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國
【摘 要】為了能夠準確地把握住市場的脈搏,建立財務指標分析體系成為了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的一種措施。然而,新會計準則的實施,適應了市場的需求,卻使企業財務指標分析體系暴露出了弊端。采取必要的措施,使財務分析體系更為完善成為了當務之急。本文針對財務指標分析進行研究。
【關鍵詞】財務指標;財務分析;規范體系
在財務管理當中,財務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我國現在所建立的財務指標體系,主要是對于財務預測以及決策提供了支持。隨著會計準則的不斷完善,財務指標系統的一些缺點和不足就逐漸地暴露出來,諸如,從賬面上來看,企業已經獲得了很高的利潤,可事實上已經不具備了支付能力,即財務狀況與經營狀況嚴重不符,嚴重地妨礙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針對現代的企業制度,就需要建立起新型的財務指標體系,以彌補類似的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為投資者提供真實可靠的決策依據。
一、財務指標體系
(一)傳統的財務指標體系
(1)傳統財務指標體系的發展歷程
傳統財務指標體系的建立是基于企業財務業績評估,作為企業財務狀況分析的核心,通過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中的數據體現出來,并以其為指標進行分析。進入到十九世紀的初期階段,由于企業不會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所以績效評價的指標以成本指標為主要考評指數。二十世紀初至末期,資本主義的組織形式呈現出多種形式的發展,單純地依賴于績效考評顯然是不夠的,于是就建立了股權收益率、資產收益率和凈收益三個指標,并以此衡量企業的效益。其中的資產收益率,由于能夠直接表達企業資產的獲益能力,所以被看作是衡量企業的首選指標。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企業之間的經營狀況僅僅依賴于現金流轉來進行預測,顯然受到局限。于是,綜合指標體系建立起來,作為財務業績評價有效途徑。在我國,一般會采用國家財政部所頒布的指標體系,其中對于資本金績效評價主要使用了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和流動資產周轉率以及資產負債率和銷售增長率等等8項指標,一些企業還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將現金流量指標納入其中。
(2)傳統財務指標的局限
1、財務人員只對債務資本成本進行計量,而忽略了權益成本
在會計收益指標當中,權益成本屬于是一種隱含成本,或者是機會成本。重視收益分派處理,而沒有考慮權益成本,對于企業經營狀況的評價就會缺少客觀性。
2、由于凈利潤的指標具有可操縱性,所以容易失真
由于會計方法的可選擇性以及財務報表編制的彈性化,導致財務賬面的企業利潤值與真實的經濟利潤出現數據上的差距。其原因在于,會計核算中出現了各種的主觀判斷而導致了企業信息失真。
3、傳統的凈資產收益率指標對企業的決策產生誤導
在傳統指標中,凈資產收益率是比較具有綜合性的財務指標。由于其會造成收益率和財富的不同步,所以對企業的未來投資產生誤導。如果企業只追求投資收益的最大化,以收益率作為決策指標,就容易忽略資本成本的存在。
(二)新的財務指標體系
建立新的財務指標體系,將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以及發展能力考慮其中。
(1)償債能力分析指標
企業是否具有償債能力,即為對于債務的支付能力。那么,企業所具有的償債資產的數額,是較為重要的分析指標。償債資產的數額越大,就說明企業具有很強的償債能力,而且償債速度很快。
具體而言,對于到期的債務,企業所要具備償還的能力,還細分為短期負債能力和長期負債能力。短期償債能力的評價,要依賴于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兩項指標來進行衡量;而資產負債率和產權比率則衡量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
(2)盈利能力分析指標
企業運營的主要目標,就是要賺取利潤。在這其中,盈利能力的指數就顯得非常重要,其主要是由企業的成本費用以及銷售收入所決定的。所以,盈利能力分析指標主要體現在成本費用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率上。要將企業的收益額充分地體現出來,還要將總資產報酬率等納入其中,以客觀地評價企業盈利水平的高低。低成本、高收益,就說明盈利能力指標很高。
(3)營運能力分析指標
營運能力與資產周轉速度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由于其會受到外部市場環境的影響,所以要使其產生作用,就要充分調動企業的人力和物力,并進行合理調配,以實現財務目標。
(4)發展能力分析指標
企業的發展能力,是對企業整體能力的評價。其將企業的債務償還能力、企業的盈利能力以及依賴于周轉速度進行主要評價的營運能力進行有效綜合,從而將企業的發展前景規劃出來。通過發展能力分析指標,可以對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做出預測,從銷售到資本積累以及總資產的增長狀況和剩余收益增長率等等的各項指標,都是企業潛力的一種體系。
二、財務指標體系的完善
(一)完善財務指標體系的原則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面對瞬息萬變的多元化市場,要不斷地分析市場的變化,并對企業的財務指標進行調整,使其更適應企業的發展。在對財務指標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也就是支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那么,就要使財務指標體系更具有科學性、可比性、適用性,并且符合評價主體的需要。
(1)科學性
財務指標體系要能夠充分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而且真實、可靠。所以,對于指標的設計要科學合理。
(2)可比性
對于企業的財務指標設計和分析來講,具備可比性的原則是非常重要的。有比較才有發展。不同企業之間的財務指標,以及發生在同一企業中不同會計期間的財務指標之間,是可以相互比較的。或者是在行業內對于同一指標進行比較,或者是同一企業中不同會計期間的財務指標進行比較,都要建立在具有可比性的基礎之上。
(3)符合評價主體的需要
評價主體的不同,對于評價指標的設立也會有所差異。那么企業在選取財務指標的時候,要構建符合于本企業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才能夠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增加財務分析指標
(1)增加人力資源財務指標
目前來看,要使財務指標對于企業的所有資源進行評價,還需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將新的財務指標納入其中。人力資源財務指標的分析,成為了企業資產評估的重點。密切關注人力資源會計的發展,并且將有關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并經過科學性地分析來判斷其在企業中的可行性,對于企業的未來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2)增加無形資產財務指標
由于無形資產存在著潛在性,要對其進行評價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在財務指標分析中,將無形資產考慮其中,對企業的決策者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企業財務狀況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可以為企業的決策提供切實可靠的依據,所以對于企業的決策者是非常重要的。建立財務評價標體系,并根據市場的需求以及企業發展需要不斷地完善,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余強輝.淺談企業財務指標體系的缺陷[J].商業經濟,2009(10).
[2]段伊諾,楊昆,劉風華. 關于傳統財務指標評價體系的思考[J].商業經濟,2009(04).
[3]徐春立,苑澤明. 財務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