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霖鳳
山西定襄縣人民醫院 035400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常見于30~50歲婦女,20歲以下少見。其發病率為 20% ~30%,其中 40~50歲婦女發生率高達51.2% ~60%[1]。因肌瘤多無或很少有癥狀,故臨床報道發病率遠低于肌瘤真實發病率。既往多采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但開腹增加了感染、術后并發癥等的發生機會。隨著腔鏡技術的日益完善,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以其創傷小、恢復快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親睞。本研究主要探討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療效。
一般資料:將2011年8月~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診斷為子宮肌瘤并要求保留子宮的115例患者,隨機分為腹腔鏡手術組(59例)和開腹手術組(56例)。納入標準:①年齡:30~45歲;②術前經陰道彩色超聲檢查確定肌瘤的位置、數目、大小和活動度;③術前宮頸細胞學檢查為陽性行陰道鏡檢查排除宮頸惡性病變者;④若有陰道不規則流血行診斷性刮宮術排除子宮內膜惡性病變者;⑤有宮內節育器者術前應取出;⑥術前血紅蛋白>80g/L。排除標準:①既往慢性盆腔炎史或盆腔手術史及盆腔粘連者;②內科合并癥或其他手術禁忌癥者;③除子宮肌瘤剔除術還需要同時進行其他手術者;④子宮明顯脫垂者。兩組患者在年齡、肌瘤特點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資料具有可比性(見表1)。
手術方式: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消毒、鋪巾,術前插尿管①腹腔鏡組:選擇在月經干凈后3~7天手術,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術中連續心電監護。取頭低膀胱截石位,臍緣正上方做一10mm切口,常規建立 CO2氣腹,控制腹內壓<14mmHg(1mmHg=0.133kPa),置10mm Trocar,置腹腔鏡探查后,左右下腹各置第2、3操作孔(Trocar直徑分別為10mm及5mm),于子宮肌瘤周圍的宮體部注射垂體后葉素6U使子宮收縮。單極切開肌瘤所在部位假包膜至肌瘤表面,大抓鉗鉗夾肌瘤向外旋轉和牽拉,并在蒂部單極切斷,雙極電凝止血。根據剝離創面關閉瘤腔,注意不留死腔及是否穿透內膜,剝除的肌瘤用電動旋切器粉碎后取出并送病理檢查,術畢予創面涂抹防粘劑,留置引流管24h。②開腹組:取仰臥位,下腹縱或橫切口6~8cm,暴露子宮,于肌瘤所在部位作縱形或梭形切口提出肌瘤并縫合瘤腔,逐層關腹。兩組術后均滯留導尿管24h。
觀察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腹腔鏡組采取計量法即負壓吸引瓶里術后的總液體量減去沖洗液的量,開腹組采取計量法加紗布稱重法),術后并發癥,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 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見表1。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肌瘤個數、肌瘤最大直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過程順利,術中及術后指標比較見表2。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開腹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并發癥:腹腔鏡組患者術后無切口并發癥發生,開腹組患者術后發生切口脂肪液化2例。腹腔鏡組術后隨訪發生腸粘連1例,開腹組術后發生腸粘連5例,腹腔鏡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69%(1/59),開腹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 12.5%(7/56)。腹腔鏡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1 腹腔鏡組與開腹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表2 腹腔鏡組與開腹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指標比較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對于年輕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子宮肌瘤剔除術不僅保持了盆底結構的完整性,避免了切除子宮造成的器官缺失感及盆地功能性疾病的發生,更重要是保留了子宮的完整性及患者的生育能力。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已成為傳統的經典標準術式,但其對腹腔臟器干擾大、術后恢復慢、腹部切口瘢痕大等缺點。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以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切口美觀、并發癥少受到越來越多醫療工作者及患者的青睞,使其在婦科領域中得到了進一步推廣,子宮肌瘤剔除術也由傳統開腹逐漸發展到腹腔鏡手術[2-4]。
本研究中,腹腔鏡組術后住院時間明顯小于開腹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腹腔鏡手術創傷較小、對盆腔臟器干擾少、術后恢復快等有關;腹腔鏡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小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由于腹腔鏡手術建立氣腹呈頭低臀高位,對腸道干擾少。研究還顯示,腹腔鏡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腸粘連等并發癥的發生均明顯小于開腹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由于腹腔鏡手術切口較小,降低了細菌感染的幾率。
然而腹腔鏡手術的成功與患者的技術經驗及病例的選擇密切相關。臨床實踐表明對于臨床經驗豐富、手術技巧嫻熟的醫生,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手術時間并不長于開腹者[5],該研究中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中腹腔鏡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開腹組(P<0.05),這可能與術前使用垂體后葉素使子宮收縮,術中邊剝離肌瘤邊電凝止血,肌瘤剔除后嫻熟快捷的鏡下縫合技巧有關,我們采用連續鎖扣的方法縫合子宮切口,止血效果好,且節省時間,若創面大而深,則分兩層縫合,不能留死腔[6]。此外,病例的選擇也非常重要,子宮大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肌瘤的部位及子宮活動度,如位于前壁、宮底部的肌瘤或明顯凸起的漿膜下子宮肌瘤,雖然子宮體積較大,但手術比較容易,而闊韌帶肌瘤體積不一定很大,但手術難度及分險增大。
隨著腹腔鏡手術器械的不斷改進,婦科醫生腹腔鏡操作技術熟練程度的提高和鏡下縫合技術的嫻熟,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有著比傳統開腹手術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加以選擇適當的病例,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手術方式,對年輕、要求保留子宮的患者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微創手術治療方法之一。
1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第 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82.
2 張瑞作.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39例臨床觀察[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7):3458 -3459.
3 Jin C ,Hu Y ,Chen X C ,et al.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myomectoya meta-a na lysis of randomizd controlled tri ls[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9,145(1):14 -21
4 Semi Walid M,Heaton RL.Tne role of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in the managernent of uterinefibmid[J].Curt Opin Obstet Gynecol,2011,23(4):273-277.
5 文輝彬.腹腔鏡漿膜下子宮肌瘤切除術臨床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5):1290 -1291.
6 姚瑋.傳統剝除術與腹腔鏡下剝除術治療子宮肌瘤對比研究[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5):656 -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