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星 范熙明 劉曉剛 (武警8650部隊醫院外科,山西 榆次 030600)
胃癌疾病本身的因素、手術創傷、圍術期的飲食控制以及低熱卡攝入等不良因素的存在,常導致胃癌患者存在嚴重的營養不良〔1〕。相關研究顯示,早期腸內營養對于術后恢復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本文對我院收治的行胃癌根治術的患者,術后早期分別給予全腸外營養(TPN)或腸內聯合腸外營養(CEP),比較其療效,探索合理有效的營養支持治療方式。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本院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72例進展期胃癌患者,均行胃癌根治術。其中男43例,女29例;年齡38~72歲,平均51歲。按術后不同腸內營養方式分為兩組。TPN組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39~70歲,平均49歲。CEP組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齡38~72歲,平均5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手術方式、術前營養狀況等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營養液種類 腸內營養制劑(EN):應用紐迪希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腸內營養混懸液)。腸外營養制劑(PN):氮源為樂凡命氨基酸注射液,熱卡為脂肪乳劑加10%~25%葡萄糖液供給(兩者比例1∶2)。
1.3 營養支持途徑 TPN組術后24 h經中心靜脈輸注腸內營養液。CEP組術后12~24 h先給予腸外營養支持,腸鳴音逐漸恢復后給予腸內營養,逐步增加EN用量,同時減少腸外營養制劑的用量,熱量和氮量基本同TPN組,6 d左右過渡至全腸內營養。
1.4 觀察項目 記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包括有無惡心、嘔吐、腹脹、腹瀉、肛門恢復排氣時間。同時觀察有無肺內感染、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的情況,記錄肛門排氣時間、體質量的變化等。術后第1、7天空腹采集外周靜脈血,檢測血紅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體重等指標。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并發癥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TPN組患者出現惡心、嘔吐、腹脹、腹瀉、肺部感染以及切口感染明顯高于CEP組(P<0.05)。見表1。
2.2 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 TPN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為(48.5±9.3)h,CEP組排氣時間(70.3±8.9)h,TPN 組患者胃腸道恢復時間明顯高于CEP組(P<0.05)。
2.3 術后各項血清指標及體重的變化 術后患者體重均有一定程度下降,TPN組較CEP組下降明顯(P<0.05)。HB、ALB以及PA在術后均有下降,其中ALB下降顯著(P<0.05)。經過營養支持治療后,兩組ALB以及PA均上升,與術后第1天相比,CEP組升高更明顯(P<0.05);HB的變化兩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表2 術后各項血清指標及體重的變化(±s)

表2 術后各項血清指標及體重的變化(±s)
與術前比較:1)P<0.05;與術后1 d比較:2)P<0.05
組別 體重(kg)HB(g/L)ALB(g/L)PA(mg/L)術前TPN組 59.3±6.5 112.8±5.9 36.9±6.5 165.9±76.5 CEP組 58.7±7.2 114.2±6.3 36.8±5.2 163.8±59.2術后1 d TPN組 57.6±6.3 106.8±7.3 31.5±5.91)153.1±56.9 CEP組 53.5±5.7 108.6±6.5 31.7±7.21)151.7±67.2術后7 d TPN組 56.5±5.81) 109.7±6.3 33.5±4.8 163.5±64.8 CEP組 51.7±6.5 110.6±5.7 35.6±5.52)175.6±45.62)
胃癌患者由于消化道受損,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水電解質紊亂,術后禁食、持續胃腸減壓等治療措施使患者更易出現電解質的丟失及營養缺乏。但是胃癌術后小腸仍有強大的消化吸收功能,大多數營養物質可以在小腸消化、吸收。近來研究表明術后早期營養支持對術后腸功能的恢復起著積極作用,應盡早開展術后營養支持。胃癌患者術后早期全身處于應激狀態〔2〕,胃腸道的蠕動功能弱,完全腸內營養患者常難以忍受,易出現腹痛、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因此胃癌術后合理的營養支持對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TPN可破壞腸黏膜屏障,導致細菌移位以及肝內膽汁淤積,從而引起腸源性感染〔3〕。腸內營養有利于保持腸黏膜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可以維持腸黏膜屏障功能,防止腸道細菌移位,促進吻合口的愈合,降低應激性胃腸道出血的發生率〔4,5〕。同時,EN還可明顯減少靜脈補液量,減輕心肺負荷,降低術后呼吸、循環衰竭等并發癥〔6〕。但是術后開始即給予全量的EN,部分患者容易出現腹痛、腹脹、腹瀉、惡心、嘔吐以及排便次數增多等不良反應,嚴重者甚至無法腸內營養支持。因此筆者采用術后12~24 h先給予腸外營養支持,腸鳴音逐漸恢復后給予腸內營養,逐步增加EN用量,同時減少腸外營養制劑的用量,6 d左右過渡至全腸內營養。
本研究提示早期腸內營養能夠促進腸蠕動恢復,加快消化道功能恢復;同時排氣后早期拔除胃管,減少了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早期腸內營養能夠加速改善機體蛋白質代謝、抑制分解,同時促進合成,盡早改善胃癌患者的營養狀況,加速切口及吻合口愈合,降低感染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CEP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進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具有合理、安全、有效的特點。
1 陳建華,王毓明,倪川明,等.早期部分性腸內營養對胃癌患者圍手術后恢復的影響〔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4;24(4):541-3.
2 史松梅.胃腸術后早期腸內營養42例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15.
3 Bengmark S.圍手術期營養支持新觀點:持續腸內營養〔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4):2482-50.
4 吳旭東,梁繼剛,張 虹,等.腸內營養對胃癌病人術后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7;30(12):9-11.
5 繆丁丁,喻 軍,陶霖玉,等.早期腸內營養對胃癌病人術后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06;13(2):197-8.
6 徐衛華,錢永躍.食管癌兩切口術后病人早期行不同途徑腸內營養的研究〔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9;16(2):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