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自昌
(油田總醫院重癥醫學科 河南 濮陽 457000)
氣管切開術在現代危重疾病監護之中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操作,隨著對重癥監護需求的不斷增強,其將變得更加普遍。目前,使用較為普遍的兩種方法為ST術與PDT術。對于危重患者而言,應該選擇何種術式,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主要從兩組手術時間、切口大小、術中出血量、切口感染率、術后滲血量及皮下氣腫發生率等方面指標對比來探討上述兩種方法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綜合ICU內的100例危重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危重癥患者的臨床診斷標準。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17~79歲,平均(55.09±5.72)歲;體質量38~82kg,平均(58.50±11.02)kg;重型腦顱外傷患者數為33例,膿毒血癥14例,COPD 24例,重癥肺炎14例,腦梗死15例。按照抽簽方法,將本組患者隨機地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為50例,兩組在一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2.1 對照組:本組主要采用ST手術,具體方法為:首先使用常規消毒鋪巾,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之后,取頸部縱切口,按照順序將皮膚皮下組織切開,鈍性分離肌層,按照具體的情況來決定甲狀腺的處理,分至氣管前筋膜,將3~4氣管環進行充分地暴露,切開氣管軟骨環,將經鼻氣管插管拔出,然后插入一次性帶氣囊硅膠套管,使用氣囊充氣加以固定,并與呼吸機相連接。
1.2.2 觀察組:本組主要采用PDT術,具體方法為:首先安裝患者胸片退氣管插管至聲門位置處,準備工作與對照組相同。使用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之后,取頸前正中2~3氣管環間處為穿刺點,帶負壓進穿刺針垂直進行穿刺。對于有明顯落空感之后回抽確認在氣管腔內,將針芯拔出,然后送入J型導絲之后,將穿刺針退出,然后沿著穿刺點處對皮膚橫切,切口大小為2cm左右,循導絲送入螺旋形硬制擴張器,旋轉擴張氣管之前組織與氣管前壁,然后退出擴張器,沿著導絲送入氣管將套管進行切開,將管芯與導絲拔出之后,進行充分地吸引,并將氣管內分泌物吸出。使用氣囊充氣,固定氣管套管,并與呼吸機之間進行連接。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切口大小、術中出血量、切口感染率、術后滲血量及皮下氣腫發生率等。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對數據進行統計及分析,計量資料以“”的形式進行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的形式進行表示,采用檢驗;P<0.05表示組間存在統計學差異。
2.1 兩組手術時間、切口大小以及術中出血量對比:見表1。由下表可知,兩組手術切口、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相比,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P<0.0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切口大小及術中出血量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時間、切口大小及術中出血量比較()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及術后滲血量對比:見表2。由下表可知,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術后滲血量相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及術后滲血量比較
PDT術屬于一種微創的以及快捷的急救手術,特別適合需緊急行氣管切開的患者。對于傳統的ST手術而言,其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且手術耗時長,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且經皮氣管切開術操作十分簡便、快捷以及并發癥少等方面的優點。本研究主要觀察指標包括: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切口大小、術中出血量、切口感染率、術后滲血量及皮下氣腫發生率等。結果表明:兩組手術切口、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相比,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P<0.01);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術后滲血量相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綜上所述,與常規ST相比,PDT手術操作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小等方面的優點,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并應用。
[1]宋永欣,趙德民,李杰,等.單步經皮旋轉氣管切開術式改進在急危重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4):63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