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無情人有情。“4·20”地震來臨的那一刻,這句看似平淡的話語,再次因為行動的詮釋,感動我們。
這樣的感動,雙向流動。
鐫刻在記憶中的畫面很多。“4·20”地震中,那位小伙子舉著標語的鏡頭,是其中之一。
上面有大大的幾個字:謝謝你們
落款是“全雅安人民”。
想起那件舊事。
“5·12”地震期間,在映秀與都江堰之間往來采訪。每天深夜完工后,就著隨身的一個睡袋,露宿都江堰街頭。旁邊是一所社區醫院,承擔著地震中輕傷員的治療任務。
兩天后的一個晚上,一名穿著白大褂的中年女子走到我露宿的地方。“來喝碗稀飯吧,我們熬好了的。”
她說,看見我在街頭露宿兩天了。“你們來幫助我們,很辛苦。”
至今,我們不知道彼此的名字。
一年后,重返北川。我在自己的報道中,寫下一個細節:采訪中認識的學生,非拉著去她父母所在的食堂吃中飯。每人1 0元的餐費,進門后這名學生就跑到母親身邊說了兩句話,我看到這位母親悄悄走向繳費處,起身阻止卻已于事無補。
他們家的房子,在“5·12”地震中毀了。這件事后,感激與歉疚一直成為我卸不掉的情緒。
陪同我去重慶援建的“重慶路”采訪途中,牟大哥很多次說了同樣的話—“真的非常感謝你們”。

〉“災區人民感謝全中國人民的厚愛和幫助” 攝影/羅嘉
試圖阻止他再說感謝的話,我跟他講了“5·12”期間那個“一碗酥油茶的感動”的故事。
2008年5月19日,我從都江堰繞道成都、雅安、蘆山和寶興,前往臥龍和耿達采訪。翻越夾金山時,短暫在山腰一處汽車加水點休息。路邊簡陋屋子里的藏族阿媽,見我一身迷彩服,趕緊招呼我進屋喝碗酥油茶。
她說,喝酥油茶可以防嘴唇干裂和高原反應。
我沒能把自己該付的錢塞進藏族阿媽的手里。
“我們在感動他們,他們也在感動我們。”從“4·20”地震災區采訪回來,我的記者朋友總忘不了反反復復地說這樣的話。
因為,他親歷了網絡中流傳的場景:幾名學生模樣的孩子,臉上因地震帶來的塵埃未盡,卻在硬紙板上用“謝謝你們”這樣的話語,來表達他們最樸素的感情。
讓我們珍藏這些感動彼此的細節:
在滎經縣堵車時,車窗外幾十個村民抱著各式各樣的暖水瓶,用濃重的鄉音挨個說著幾乎同樣的話—“師傅,喝點熱水吧,進去就沒得了。”
在太平鎮搜救傷員時,不時有孩子抱著礦泉水出現在戰士們面前,小聲說句“叔叔,喝水”,然后怯生生地遞過來,再敬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