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樂
現今社會商品競爭激烈,商人為降低成本,運用高科技改造產品,近年出現各樣令人驚駭的產品侵權案,如甘肅三嬰兒飲散裝牛奶夭折,香港哥士的蒸餾水及硫酸利賓納等,產品缺陷新型態事故已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然而產品責任傳統理論對消費者和受害人的保護漸變不足,多個國家對產品責任出現新理論,且瑕疵或缺陷產品導致人身損害的特殊性,歐美發達國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紛紛針對產品責任問題展開專門立法,以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影響和促進了世界其它國家的產品責任立法。
現代各國產品責任法主要涉及的內容包括產品的范圍、瑕疵/缺陷含義、責任主體、歸責原則、損害賠償范圍、司法程序等。在美國,產品責任法的損害賠償包括人身損害的財產損害及精神損害,財產損害包括缺陷產品以外財產的損害和因缺陷產品本身的損害導致的間接損失,司法實踐上,對人身損害賠償判定的數額較大,特別是精神損害賠償占其中的大部份;在特定情況下法院可判處懲罰性損害賠償;對純粹經濟上損失的賠償,法院判決中有持肯定說、折衷說和否定說,以后者居多,理由為產品責任主要保護消費者之人身及所有權不受侵害,就產品不符經濟上之不利益,不屬侵權行為保護范疇,如因產品本身衍生之純粹經濟上損失,或是機器因其組件之一有瑕疵而致機器受損,非產品責任制度所能救濟;在損害賠償數額方面無明確最高或最低限制。在歐盟,人身損害賠償,允許各成員國對非物質損害(即精神損害)予以規定。財產損害賠償,僅限于缺陷產品以外屬于通常用于個人使用的財產損害,或主要由受害者為其個人使用或消費目的而使用的財產;對經濟損失不予賠償。損害賠償數額設定了人身損害賠償最高限額及財產損害最低訴訟起賠金額。在德國,人身損害賠償不包括肉體痛苦及精神上損失等無形損失,無形損失可依民法有關規定進行賠償。損害賠償數額設定了人身損害賠償最高限額及財產損害最低訴訟起賠金額;經濟上損失,產品自體損害于物之瑕疵擔保已有特別規定。在日本,損害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 財產為被侵害權益的一種,當其受到損害時,可依法請求損害賠償,對制造物缺陷的損害賠償責任以民法規定;對于財產,有日本學者認為可泛指對物所造成的損害及純經濟上的損失。在中國,人身損害賠償范圍以列舉方式規定,包括實際支出,醫療費、殘疾賠償金、死亡撫恤金等等,但無明文規定精神損害賠償。財產損害賠償,以恢復原狀和折價賠償為原則,若有其它重大損害,可得經濟上損失的賠償;未有賠償最高或最低限額規定。
在比較法上有關產品責任的損害通常是指因產品缺陷而使受害人遭受缺陷產品之外之人身財產損害,就產品自身損失是否屬于產品責任損害賠償范圍,存在明顯分歧,部份見解合同法及侵權法所保護的利益區別,產品責任規范目的在于為受害人提供人身健康與安全保障,而產品自身損失可依據合同法上物的瑕疵擔保責任或違約責任保護,無必要納入產品責任損害賠償范圍,防免適用兩者中導致民法體系紊亂。另外有關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比對中國、臺灣、加拿大、美國等多地司法判案,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在司法實踐上對產品侵權責任的人身損害賠償相比,精神損害及懲罰性賠償的賠償限額有明顯差異,此乃兩大法系立法背景差異,在大陸法系國家強調恢復原狀實現補償,以實際損害為成立產品責任前提,在英美法系國家一般以全面賠償為原則。從過往司法判案可見,我國產品侵權賠償金過低,致人死亡賠償金額約在幾十萬元,以現代生活平均水平標準,實難以體現法律公平價值和達到有效救濟。另外,國外產品責任之立法多有最高賠償額之限制,并將精神損失納入賠償范圍內,有效減低造成生產者或者銷售者不可預測的賠償成本,以致無法承擔而面臨破產,不利經濟發展步伐。
而然,澳門現仍未對產品責任專門立法,有關產品瑕疵之法律規定,適用《商法典》,生產商以無過錯責任為基本原則,對因其投入流通之產品之瑕疵而對第三人所造成之損害負責;根據《商法典》、《消費者的保護》及《產品安全的一般制度》,未能提供合理預期安全性(以法定標準來判別)之產品,視為危險產品(這有別于國內對產品有缺陷、瑕疵與質量不合格之分)。對于產品侵權責任的人身損害賠償,根據《商法典》,除了瑕疵產品以外之物造成之損害外,屬可獲賠償之損害,意即不包括經濟上損失賠償(這與歐盟及德國的瑕疵產品人身損害賠償范圍相同)。對于賠償范圍,有學者認為可擴大解釋適用《民法典》有關民事責任相關規定,賠償包括醫療費、喪葬費和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等,不僅包括侵害所造成之損失,亦包括受害人因受侵害而喪失之利益,而精神損害就含因行為人侵犯他人之人格尊嚴或其它違法行為,致使他人心理和感情遭受創傷和痛苦,無法正常進行日常活動之非財產上損害,如致人死亡的精神損害包含有加害人的侵權行為對受害人或對其近親屬的意識、思維活動和正常心理狀態之損害。損害賠償金額由法院按衡平原則定出。
盡管澳門至今仍未有產品瑕疵侵權的司法判決案,但產品瑕疵致人身損害事故日益上升及嚴峻,擴大適用《民法典》有關民事責任規定是否足以保護消費者或受害人?現時主流國家相繼制訂有關產品責任法,就如中國、臺灣乃是大陸系法,但在產品責任法已引入英美法系之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考慮產品侵權責任的特殊性,筆者認為澳門有關產品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過于濟后,故提出幾點建議:
一,由于產品制作過程及技術非一般人士所能知識,亦無掌握生產產品數據,如按一般舉登責任原則,由受害人負責舉證責任,使受害人處不利地位。筆者認為透過立法規定產品生產者與銷售者負提供或披露法定文件的責任,否則責任應倒置。
二,對于產品自身之損害賠償,筆者認為應采立否定說。就如王利明教授于《論產品責任中的損害概念》所提及“侵權責任法的適度擴張對于保護受害人的權益、有效救濟受害人是有利的,但是也不能將侵權責任法的調整范圍無限地進行擴張。如果將當事人的各種權利都交由侵責任法行調整,則當事人就失去了進行意思自治的空間,從而將會損害私法自治的實現。”
三,對于賠償數額,為從保護消費者和刺激生產中取得平衡,生產商責任以無過錯責任為原則(銷售商責任仍然是推定過失責任),故宜設立人身損害最高賠償限額,否則會造成生商者不可預測負擔;考慮澳門司法人員嚴重不足,為免訴訟案過于泛濫造成法院過重負擔,宜建立財產損害最低訴訟起賠金額。
四,產品瑕疵責任的風險轉嫁予保險公司,筆者認為可引入民事強制保險制度,使受害人、消費者獲得較合理賠償,體現補償及保護作用;同時使生產商至零售商可能牽涉到產品責任索賠之中合理承擔應負責任。
五,眾多商人為了滿足金錢欲望,計算經濟利益成本后,明知、重大過失或漠不重視產品質量,大量生產不合格或不合理危險產品,忽視消費者人身安全。對有關惡意或欺詐行為,筆者認為可引入懲罰性賠償,以遏止或阻嚇有關行為。懲罰性賠償不應僅為賠償,而是對行為人的惡性或嚴重過錯加予處分,尤其該等過錯導致嚴重的損害后果,例如生命權損害。
總結,澳門現仍未有產品責任法,瑕疵產品責任主要規范于《商法典》、《消費者的保護》及《產品安全的一般制度》,對于新型態瑕疵產品的侵權損害確有需要檢討現時法制,借鑒國外產品責任法,進一步完善澳門產品侵權責任的立法,尤其是賠償范圍及賠償數額之一般原則,以真正體現有效救濟,使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皆有合理保障,同時推進澳門產品侵權責任的法律更具現代化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