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林
鄭州市中醫院中醫骨傷科,河南鄭州 450007
創傷患者的常見損傷是骨折,臨床上多采用內固定及外固定,再結合口服藥物的方法進行治療,且大部分會痊愈,但有少部分患者則會出現延遲愈合的情況,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致殘。西醫手術治療盡管療效確切,但創傷較大,且費用較高。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對收治的部分骨折延遲愈合患者采用了中醫綜合療法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作如下具體報道。
隨機抽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86例骨折延遲愈合患者,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每組各43例。實驗組中,23例男,20例女,年齡范圍19~65歲,平均年齡(36.3±4.7)歲;9例肱骨骨折,12例尺橈骨骨折,10例股骨骨折,12例脛骨骨折。參照組中,22例男,21例女,年齡范圍18~64歲,平均年齡(36.5±4.5)歲;8例肱骨骨折,13例尺橈骨骨折,12例股骨骨折,10例脛骨骨折。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骨折類型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符合骨折延遲愈合的診斷標準;年齡范圍19~65歲;愿意采用本次研究所提供的治療方法完成整個療程;治療中不使用其他方法治療[1]。
排除標準:與骨折延遲愈合的診斷標準不相符者;年齡<19歲,或>65歲者;病理性骨折者;中藥依從性較差者;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或重要臟器疾患者[2]。
1.3.1 參照組的治療方法 行手術將原有內固定物去除,把骨折重新復位,再用鎖定板加壓內固定,將同側髂骨取出,再于斷端植入骨碎片。
1.3.2 實驗組的治療方法 給予針刺、穴位注射機自擬中藥益骨愈湯口服治療。
①針刺治療。對于肱骨骨折及尺橈骨骨折患者,取其曲池穴、肩髃穴、合谷穴及手三里穴;對于脛骨骨折及股骨骨折患者,取其伏兔穴、環跳穴、解溪穴、太沖穴及豐隆穴;上述骨折患者再同時取太溪穴、陽陵泉穴、腎俞穴、足三里穴、太杼穴及絕骨穴,對其皮膚行常規消毒,然后用30號1.5~3.0 m·針刺上述穴位,留針約20 min,每天上午進行一次。
②穴位注射。取骨折斷端周邊的3個穴位,對其局部進行常規消毒,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與5號齒科注射針頭相配,抽取3 mL的丹參注射液后進入皮下,每個穴位各注射1 mL,2 d一次。
③口服自擬中藥益骨復愈湯。選用藥方:30 g黃芪,熟地黃、鹿角膠、白術、骨碎補、枸杞、當歸各15 g,木香、續斷、黃精、丹參、自然銅、地鱉蟲、紅花各12 g,山藥、川穹、甘草、茯苓各9 g。將所選藥方煎成口服劑,每劑煎2次,每次加500 mL水,煎取200 mL,早晚各服用1劑,連續治療3個療程。
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0 d、30 d的堿性磷酸酶(ALP);對其隨訪4個月,并每個月對其進行1次X線攝片,檢查其骨痂的生長情況和斷骨的愈合程度,評價其臨床療效[3]。
顯效:骨折斷端位置和力線良好,局部癥狀消去,運動功能未見受限,X線攝片顯示骨折線不清晰,斷端有大量骨痂生成;有效:骨折端端和力線相對較好,局部癥狀較之前輕,運動功能有改善,骨折斷端模糊,周圍見大量骨痂;無效:局部癥狀無變化,運動受限,X線攝片仍見骨折線,斷端骨痂較少[4]。其中,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采用SPSS 10.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10 d、30 d的堿性磷酸酶含量均少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后10 d、30 d的堿性磷酸酶含量明顯少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堿性磷酸酶含量對比(n、U/L)
在治療的1、2個月內,實驗組的起效人數明顯多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3、4個月內,兩組的起效人數對比則無明顯差異(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4個月內不同時間段的起效人數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治療4個月后的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4個月后,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3。
①骨折延遲愈合極易發生在骨折手術后,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可能是由骨折類型、骨折術后復位等因素導致。臨床上治療骨折延遲愈合,主要是行手術將內固定物取出,再把骨折斷端重新復位、內固定、植骨,盡管療效較好,但創傷較大,且費用較高,很多患者均不適合。所以,采取一種安全、無創傷、價廉的治療方法就成為了臨床研究的一大課題。
②中醫認為,肢體損傷會導致氣血不足、脾胃虛弱及臟腑失和,進而不利于吸收水谷精微,從而引起腎氣虧虛、骨枯髓萎,造成骨折延遲愈合。治療該癥時,一般主要采用調和氣血、健脾補腎及活血化瘀的辦法。藥方中的白術、黃芪、茯苓、熟地黃具有益氣補腎健脾的功效;黃精具有補中益氣、脾腎的功效;木香具有理氣和中的功效;丹參、川穹、地鱉蟲及紅花則具有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的功效;山藥、熟地黃可以滋陰補腎;自然銅可以續筋接骨、散瘀止痛;鹿角膠、續斷、枸杞、骨碎補可以補腎填精和接骨續筋;當歸、黃芪、甘草則可益氣活血,故調和整個藥方則可起到調和氣血、健脾補腎及活血化瘀的作用。針刺則能調節三經經氣,具有健脾、強筋骨、補腎的功效。丹參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為骨折端增加血氧供應,最終促進骨痂的生長及血管修復。
③在本次研究中,在治療的1、2個月,使用中醫治療的實驗組起效人數要明顯多于使用西醫的參照組,表明中醫綜合療法的早期治療效果要優于西醫治療。治療4個月后,使用中藥綜合療法的效果與西醫治療的療效并無明顯差異(P>0.05)。表明兩種治療方法的效果相當,但中醫綜合療法無創傷、費用低,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負擔,包括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故值得推廣應用。
[1] 譚銳泉,王立新,余闐.中醫綜合療法在骨折延遲愈合中的應用價值[J].中醫藥導報,2013,19(4):27-29.
[2] 徐存立,張清波.經皮注射自體紅骨髓治療骨折延遲愈合及不愈合的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1,17(11):1490-1492.
[3] 文光彬.中醫治療骨折遲緩愈合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8):1296.
[4] 黃民興,韓轉定,吳威.中醫治療骨折遲緩愈合29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2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