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歲平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8 -0007-01
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制造業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但是我國制造業一直是以資源能源和廉價勞動力為代價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從事低端組裝和代工環節,在全球制造業利潤的分配上自然也處于劣勢。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環境承載能力限制,傳統依賴低成本高能耗發展模式已經不再適合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客觀上,要求制造業向技術密集型進行升級,使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強國。因此,中國制造業升級己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隨著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可以優化本土的制造業結構,改變制造業企業的增長方式,使中國制造業逐步由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科技密集型產業轉型,擁有自主核心和制造標準,提高自主創新和開發的潛質。由此可以看出,生產性服務業是促進制造業升級的關鍵因素。
一、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發展現狀
(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呈現了迅速發展的態勢。總體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日益提高,對于緩解就業壓力、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凸顯。但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整體水平較低,相對來說還比較滯后,主要問題總結如下:第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速,但總體規模仍然偏低。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較,我國生產行服務業的總體規模相對英美西方發達國家,差距較大,此外,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在國民經濟和整個服務業中的份額仍然相對較低;第二,生產性服務業結構層次較低。生產性服務業內部交通運輸倉儲等傳統生產服務部門的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金融保險業等現代生產性服務部門的增加值比重。第三,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化經營程度較低,專門人才短缺匱乏。
(二)制造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近30年來,中國制造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與發展,這不僅表現在制造業總量不斷增長和結構調整取得一定成效上,而且也表現在產業集中度和產業聚集性有所提高、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和對外貿易持續增長等方面。從總量上看,中國現已成為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制造業大國,中國制造業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當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但是,經過多年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制造業長期積累的一些問題也日益突顯出來。雖然我國在一些領域已經成為世界制造基地,但我們現在還只是一個加工中心,而不是一個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制造中心,我國的制造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環節。同時我國制造業也存在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發展水平仍然較低,我國制造業升級迫在眉睫,而生產性服務業主要集中于知識密集型行業,對于我國制造業從粗放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升級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對制造業的影響及原因
首先,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制約了我國制造業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隨著分工深化和服務外包化趨勢,企業的業務流程、組織架構不斷調整,從制造領域獨立出來的技術研發、營銷策劃、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升級的支撐作用逐漸顯現。但是由于我國科技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滯后,導致企業產品開發周期過長、科技含量不高、產品的競爭力不強、從而影響了制造業的發展。此外,良好的企業形象、著名品牌和戰略性營銷網絡,對企業創造更高的價值和利潤是至關重要的,而這些恰恰正是中國制造業的弱項。
其次,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制約了制造業成本的降低。在制造業企業的產業價值鏈中,物流成本通常被認為是僅次于制造過程中的材料費用和批發、零售產品費用的成本,但是由于我國物流業發展落后,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等突出問題,嚴重限制了制造業成本的降低。此外,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專業化分工,將會促進制造業成本的降低,而我國當前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是相對滯后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制約了我國制造業成本的降低。
最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導致制造業產業未形成有效集聚。由于城市化進程相對滯后,城市化水平低使得生產性服務業無法形成有效集聚,而我國制造業雖已呈現園區化、規模化和集群化發展趨勢,但制造業鏈條上的技人員培訓、會計服務、法律咨詢、信息服務等關鍵環節得不到相關支撐服務體系的協作與配合,大量本應通過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務活動不得不在制造業企業內部進行,從而導致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受到阻礙,形成的集聚并不是有效的集聚。
三、發揮生產性服務業在制造業升級中積極作用的政策建議
(一)努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增強對制造業的帶動
首先,建立有效的市場運行機制、營造有利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大壟斷性生產性服務行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力度,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分離行政管理職能,進行規范的公司體制改造,加快實行企業化經營,逐步形成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健康有效的市場運行機制。
其次,優化產業布局,大力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式發展。通過引導制造業向城市周邊集中布局,促使制造業實現區域性的集聚,從而擴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效需求,促使生產性服務業自主形成特色鮮明的空間布局,從而實現生產性服務業區域性集聚。其次,政府應制定相應政策,積極引導更多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向工業產業園、產業聚集區形成聚集性發展,努力培育一批市場前景廣闊,并具備一定帶動力的龍頭企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式發展。
最后,加快科技創新和人才開發及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加強重大創新基礎設施的前瞻布局與合理規劃;另一方面要加強資源管理,采用市場機制調節,鼓勵共建共享創新基礎條件平臺。同時,政府應該優化教育結構,加強職業教育,為制造業的升級儲備足夠的人才,在培養和儲備高素質人才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低素質勞動人才工資和福利的改善。
(二)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良性互動
首先,提升制造業層次,延伸制造業產業鏈。中國制造業要改變這種落后現狀,就必須設法提升自己在產業鏈上的位置。針對低層次的生產加工環節,制造業企業可以通過引進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集成制造應用工程等信息化技術加強對后勤采購、測試質量控制、包裝與庫存管理等中間環節的控制,提高生產效率。同時,要加強企業對產前研發、創意設計、生產及加工技術的提高和技術培訓環節的控制,掌握核心技術以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形象。
其次,構建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信息互動平臺促進兩者信息互動。通過構建信用平臺加強加強企業間的合作信用,同時構建和完善信息平臺解決信息溝通與交流渠道,構架信息互動平臺,促進兩者互動。
最后,推動制造企業服務外包。通過服務外包的形式,制造業企業可以將生產過程中所需的服務外包出去,使制造企業當中的服務業向專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外延,有效的推動了兩者互動發展。為此,政府要制定合理的產業組織政策,建立起公平、有效的市場競爭環境,從而促進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使制造企業將財務核算、研發設計、物流運輸和廣告營銷等各種服務性業務加以剝離,外包給不同的生產性服務業,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提高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