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柱
【摘 要】作為一種特殊的知識產權,地理標志在相關農業和手工業產品的保護中占有重要地位。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機制的完善,將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對農民增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其的發展歷程畢竟較短,難免在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在法律規制和管理方面都存在著很多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制度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的順利進行。本文將從地理標志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從集體行為的角度分析地理標志保護在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并針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地理標志;外部性;集體行為;法律保護
從世界范圍來看,農產品地理標志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它不僅代表作了某種農產品的重要的品質保證和獨特性,更體現了該相關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國家和地區內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源。特別是現代消費觀念下,對具有地方自然和人文特色的優質農產品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大,其產品的附加值也不斷增長。發展和完善我國農產品的地理標志保護有利于我國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有助于我國農產品產業化的發展促進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提高,同時地理標志產品的高附加值也必將會為我國農民增收創造出一條新的路徑。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積極發展現代化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依法保護農產品注冊商標、地理標志和知名品牌”,表現出國家對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重視和重要意義。
一、地理標志的概念和特征
“地理標志(geographicial indication)是一種標志性知識產權,從字面上理解是指表示某商品的地理分布和來源的一種記號、標識或符號?!盵1]地理標記(或原產地名稱)所標志商品的特定的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該特定地區內自然因素或者長期形成的特殊人文因素所決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1及2001年修訂的我國《商標法》都將它作為一個全新種類的知識產權來保護。“作為一項知識產權,地理標志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2]這也正是法律保護的重要前提。地理標志權是指為國內法或國際條約所確認的或規定的與地理標志保護的相關權利。
地理標志最初是由國際公約里面規定的農產品產地來源的的“原產地名稱”規則演變而來。根據1994年4月的烏拉圭回合中TRIPS協議第22條對氣概念的界定可知,地理標志具有的特征主要有:顯著的地域性、特定的品質、財產性和永久性。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財產性特征才使得地理標志真正獲得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從上述概念可知地理標志的形成是得益于相關地區氣候、文化和歷史發展等綜合要素。從理論上講,依附地理標志上的權利,特別是經濟權利就只能為該相關地區的共同所有。從法律層面上講,地理標志權不具有獨占性,它是一種集體性權利,有特定地理區域的生產者共同享有。根據洛克的勞動財產權理論,該地區內的生產者長期的、共同的使用的財產分配給勞動者使用具有天然的正當性。因此,在這個地區而言,地理標志就成了典型的“公共物品”2?!肮参锲芬坏┐嬖?, 每個社會成員不管是否對這一物品的產生做過貢獻, 都能享受這一物品所帶來的好處。公共物品的這一特性決定了, 當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想為獲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奮斗時, 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想讓別人去為達到該目標而努力, 而自己則坐享其成。這樣一來, 就會形成中國俗語所說的“三個和尚沒水喝” 的局面。”[3]這樣便必然會形成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搭便車3。這是地理標志的又一重要特征。
二、地理標志所引起的集體行動及問題
目前我國沒有專門出關于地理標記保護的法律。地理標志的保護是依附于《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等特別法的。這些法律沒有特別關于地理標志權的使用做出明確規定。所以理論上,該地理標志所在地區范圍內的所用人均有權在其生產的特定商品上使用地理標志。這里的主體范圍應當被限定在本地區出產的特定商品,但至于多少人、什么人使用卻沒有特殊規定。
地理標志具有典型的外部經濟性,能夠極大地促進相關農產品實現市場價值最大化,特別是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認證能夠極大的提升該產品的市場形象,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同時,地理標志的認證程序和標準也使得相關產品的生產具有了一定的標準化,這種標準化的農產品不僅是品質的保障更在市場中能起到克服“檸檬市場4”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避免在該相關區域遇到公共產品所共有的一些問題。使用地理標志的主體一般為當地的企業或個人,從集體行動的角度而言,該群人就在使用地理標志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形成一個集體。按照曼瑟爾·奧爾森教授的觀點這些人盡管有著共同的利益,但卻并不一定會采取行動增進共同利益,甚至可能在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選擇不利于集團利益增進的做法。在地理標志的使用中這些問題主要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不當使用地理標志。按照馬威爾和奧立弗教授對公共物品的定義( Marwell & Oliver,1993),地理標志是與典型的“零和型公共物品”即當享用這些公共物品的人數增加時, 群體中每個個體從中能獲取的好處并不會減少。但是在有競爭的市場中,個體成員為了利益最大化可能采取不良市場行為。比如有關企業和當事人怠于執行相應地理標志產品所應有的技術和工藝標準。地理標志產品是在特殊的氣候、地質和人文環境下產生的,具有其他地區同類產品不具有的特殊品質,在其生產、加工上都有其他產品所不具有的特殊的自然條件或加工制作方法和標準。其中有些工藝由于自然原因或是有些工藝比較復雜、成本過高或標準過嚴等原因很難達到相關認證標準,生產銷售者往往為了擴大產量、減小成本而在生產加工環節壓縮工藝流程、以次充好、摻雜摻假等人為降低該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標準,降低該產品所必要的品質。這樣的行為往往是集體成員為了追求超額利潤所采取的損害地理標志產品形象的行為。如果這種行為不能得到有效地抑制,其他集體成員可能喪失競爭優勢,從而選擇同樣的行為,給地理標志的市場信譽帶來危害。
第二,怠于參與維權。在一個不甚健全的競爭市場中,出現損害地理標志的不良行為在所難免。對于一個以地理標志為共同利益的集團來講,維護地理標志的良好形象,是各成員共同利益所在。但是在市場中進行打假、訴訟等維權行為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我國目前的法律制度和相關農業行業協會上沒有健全的機制,在經濟上鼓勵個體成員為公共利益進行,所以在沒有臨時組織的情況下維權成本必然要落到發起維權的成員身上,而維權的收益被分配給了所有集團成員。作為市場中的理性經濟人,在收益和成本的權衡中往往不會積極參與維權行動,或者都在等待“搭便車”——靠別人維權,享受既得利益。這樣在地理標志的市場形象受到不良行為的侵害的時候,往往很難發起有效的維權行動。這樣便致使地理標志的市場信譽收到侵害。最后便可能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局面,使各成員方利益都是到不同程度的損失,形成所謂的“公共草地的悲劇”。[4]
三、困境的解決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地理標志“公共物品”的特征,是造成地理標志被濫用的主要因素。我國目前關于地理標志的法律機制或行業協會的內部機制上比較粗糙,很難滿足現代市場關于地理標志權保護的要求。從上文的分析角度出發,地理標志的保護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豐富和完善:
限定地理標志標識的使用。地理標志雖然是一定區域內成員的共同財產,但其主要內涵僅僅附在相關農產品上,即相關產品才是成員真正的財產,而并不是地理標志的標識本身。在地理標志標識使用上并沒有非排他性,所以為了實現對地理標志標識的管理,有必要對標識的使用進行監管。對于當地出產的農產品,只有經過相關組織的認定,達到地理標志產品標準或登記之后才可以允許在其包裝上印上地理標志的特殊標識。防止當地生產組織不顧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利益實施損害其信譽的行為。
同時,在制度上強制企業在適用地理標志標識是應當將地理標志同本企業的商標同時印在產品包裝上。區別地理標志與商標的好處在于是消費者能清晰的辨認地理標志產品,同時也將地理標志的市場信譽同企業商標的品牌形象連接在一起,從而一到企業注重產品品質和地理標志的市場形象。
完善和強化行業協會的作用。行業協會作為行業自治組織,能更直接的接觸到該行業內部和市場的實際狀況,從而在問題的治理方面占有重要的信息優勢。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有利于發揮其信息優勢及時、靈活的處理該產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為政府產業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定提供有效地參照和信息資源。同時,行業協會一般為會員制的自律組織。會員一般是少數在行業內具有重要影響的成員。按照奧爾森的觀點:“社會壓力和社會激勵只有在較小的集團中才起作用”。[5]社會學家喬治·西美爾也表示:“向心組織的小集團一般總能發掘并使用其能量,而在大集團中,能量經常是潛在的。”[6]作為行業協會中的成員組成的小集團更加容易受到激勵去采取一定的措施維護地理標志的良好的市場形象5,更加容易為維權達成一致。同時這些成員本身在地理標志的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利害關系,所以他們受到利益減損的社會壓力更大或者更加有動力采取措施維護該農產品的品質。強化行業協會的作用更加有利于將有重要地位的成員組織起來形成“小集團”。
綜述而言,地理標志作為一種新的財產性權利。它的公共性特點所產生的經濟外部性給其法律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文中我們僅僅在成員集體行動的范圍內討論了相關制度完善的問題。針對我國關于地理標志立法的現狀,對比國際上已有的國際公約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我國地理標志在法律規則統一,維權規則,管理手段等方面以及在建立地理標志保護綜合制度體系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同時,地理標志不僅僅于其商業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在于農業和文化領域的重要作用的凸顯,給法律保護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同時,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將對我國農業產業化升級、農民增收和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產生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姜一春.知識產權法[M].科學出版社 ,2008(1): 264-268
[2]王蓮峰.商標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1):192
[3]趙鼎新.集體行動、搭便車理論與形成社會學方法[J]. 社會學研究 ,2006(1):2
[3]趙鼎新.集體行動、搭便車理論與形成社會學方法[J]. 社會學研究 ,2006(1):5
[4] Hardin.G.Tragedy of the commons[J].science,1968,162:1243-1248
[5]參見[美]曼瑟爾·奧爾森;陳郁等譯,集體行動的邏輯[M].格致出版社2011年新1版.
[6]Georg Simmel,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trans.Kurt H.Wolff ,p.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