬元,其中黨建工作經費不少于2萬元。建立薪酬保障機制,提高社區黨組織書記及社區其他工作人員的報酬,進一步調動了社區工作者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