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耀樂
[摘要]本文根據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現象;高職畢業生專業技能素質低,極其缺乏實踐經驗,不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等情況,引出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緊迫性,并從幾個方面闡述了高職教學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關鍵詞]高職教學改革;教學內容;實踐教學
[中國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5-0268-01
1現階段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職業教育在傳統觀念看來,無非是學生考不上大學的無奈選擇。社會上普遍對職業教育認識不夠,存在歧視。這樣的主流思想導致職業學校招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對職業教育不利。
(2)相關的課程安排設置存在不合理現象,學科體系存在的痕跡嚴重。許多高職院校大部分的課程參考高校的課程,理論過多,脫離當地的工業結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趨勢,專業框架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教學計劃太籠統,時間定得太長,與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步伐有一定的距離,不能很好的協調,來滿足市場的需求,最終導致人員的培訓和市場需求脫節的錯誤方式,學生學習專業知識與實際應用脫節,實踐能力不能滿足工作需要,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3)高職教學的“應用價值”未能得到全面的體現。
從小學學習到中學學習.教學從未脫離過“應試教育”.使得大家都忽略了教學的“價值”所在.認為學習是枯燥的.學生一進入高職.考試壓力相對減輕的同時.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就業的影響.“無用論”就會很快地在學生的心中傳播開.學生就會產生“厭惡學習”的情緒.這同時會極大地影響教師的教學.使部分教師體會不到教學的樂趣,產生“厭惡教學”的心理,教學不相長.反而相互削弱,如此惡性循環.不斷地阻礙著高職教學的改革發展。
(4)教師的職業教育資質薄弱
良好的師資隊伍不僅有利于教學計劃的制定,更能保證教學的順利運行并提升教學質量。當前我國高職院校中的教師隊伍組成復雜,包括中職教師、普通高校聘人新教師以及高級專業工程師等,這些教師都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問題:中職教師職業教學經驗豐富,但是其知識水平難以適應高職院校的教育水平需求;普通高校聘人的新教師雖然理論知識豐富但是缺乏教學經驗;高級工程師實踐能力強,但又缺乏豐富理論知識,高職院校缺乏高學歷和高實踐能力的雙高教師。
(5)辦學經費缺乏,教學硬件落后。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人對職業教育仍存在偏見,大多優秀的中等院校畢業生都會選擇普通高等院校就讀,高職院校在生源上相對缺乏。另外,由于國家及財政對高職院校的支持較少,導致高職院校辦學經費緊張,難以投入更多資金到教育中,導致教學硬件引進不及時,教學方法落后更新慢,難以適應教學需求。
(6)高職課程評價體系不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
傳統教學常常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相當部分學生認為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考試。事實上.考試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能力。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評價體系依然十分陳舊落后,諸多不合理、不科學、不完善的因素仍然存在:以分數的高低來衡量一個學生學習狀況的好壞;考試內容與現實嚴重脫節.無法服務于學生將來要解決的專業及職業問題要應對新時期人才培養規格發生的巨大變化.正確處理好各學科基礎知識學習和學以致用的關系.高職院校必須探索和建立與職業能力相適應的課程評價體系。
2.高職教育發展的新途徑
(1)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高畢業生的就業效率,縮短就業適應期“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需要相當長時間的持續努力,就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的師資狀況,可采取以下措施解決高職教育“雙師型”教師匱乏的問題。
①.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工資待遇,引進“雙師型”人才到高職院校任教,改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結構。②.重視高職院?,F有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到企業生產、管理一線進行調查研究,參與企業的技術攻關或科研課題研究,培養教師的“雙師”素質。③.聘請社會上的專家、企業家或工程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任教,定期舉辦講座或進行技術指導,將最新的專業知識信息和專業技術動態引進課堂,幫助教師及時掌握行業和專業前沿的科學技術知識。
(2)在課程改革方面。
課程改革應該是高職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所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如何才能形成適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要求的課程新體系,是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加強高職院校的精品課程建設,精品課程體現出一所高職院校的整體教學水平。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改革過程中,課程改革被簡單地理解為對以前系統課程的大量簡化,簡單地突出學生實習實訓內容?!盀榫范贰钡默F象普遍存在,不能準確把握課程改革的實質。
(3)以學生未來就業的崗位需要為導向培養人才高職學院要研究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變化,把握企業人才的實際需求,從培養未來從事的工作崗位需要出發,來確定專業的培養目標。
與傳統的綜合大學相比,高職學院側重的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高職教育要從定位出發,緊緊抓住“技術”和“應用”這兩個重點,從技術應用性角度來制訂工藝型、操作型、管理型”崗位或崗位群的人才培養方案,注重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培養,使學生在企業崗位上發揮作用。在人才培養方向及專業上針對地區經濟和行業需求設置專業,要充分慮地方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及時了解地方經濟的發展趨勢,適時地設置和調整專業方向。專業設置特別強調要適應經濟和企業的發展需要,突出專業的針對性。其專業設置不像綜合大學那樣廣泛,而主要集中在工程類、管理類和社會類。窄專業被不斷地并入到寬專業中,形成學生較寬的知識面,增加學生未來從事工作的適應性。這樣,形成專業設置上的特點:寬口徑專業,同時下設許多專業方向,使適應性與針對性較好地結合起來,更好地為區域和行業服務。
(4)加大校內實驗設備的投資,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落實頂崗實習政策調整專業結構,加大實驗、實訓課的課時安排,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加大校內實驗室的建設力度,增加、更新實驗設備,保證在數量和質量上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驗、實訓需求。實訓基地是實訓教學過程實施的實踐訓練場所,是對學生進行專業崗位技術技能培訓與鑒定的實訓教學單位。高職院校不僅要注重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夯實教學實訓基礎工程,還要注重和企業聯合,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開發校外實訓基地,優化實訓教學的外部環境,讓學生真刀真槍地參與企業的生產、管理。國家相關部門對高職教育實訓基地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資金投入力度,以證明國家對實訓基地的重視和鼓勵,保證實訓基地數量、規模能不斷增加。同時,國家要制定相應的實訓基地管理辦法,既保證實訓基地的利益,又保證參加實訓的學生的利益,以期實訓基地和高職院校能夠長期合作、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薪淪[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李志群、歐艷辮.高職院校教學改革與高技能人才培養探討[J].中國經濟與管科學,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