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毓高
當前,高職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3年,全國共有高職高專院校1297所,高職高專畢業生共計3208865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畢業生的51.36%[1]。受金融危機及用人單位需求等因素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考驗。
面對就業,高職畢業生的心理是錯綜復雜的。通過三年大學生活,他們在專業技能、綜合素質方面有了明顯提升,有著比較強烈的就業意愿和就業動機,許多高職畢業生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希望在所學的專業領域一展身手。然而,在就業過程中,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給畢業生們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和嚴重的挫敗感,因找不到滿意的工作而回家啃老、不愿上班的現象也越發普遍。因此,如何引導高職畢業生應對心理壓力,讓他們在就業過程中有心理困擾或出現心理問題時能主動求助他人,提高其心理應對能力,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基于此,本研究從高職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求助現狀著手,分析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求助差異,提出提升高職畢業生順利就業的應對策略,為高職學生和高職院校提供參考和借鑒。
本研究樣本為重慶市高職院校的大三學生,課題組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共發放問卷457份,回收有效問卷427份,有效回收率為93%,受訪學生平均年齡21.2歲,被試人口統計學信息見表1。
本研究所指心理求助是個人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心理或情緒等方面的困難時,向他人尋求幫助以達到解決困惑的目的[2]。心理求助對象主要為:一是專業人員,如心理咨詢師、職業指導師;二是非專業人員,如家人或朋友等。
本研究先通過訪談的形式,隨機選取某個高職院校即將畢業的大三學生對就業過程中是否尋求心理幫助等問題進行交流,并參照Fischer和Turner在 1970年編制的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ATSPPH)這 個 量 表[3],制定出高職畢業生心理求助調查問卷。問卷涉及到個體對社會成見的容忍度、個人對自己需要專業心理幫助的認知程度、個體對自己私人問題的開放度和對專業人員的信任度等四個維度。最后顯示克倫巴赫(Cronbatch'sAlpha)a系數為0.766,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問卷的相關參考量表ATSPPH也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時也可以認為這個問卷的效度也是良好的。
本研究統計分析采用SPSS19.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
從表2可以看出,高職畢業生心理求助的總體得分偏低,總體水平為8.796±1.743。在被問及“求職過程中是否有心理困擾”時,41.22%的畢業生選擇了有中度及以上的心理困擾;在被問及“自己的心理困擾能否有效解決”時,58.31%的畢業生選擇了 “基本上能自己解決”;28.34%的畢業生選擇了“自己不能解決,但可向親朋好友求助”;9.36%的畢業生選擇了“自己不能解決,但能夠忍受”;3.99%的畢業生選擇了“自己不能有效解決,但有想向專業人員求助”的意愿;沒有一個畢業生選擇“已經向心理咨詢老師求助了”。關于“大學期間是否尋求過專業的心理幫助,如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問題”的回答時,94.15%的畢業生選擇了 “否”,被問及原因時,88.79%的同學認為那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才會去的,同學知道后會另眼看待自己。由此可見,高職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遭遇心理困擾是比較普遍的,遇到心理困擾時首先選擇自己解決,只有當自己不能解決時,才會求助于他人,在求助過程中他們首先會選擇親朋好友,只有少數畢業生會選擇向心理咨詢員等專業人士求助,但是這個比例非常低,而且同學們依然對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存在認知上的偏差。總而言之,高職畢業生的心理求助狀況不容樂觀。

表2 高職畢業生心理求助的得分情況

表3 不同性別高職畢業生心理求助的差異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在心理求助上具有顯著的性別差異。這和以往許多研究結果相符,男生較女生而言,更不愿意心理求助。同時,男女生整體都越來越趨向理性化,出現心理困擾時更愿意自己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情況下,女生表現出求助的意愿更強烈,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男女性別角色所決定的個性特質有關系。

表4 是否獨生的高職畢業生心理求助差異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是否為獨生子女對高職畢業生心理求助狀況沒有顯著差異。這與以往的研究有些不符,以往的很多研究都表明,獨生子女所表現出來的依賴性比非獨生子女更強,他們在遇到問題時的求助現象也相比非獨生子女強。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是否為獨生子女對高職畢業生心理求助沒有明顯的影響作用。這表明,經過三年的大學生活,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面對就業問題時心態呈現出了一致性。

表5 不同專業高職畢業生心理求助的差異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不同專業的高職畢業生其心理求助沒有顯著差異。這也反映出專業對高職畢業生心理求助并不具有顯著的心理影響,這是因為當前高職院校除了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的培養外,還強調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畢業生們在就業過程中面臨心理困惑或心理壓力時,其心理求助差異并不明顯。

表6 不同生源地的高職畢業生心理求助差異分析
從表6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地的高職畢業生其心理求助有顯著差異。來自縣城以上的高職畢業生其心理求助現象高于來自鄉鎮和農村的畢業生,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他們求助的對象更多的是自己的親人,來自縣城以上的畢業生其親人給予學生就業建議相比鄉鎮和農村的學生親人更具有效性和實用性,所以他們也愿意告知能給予他們有效幫助的親人們;二是來自鄉鎮和農村的畢業生比來自城市的畢業生面臨更多的就業壓力,因而他們獨立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來自城市的學生強,其心理求助的態度也有各自的不同表現。

表7 畢業生心理求助四個維度的相關分析
從表7可以看出,高職畢業生對社會成見的容忍度與對自己需要心理幫助的認知度、對自己私人問題的開放度、對專業人員的信任度呈顯著負相關。容忍度越高,他們需要心理幫助的認知度就越低,對自己私人問題的開放度就越低,對專業人員的信任度也越低。高職畢業生對自己需要心理幫助 的認知度與對私人問題的開放度和對專業人員的信任度呈正相關。認知度越高,在尋求專業人士幫助時其開放度就越高,對專業人員的信任度也越高。高職畢業生對私人問題的開放度與對專業人員的信任度呈正相關,對專業人士的信任度越高,其私人問題的開放度就越高。
這一調查結果與我們對畢業生的訪談結果一致,大多數高職畢業生認為:我的就業只能靠自己,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了,就業過程中的問題自然就能迎刃而解,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解決不了實質性的就業問題。而且也一致認為:要是去尋求心理咨詢的專業幫助,那肯定是自己要崩潰的狀況,尋求職業指導師的專業幫助感覺意義不大,除非是面臨兩難或多難的選擇。
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高職畢業生心理求助狀況在性別、生源地上有顯著差異,但在是否為獨生子女、專業方面沒有差異。同時,雖然越來越多的高職畢業生對心理咨詢等專業服務在理性層面持認同態度,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對向專業人員進行心理求助仍有很大偏見。
在就業過程中出現心理困擾時,許多高職畢業生內心上也想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但又有諸多顧慮和擔心,生怕被貼上“病人”的標簽,擔心會被其他同學誤認為自己有“精神病”,所以他們要么選擇向親人朋友傾訴,要么自己忍耐、自我調節,事實上,這種認知是不利于畢業生們高效就業的,對他們的就業觀和價值觀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引導高職畢業生順利高效地就業,減少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困擾,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在國外,畢業生在進行擇業時,會首先和自己的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讓其給予擇業時“人職匹配”的最佳建議。在我國,高職畢業生有諸多顧慮,這與他們所受傳統教育觀念分不開,有的學生對心理咨詢和心理指導持負面看法,雖然現在高職院校都在大力普及與宣傳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意義相關的知識,但依然還有許多學生對心理咨詢的功能、對象范圍不了解,對心理咨詢師的專業操守、咨詢效果不信任,導致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只有精神患有毛病的人才去進行心理咨詢。因此,作為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心理咨詢業務內容的宣傳力度,并提升心理咨詢教師的專業能力,以給予學生更多的專業指導和幫助。
高職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對學生的培養是不一樣的,高職院校更強調企業一線知識的學習、運用與實踐。因此,在學生進入大學后,學校應在第一時間給予學生更為客觀、實用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明白通過三年的大學學習,我能從事什么樣的工作,以及在大學期間我應該做哪些方面的努力等,避免學生出現這樣一種現狀:“自己應該如何應對大學生活,不知大學畢業以后能干什么,自己能干成什么……”
在學生大三畢業階段,高職院校就業指導中心應該給予學生系統實用的就業指導培訓,包括如何寫簡歷、如何面試、面試中常見問題如何回答、模擬面試等,同時,學生就業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能在第一時間通過就業指導中心聯系到相關部門給予幫助,提升學生就業的指導性和高效性。
在校學習期間,高職學生應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大學不僅是學習專業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培養自身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等職業素養的重要平臺,高職院校可以為學生創設一些這樣的平臺:一是注重學生社團的建設。鼓勵學生組建各類社團和開展各類有益活動,學校方還可以適當給予經費支助。二是重視學生的帶薪實習和頂崗實習。與學生帶薪實習和頂崗實習的單位進行溝通以擬定學生實習的內容和項目,學校方與企業方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把專業所學和實踐相結合,同時還可以提前進行工作體驗,對畢業時的就業具有一定的指導和促進作用。三是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并給予課外素質拓展學分獎勵。如有的高職院校規定在校大學生必須獲得10個課外素質拓展學分方可畢業,只有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了,今后的就業才能更為方便。
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政策、環境等有利因素開辟畢業生就業場地。一是應加強與大型企業集團、行業協會和各地人才市場的聯系,努力成為各大人才培養基地的友好合作伙伴,拓展學生的就業場地;二是充分利用學生頂崗實習、社會實踐的單位來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聘請行業帶頭人、企業高層為客座教授,加強專業交流,吸納用人單位意見,促進校企溝通,鞏固擴大學生就業場地。
產學合作、校企結合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實現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共贏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產學合作,企業方派人到學校為學生教學,傳授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能,拓寬和共享技術與技能培養的教育資源,提高畢業生對職業崗位能力的適應程度,高職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相關企業工作,不僅企業大大縮減了人力資源成本,也促進了高職學生的順利高效就業。
[1]2012年教育統計數據,各級各類學校校數、各級各類學歷教 育 學 生 情 況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09/156896.html.
[2]趙珂珂,陳廣.大學生心理求助的影響因素[J].學理論,2012(20):37.
[3]A.J .Fisher,J.L.Turner.Orientation to seeking Professional help: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utility of an attitude scale[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