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文絢


【摘 要】眾所周知,電力產業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主要的動力源泉,且一般認為電力消費應與國內生產總值呈正比例關系。文章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并靈活運用多種數據資料對經濟增長與用電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最終得出較為
【關鍵詞】經濟增長;用電量;統計分析
眾所周知,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其發展對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的發展起著支撐作用。對于我國而言,“國民經濟每增長1%,電力產業發展增長約為1.13%時才能為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發展提供足夠動力。”因此,電力工業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
一、現階段我國電力消費的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電力體制不斷改革,在實行多家辦電、積極合理利用外資和多渠道籌促資金,運用多種電價和鼓勵競爭等有效政策的激勵下,電力工業發展迅速,在發展規模、建設速度和技術水平上不斷刷新紀錄、跨上新的臺階。發電裝機容量繼1987年突破1億千瓦后,到1995年超過了2億千瓦,2000年達到了3億千瓦。目前,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和用電量穩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用電水平還很低,2006年,我國人均裝機容量為473千瓦,人均用電量為2149千瓦時,大致相當于美國的1/7、日本的1/4和韓國的1/3,也低于2004年的世界平均水平的608千瓦和2371千瓦時。具體而言,我國近三十年來電力消費的狀況如表一所示:
其中:gdp表示國內生產總值,dgdp表示其增長率,tce表示年度國內電力消費量,tpe表示年度國內電力生產量,dtce 、dtpe分別代表其增長率。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總體經濟處于快速的運行階段,自2002年以來,我國GDP增長率每年保持在8%以上,經濟運行進入新一輪的上升時期。在這樣的一個宏觀形勢下,我國電力產業也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由圖2可知,2000——2007年,我國的電力產業的強勁發展為經濟的健康持續增長提供了基本保證。同時,我國的電力供求關系也保持平衡。在2000年以前,經濟增長的幅度超過了電力消費增長幅度,說明我國的電力總體供給短缺,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約了電力的消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增長。
二、我國電力供應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張力
從當前我國的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的變動及電力行業的生產與對電力的消費可以較好的說明我國電力產業運行與經濟增長的現狀,如圖3—圖5所示。
從圖3、4、5可以得出用電量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如下兩個特點:
2.1、在經濟增長下行時,發電量下行的幅度更大;當經濟增長上行時,發電量上行的幅度也更大。1998年GDP增長率由上年的9.3%回落到7.8%,發電量增長率則由上年的5%回落到2.8%,發電量增長水平遠低于GDP增長水平,回落幅度則大于GDP。2008年的變化趨勢也是如此,GDP增長率由上年的13%回落到9%,而發電量增長率則由上年的15.8%回落到5.6%,回落幅度大于GDP,增幅則已明顯低于GDP。其次,用電量與經濟增長數據不一致的情況,國外也存在。美國2001年電力消費下降3.6%,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8%;1991年電力消費增長5.0%,但國內生產總值則下降0.2%。日本2003年電力消費下降1.3%,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8%。韓國1980年電力消費增長5.4%,而國內生產總值則下降1.5%。
2.2、生產結構變化是用電量與經濟增長數據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我國發電量與經濟增長數據之間的關系,必然注意到生產結構的變化。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重化工原材料行業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調整,在此期間,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生產能力過剩,生產長時間在低谷徘徊。隨著這些高耗能產業的調整,電力需求明顯減少,發電能力過剩問題比較突出。而經濟增長則更多地依靠耗能較低的輕工業,以及各類服務業支持,這就出現了經濟增長水平相對較高,回落幅度較小;而發電量(用電量)增長水平則相對較低,增幅下降較大。去年我國經濟的調整,也包含重化工原材料工業的調整,特別在四季度,重工業增幅下降遠大于輕工業,這就必然導致發電量(用電量)增長低于經濟增長,增幅回落大于經濟增長。
今年一季度工業結構的調整仍在繼續,重化工業增幅下降較多,其中黑色金屬冶煉與壓延業同比增長0.3%,有色金屬冶煉與壓延業同比增長2.8%,石油加工、煉焦業同比增長—5.4%,化學原料及制品業同比增長3.7%,增幅均低于工業增長的平均水平(5.1%)。重工業是用電大戶,占一季度工業用電的82%,重工業增速大幅下降,是導致一季度工業正增長而用電量負增長的重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新一輪較快增長中,重化工業一直處于加快發展中,由于其對電力的需求很大,引起發電量增長高于經濟增長。當前重化工原材料行業的調整,必然對發電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產生很大的校正力,也就可能在短期內出現發電量(用電量)負增長和經濟正增長的現象。
三、結論
由于我國仍然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雙加速的發展階段,內在的增長潛力巨大,盡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但只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因素,仍然可以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水平,工業發展和城市建設也會對重化工原材料行業產生更大需求,形成持續帶動。因此,當前工業結構的調整是發展型調整,不會很深,也不會持續時間很長。一季度擴大內需一系列政策的效果已開始顯現,投資增長明顯加快,消費持續活躍,消費結構升級活動重新加快,預計在市場需求拉動下,我國經濟增長水平將不斷上升,經濟增長與用電量數據之間的差異也將逐步減小。[2]. 黃文杰等:中國工業用電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M].工業技術經濟2006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