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輝 黃家麗 杜娟 劉巧萍
翼狀胬肉作為眼科常見眼表疾病,不僅對患者美觀造成影響,同時還會引起眼部刺激等臨床癥狀,甚至可能對視力造成不良影響[1]。有嚴重的翼狀胬肉手術后可能出現眼球粘連、眼球運動障礙及穹窿部結膜變短等并發癥[2]。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促進患者盡快的恢復成為本科室研究的熱點問題。筆者通過對佛山市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翼狀胬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翼狀胬肉患者100例(100眼)臨床資料進行匯總,依據手術治療措施不同進行分組,羊膜移植術組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59~78歲,平均年齡(66.7±10.3)歲,病程5~18年,初發型29例,復發型21例,翼狀胬肉體部肥厚,46例表面不平,4例有粗大擴張的血管,尖端呈扇形向角膜前彈力膜侵入,侵入角膜緣內1.5~7.0 mm,發病部位:顳側13例,鼻側37例。自體帶結膜瓣組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62~77歲,平均年齡(65.9±11.0)歲,病程6~17年,初發型27例,復發型23例,翼狀胬肉體部肥厚,44例表面不平,6例有粗大擴張的血管,尖端呈扇形向角膜前彈力膜侵入,侵入角膜緣內1.6~6.4 mm,發病部位:顳側15例,鼻側35例。兩組患者一般性資料經過統計學軟件比較觀察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手術均在表面麻醉加局部麻醉及手術顯微鏡下進行。①自體帶結膜瓣組:按傳統翼狀胬肉切除術式切除胬肉頭、頸及4 mm體部暴露鞏膜,再于下方球結膜根據鞏膜裸露區的大小作一帶蒂結膜瓣,轉位后與周圍結膜間斷縫合,近角鞏膜側保留2 mm的鞏膜裸露區。②羊膜移植術組:胬肉切除按傳統術式(同上),采用商品羊膜剪取一片比鞏膜裸露區略大的羊膜,上皮面朝上,平鋪在植床上,間斷縫合于淺層鞏膜上,剪去多余的羊膜,羊膜應與創面貼附完好。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翼狀胬肉患者臨床療效 療效評價標準痊愈:翼狀胬肉患者角膜創面較為潔凈和光滑,結膜上沒有新生血管和翼狀胬肉組織增生,可能有少量的薄翳;復發:翼狀胬肉患者結膜有明顯的充血,角膜出現新生血管,翼狀胬肉增生明顯。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5.0建立數據庫,計數資料通過n(%)表示,通過卡方檢驗分析,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翼狀胬肉患者臨床療效情況(如表1)

表1 兩組翼狀胬肉患者臨床療效
翼狀胬肉可能由于環境中的紫外線誘發形成,其形成機理主要是角膜緣上皮的干細胞屏障遭到破壞,出現結膜的增生與變性。翼狀胬肉因生長刺激,改變了細胞外基質,有效地構建了新的血管網,上述因素的共同刺激進而出現新的血管纖維組織增生[3]。手術切除時治療翼狀胬肉有效的方法。但是術后翼狀胬肉的復發困擾著廣大患者,關于其復發機制可能是一個角膜上皮結膜化的過程,角膜上皮向角膜生長過程中伴隨著血管化,過度增生的纖維血管組織會明顯的破壞角膜上皮。羊膜移植主要應用的是羊膜,其是人體內最后的基底膜,可以促進上皮形成,有效地抑制炎性反應和新生血管,有效的抑制纖維化。角膜緣干細胞屬于來源于角膜上皮再生的來源,是結膜和角膜之間的屏障,其可以有效的降低翼狀胬肉的復發。通過自體帶結膜瓣的角膜緣干細胞進行移植,可以為病變區角膜緣提供健康的干細胞,從而促進移植片上的細胞分裂,并且進行向心性的移動重建,促進角膜緣上皮組織的修復,有效地阻斷結膜上皮向角膜通道入侵,減少角膜上皮的結膜化,有效地防止翼狀胬肉患者的復發。另外其還可以為病變區鞏膜提供理想和健康的結膜上皮,最大限度的組織異常結膜源組織增生,有效的防止翼狀胬肉患者的復發。筆者通過分析本院100例翼狀胬肉患者100例(100眼)臨床資料,依據手術治療措施不同進行分組,羊膜移植術組50例和自體帶結膜瓣組50例,結果表明,自體帶結膜瓣組治療翼狀胬肉患者治愈率明顯高于羊膜移植術組,復發率明顯低于羊膜移植術組。綜上所述,自體帶結膜瓣的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患者效果明顯,預后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邱璐璐,任巖海,趙保文.復發性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或羊膜移植術的療效比較.國際眼科雜志,2011,11(2):335-336.
[2] 葉親穎,梁曉東,黃曉燕.自體角膜緣干細胞聯合新鮮羊膜移植術治療復發性翼狀胬肉52例.廣東醫學院學報,2009,27(6):647-649.
[3] 趙憲孟,韓二營,郭朝廣.自體帶球結膜瓣的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國際眼科雜志,2011,11(11):1992-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