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兵
【摘 要】本文從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成長能力四個方面構建了新疆上市公司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借助于SPSS軟件運用多元統計中的因子分析法對新疆2009-2011年26家上市公司經營績效進行綜合評價分析,進而為新疆上市公司提高經營績效提供借鑒。
【關鍵詞】因子分析;上市公司;績效評價
一、引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化程度的不斷加強,我國資本市場也逐步實現規范化和合理化,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問題廣泛的受到經營投資者和學者的關注。在上市公司的運營中,績效評價對上市公司未來的發展起著導向性作用。2010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議做出了加大對新疆建設支持力度的決定,這就意味著新疆將迎來歷史上最大的發展機遇,隨著這兩年政府扶持新疆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落實,新疆上市公司在新形勢下也得到了相當迅速的發展。因此,本文選取了新疆26家上市公司,結合國內外研究成果,構建了影響新疆上市公司經營發展的財務指標,并通過因子分析法對新疆26家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進行綜合評價分析,對正確引導新疆上市公司的經營行為,幫助其發現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差距以及產生差距的原因有極大的指導作用。同時對提升新疆上市公司競爭力以及促進新疆當地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二、新疆上市公司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模型建立
(一)績效評價指標的構建
在對上市公司進行績效評價時,財務指標選擇是否合適將對績效評價的客觀性與準確性有直接影響,不同的財務指標將可能得到不同的評價結果。本文在選取指標時依據全面性、合理性、可得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結合財政部1995年頒布的《財政部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試行)》以及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成果,共選取 12 個財務指標:每股收益(x1)、主營業務利潤率(x2)、凈資產收益率(x3)、流動比率(x4)、速動比率(x5)、資產負債率(x6)、存貨周轉率(x7)、應收賬款周轉率(x8)、總資產周轉率(x9)、總資產增長率(x10)、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x11)、凈利潤增長率(x12)。
(二)評價模型的建立
因子分析法 ( factor analysis method)是用少量的幾個指標(公共因子)代替原有的多個指標,使所得的公共因子為原有指標的一種線性組合,其數學模型為:
三、新疆上市公司績效評價的實證分析
(一)樣本數據
截至2011年年末,新疆上市公司總數達39家,其中37家是A股上市公司,其余2家是H股上市公司,總體比值居于西北五省之首(新疆、甘肅、寧夏、青海、西藏)。本文依據真實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的原則選取了新疆26家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實證,數據選取同時考慮了以下幾方面:①由于ST和股經營業績不穩定,因此我們在數據選取時剔除了所有被ST的上市公司以及財務信息不完整的上市公司。②本文為了實證上市公司的績效評價的整體效果,在選取數據時選取了2009-2011連續三年的上市公司數據作為依據。通過以上篩選,本來選取了剩余的 26 家上市公司財務數據作為研究數據樣本。相關的財務數據來源于中國證監會指定信息披露網站和各上市公司發布的2009-2011 年年度報表以及新浪財經網站中各上市公司的年度財務數據。
本文選取的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在內的的12個財務指標中,除這三個指標為適度性質外,其余9個指標的性質均為正向。因此,本文在分析前對適度性質指標進行趨同化處理,使其由適度性質變為統一的正向性質。上述指標中,假設為適度值, 為原始樣本值,為趨同化后的新樣本值,其中表示第 i 家上市公司第j項財務比率數據,表示第 j 項財務比率的適度值。然后,依據公式(1.1)對進行趨同化處理:
(1.1)
同時,對本文中多組不同指標量綱數據的分析,為了減弱指標量綱對分析結果的影響,先將它們標準化轉化成無量綱的標準化數據,本文借助于標準化方法來消除數據量綱的影響。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一般采用標準化(Z-score)公式(1.2):
, (i=1,2,…,26;j=1,2,…,12) (1.2)
在式中,表示第i個樣本第j個指標變量標準化后的數據值, 表示第i個樣本j個指標的原始數據值,表示第j個指標數據的平均值,表示第j個指標的原始數據的標準差。
(二)信度分析
對數據首先進行信度分析以確定數據是否有效,決定其能否用于實證分析。目前,常用的信度檢驗方法是“Cranachs”系數。即一個量表的信度系數愈高,說明量表的穩定性越強。一般地,系數如果低于 0.6,則說明數據穩定性不強。我們通過SPSS17.0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信度分析后可得: Cranachs系數為0.681,信度不高,但仍可用作數據分析。
(三)KMO檢驗和Bartlett的檢驗
本文采用KMO檢驗和Bartlett球度檢驗驗證因子分析的可行性。KMO是用于檢驗因子分析的指標值是否適用。一般地,KMO小于 0. 5則不適合做因子分析。我們通過SPSS輸出得到樣本數據的指標值是 0. 523,在0.5以上,說明樣本數據是適用的。Bartlett球度檢驗主要是通過轉換檢驗來對變量之間是否相互獨立進行檢驗。若Bartlett的值較大,則因子分析是適用的。我們從圖表可以看到,在自由度為66時,Bartlett的值為411.628, 且單側p為0. 000,是高度顯著的。因此,通過分析表明本文選用數據適用于做因子分析。
(四)因子提取及命名
本文在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時,把因子個數指定為4,得到的特征值與累計方差貢獻率。
我們可以得到提取的4個因子總計對解釋原有總體方差的貢獻率達到69.201%,解釋了樣本數據的大部分。因此我們依據表3對提取的因子進行命名:
在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中,公共因子F1中的流動比率(x4)、速動比率(x5)、資產負債率(x6)三個指標載荷系數的絕對值較大,都在0.5以上,這些指標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我們稱為償債能力因子。
在公共因子F2中的每股收益(x1)、主營業務利潤率(x2)、凈資產收益率(x3)三個指標所對應的因子載荷的絕對值也都在0.5以上,它們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我們稱其為盈利能力因子。
在公共因子F3中的總資產增長率(x10)、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x11)、凈利潤增長率(x12)所對應的因子載荷的絕對值都在0.8以上,這三個指標反映了上市公司的成長能力,我們稱其為成長能力因子。
在公共因子F4中的存貨周轉率(x7)、應收賬款周轉率(x8)、總資產周轉率(x9)三個指標所對應的因子載荷的絕對值也高于0.5,這三個指標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營運能力,我們稱其為營運能力因子。
(五)因子綜合指數得分及排名
根據2009-2011年新疆26家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資料,將標準化后的數據代入到公式1.3的因子得分系數矩陣中, 把因子變量表示為原有變量線性組合,計算出各個上市公司在4個因子中的排名。同時為了對新疆上市公司經營績效進行綜合評價,我們把提取的各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通過公式計算得到新疆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綜合因子得分,然后我們對上市公司的因子得分(F1-F4)和綜合因子得分F進行排名,得到新疆上市公司因子得分及綜合排名,這里我們截取綜合排名在前10的上市公司。
Y = (22.644% F1 + 17.535% F2+ 15.793% F3 + 12.228% F4) /68.201%
償債能力因子(F1)分析。償債能力因子中,接近一半抽樣企業的因子得分為負數, 說明在償債能力方面多數上市公司低于抽樣平均水平,償債能力較弱。
盈利能力因子(F2)分析。盈利能子因子方面,各個因子的因子得分排名與綜合排名基本一致,說明新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影響其綜合能力。
成長能力因子(F3)分析。從各上市公司因子的得分來看,仍僅有9家上市公司在此方面高于平均水準。
營運能力因子(F4)分析。各公司的營運能力分布較均衡,基本處于平均水平左右,而營運能力因子較大的幾家上市公司,其償債能力和成長能力也較其他公司更強,但綜合能力排名較低。
經營績效綜合評價分析。從上市公司的因子綜合排名我們可以得到,綜合排名比較靠前的上市公司其盈利能力因子得分也較高,盈利能力較強,但成長能力相對而言基本處于平均水準,因此,新疆上市公司應嘗試通過提高盈利能力來提高其整體綜合能力。
四、結論與展望
本文選取12個財務指標來構建新疆上市公司績效評價體系,通過SPSS軟件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對新疆26家上市公司的績效進行了定量分析,隨著新疆經濟形勢帶來的機遇增多,以及自治區特區經濟建設速度的加快推進,同時伴隨著能源稅率的改革步伐的加快,將會給新疆上市公司中的基礎建設和能源類上市公司帶來極大的收益,而且我們從因子分析結果的排名也能看出目前新疆基礎建設和能源類公司發展的較好,我們依據新疆經濟發展的形勢可以預見在接下來的一些年里,在新疆經濟特區建設的進程中這兩類企業還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同時,其它類型的上市公司也會產生相應的受益。比如防治和食品類上市公司,在未來幾年也會有極大的發展機遇。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新疆上市公都要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不能為了單純的增加公司價值而盲目擴大生產規模,不能一味的追求規模效應,同時還要協調好償債、盈利、成長和營運四個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新疆上市公司在新形勢下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新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 宇傳華. SPSS與統計分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
[2]劉瑞. 基于因子分析的新疆兵團上市公司績效分析[J]. 山東工商學院學報. 2011(3).
[3]陳軍才. 主成分與因子分析中指標同趨勢化方法探討[J].統計理論與方法.2005(3).
[4]徐國祥,檀向球.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綜合評價及其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00(9).
[5]洪錫熙,沈藝峰.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