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裕升
(廣西藤縣人民醫院, 廣西 藤縣 543300)
鼻中隔彎曲引發原因多為外傷、感染及腫瘤等壓迫引發,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屬干凈手術。而鼻腔鼻竇手術,特別是鼻竇手術,多為污染手術。臨床中兩種病變容易同時出現,為降低患者經濟負擔、手術次數及手術創傷[1]。我院運用鼻內鏡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選擇106例患者,為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間收治,所有患者均經CT及上頜竇穿刺確診。男性72例,女性34例,年齡20-58歲,平均38.45±8.41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鼻中隔彎曲,其中外傷引發16例,發育異常20例,壓迫因素70例。且均有不同程度鼻腔鼻竇病變,其中鼻息肉并發肥厚性鼻炎26例,肥厚性鼻炎并鼻竇炎43例,單側鼻竇炎16例,雙側鼻竇炎15例,上頜竇囊腫并肥厚性鼻炎6例。隨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聯合組與單純組各53例,聯合組選擇鼻內鏡下聯合手術治療,單純組選擇鼻中隔成形術與鼻竇術分期進行。兩組患者均排除惡性變及其它手術禁忌癥,且兩組病程、患病程度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術后常規運用抗生素抗炎治療,均選擇注射用頭孢呋辛鈉抗炎治療,隔日換藥,術后1周拆線。
1.2.1 聯合組:53例患者均在局麻鼻內鏡下進行,手術順序以鼻中隔矯正術為先,其次為鼻竇開放術,有鼻甲肥厚患者給予部分切除術。術后留置凡士林引流條72h。
1.2.2 單純組:所有患者均先行鼻內鏡下鼻中隔矯正術治療,切口愈合后再次手術治療,行鼻竇開放術、鼻甲部分摘除術或息肉摘除術等。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2]: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面部腫脹情況,同時對患者進行隨訪1年,觀察兩組患者息肉復發率、鼻腔粘連、易出血及萎縮性鼻炎發生率。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為臨床癥狀消失,復查竇腔黏膜上皮化,行沖洗復查陰性;有效為癥狀緩解明顯,沖洗有少量膿性分泌物,復查竇腔黏膜有水腫或肉芽生長等;無效為臨床癥狀未見緩解或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4.8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t檢驗,基準為P=0.05。
2.1 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面部腫脹其它并發癥對比:聯合組術中出血量為(80.12±39.87)mL與單純組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疼痛、面部腫脹程度及其它并發癥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面部腫脹及其它并發癥對比(±s)

表1 兩組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面部腫脹及其它并發癥對比(±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術后疼痛 面部腫脹 其它并發癥聯合組 53 80.12±39.87 3.21±2.09 1.61±0.69 3(5.66)單純組 53 236.43±97.68 4.34±3.87 1.54±0.73 4(7.55)t值 10.79 1.87 0.51 0.00 P 值 <0.05 >0.05 >0.05 >0.05
2.2 療效對比:通過治療后兩組療效對比發現,聯合組總有效率為96.23%,單純組為94.34%,總有效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療效對比 n(%)
2.3 術后隨訪指標對比:術后隨訪發現,聯合組鼻腔粘連、易出血、息肉復發及萎縮性鼻炎各發生1例,單純組萎縮性鼻炎發生1例,其余都出現2例,各項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 3。

表3 兩組術后隨訪指標對比 n(%)
鼻中隔及鼻腔鼻竇病變是五官及耳鼻喉科常見病,且往往同時出現。臨床主要以長期鼻塞、頭疼、耳鳴為主要癥狀,嚴重者導致經常性鼻出血,也是誘發鼻咽癌的重要因素之一[3]。因此,合理有效治療成為預防惡性變及改善患者健康狀態的重中之重。
以往對于這類病變,只重視炎性病變,對各種原因引發的解剖結構異常重視不足。一味的抗炎、對癥治療,雖緩解了臨床癥狀,增加了鼻通氣功能,但一旦停藥癥狀會再次出現,且會逐漸加重。長期用藥,不但擾亂體內正常菌群,也會對胃腸、肝腎功能造成一定影響,加重患者身體不適[4]。隨著學者及人們思想意識轉變,治療方法也從單純的對癥、抗炎治療,轉變為對因治療,修復異常解剖結構,從而徹底治愈病變。1991年以前多選擇分期手術治療,但隨著鼻內鏡的出現與迅速發展,多方學者試圖同期運用鼻內鏡聯合治療鼻中隔及鼻腔鼻竇病變,以縮短治療療程,降低手術并發癥、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等[5]。1991年相關學者首次報道運用鼻內鏡首次聯合治療鼻中隔和鼻腔鼻竇病變成功后,各地學者紛紛效仿,成功報道也不斷出現[6]。運用鼻內鏡治療鼻中隔和鼻腔鼻竇病變療效主要取決于術后并發癥、成功例數及遠期并發癥。分期術常見并發癥發生率約2%-12%,嚴重并發癥約0.75%[7],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醫療器械的不但改善,術后嚴重并發癥發生率少見。單純鼻中隔病變并不多見,由于多引起分泌物排出不暢,故易合并鼻腔鼻竇病變,特別是高位鼻中隔彎曲患者,更容易導致鼻竇炎發病率增高[8,9]。
本組通過分期和聯合術式對比,聯合組出血量明顯降低,與單純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疼痛、面部腫脹程度及其它并發癥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可見,聯合組出血量低于單純組,而其它并發癥、疼痛等,無明顯差異。通過一年隨訪觀察發現,兩組患者遠期并發癥,鼻腔粘連、易出血、息肉復發等發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可以說明,其遠期療效相當,無明顯差異。療效及近期、遠期并發癥對比,共同說明,聯合術可以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而對于近期、遠期并發癥及疼痛等,無明顯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鼻內鏡下鼻中隔和鼻腔鼻竇聯合手術可以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而術后近期、遠期并發癥及手術總有效率無明顯差異,還縮短了住院時間,降低了再次住院的費用,從而有效降低手術費用。
[1]胡生輝,蔣桃根.鼻內鏡術中同期處理下鼻甲肥大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6):1335-1336.
[2]程玉蘭,譚鄂,黃圣良.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及鼻息肉252例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z1):80-81.
[3]陳森泉,竇宇紅,梁彩建.鼻內鏡手術合并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鼻竇炎43例[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11(4):757-759.
[4]趙翠英,劉永剛.經鼻內鏡鼻中隔偏曲矯正同期行鼻竇手術的療效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5):366-367.
[5]王玲玲,鄭玉美.內鏡鼻竇手術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及中下鼻甲成形術的臨床觀察[J].安徽醫學,2011,32(4):479-481.
[6]Hatipoglu HG.Cetin MA,Yuksel E.Nasal septal deviation and concha bullosa coexistence:CT evaluation[J].B-ENT,2008,4(4):227-232.
[7]曾衛東,駱文龍,范賢勇,等.在內窺鏡鼻竇手術中同期處理鼻中隔高位偏曲及中鼻甲整形的臨床意義[J].西部醫學,2010,22(3):514-516.
[8]冉向群,趙興宇,童紅霞,等.鼻內鏡鼻竇、鼻中隔、鼻甲聯合手術87例[J].陜西醫學雜志,2009,38(10):1354-1355.
[9]韋岑,黃善堅,潘安妮,等.三線減張鼻中隔成形術與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對比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3):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