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煒
【摘 要】 美術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基本方式,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注意教學設計的差異性,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出符合美術課程標準要求、適合當地學生的教學方案。本文圍繞這一主題,分析如何在中學美術課堂中發揮贛州市的資源優勢。
【關鍵詞】課堂教學;建筑;自然;風土人情;生活器具
美術課堂教學作為中學生學習美術的主渠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美術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要注意課程內容的層次性,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素質的差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社會生活狀況各不相同,因而在教學設計時,要注意教學目標設計的差異性,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地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設計出符合美術課程標準要求的、適合當地學生的教學方案。本文以贛州地區為例,看看如何在教學中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
一、結合當地典型建筑
學生依據當地的建筑物也能進行美術創作,教師可適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啟發學生,指導學生實地觀察進行美術創作。設想讓贛州市的學生描繪傣族的竹樓,學生可能會增添很多主觀的猜想,偏離實際情況;或者是過于依賴照片、ppt等表現形式,使得自己的觀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大打折扣。如果把美術課從課堂的看ppt、看照片移到家鄉的典型建筑中,不僅能讓學生觀察感受人文景觀的魅力,培養他們考察研究本土文化的興趣,還能發揮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案實例]家鄉的建筑
這堂課的是要通過各地建筑的欣賞,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對祖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不同建筑形式有所了解。
教案1 如果是對贛州市市區的學生進行教學,可以帶領他們實地觀察贛州老城區獨特的建筑——騎樓。針對騎樓的結構進行分析:“騎樓有什么特點?”“1樓有2至4層樓高,感覺往里縮,形成一條長廊;樓上居住,樓下開店。”“騎樓的外墻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有各式的吉祥花紋或淺浮雕,中西合璧。”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觀,共同分析騎樓的結構特點和美術特征,并得出結論。
教案2 如果是對周邊縣市的學生進行教學(以龍南縣為例),可以帶他們了解客家最具典型意義的建筑---圍屋。指導學生抓住圍屋的主要特點:呈長方形,墻高10多米,壁厚1米,四角 “炮角樓”, 九幢十八廳 。
在實地觀察后回到教學課堂,教師不僅可以傳授審美意識,還可以傳授美術創作的要點,例如在處理不同建筑物時需要注意什么,建筑物不同部位用什么樣的線條表現,花紋等裝飾物如何處理等等。在學生親身體會之后,這些問題便顯得更為直觀,可以迎刃而解。
中國建筑物往往是鄉土文化和民族特性的結合體,一要順應自然,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二要能就地取材,盡可能在實用性、美觀性上取得統一的效果。因此當地的典型建筑集中體現了民族的科學文化和技術,還具有著獨特的區域性。這些資源為美術教學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作為教師應該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的資源使之為美術教學服務。
二、結合當地人文風情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俗語說“十里不同俗”,各地都遺存著大量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風俗和鄉土美術。其民間清新、質樸的新鮮氣息,能讓學生切身地了解當地美術的種類。特點、風格、從而提高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即便是學習其它地區的各類資源,也能做到觸類旁通。
[教案實例]過新年
這堂課結合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新年,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慶典文化。通過學習,讓學生充分體驗不同地區的不同風格的習俗,了解其中的美,發現美,創造美。
教案 教師使用ppt、視頻等多媒體或其他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感受各地區過年的風俗,例如東北地區的剪窗花、貼年畫、扭秧歌,蒙古地區的貼神鷹神虎,廣東的花會等。而后將教學內容逐漸轉至引導學生分析贛州新年風俗。由于贛州市是客家人居住的集中地之一,因而學生往往會得出“貼門神、團年飯、摜春盛(挑禮盒)、回娘家(食日晝)”等顯著客家新年風俗。教師使用多媒體或實物展示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本地風俗的影響。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教師組織學生利用剪紙、泥塑、速描等多樣化手段,進行創作。
在美術教學中應用當地的風土人情,讓學生感悟民間美術的魅力,而這些感悟又反作用于學生的美術創作,提高學生的審美創作能力。
三、結合當地自然條件
由于地理位置和差異和影響,各地區的自然環境也大不相同,例如“北國冰封,南國椰風”。充分地利用身邊的自然環境資源,指導學生根據季節和地域特征,就地取材擴寬美術課的教學資源。
[教案實例]速寫課
這節課是要求學生掌握速寫繪畫的基本要領。教師可以結合贛州市的季節和地域特點組織教學,使得學生的審美意識和繪畫能力得到提升。
教案1 贛州市境內大小河流1270條,基本屬富水區。最為人們所知的是章江、貢江匯流成贛江。教師可帶學生到章江、貢江的匯流處(現為景點龜角尾)觀察,教師講解速寫的方法,如何用線條來表現兩條河流匯合時的氣勢磅礴。
教案2 定南縣九曲河受山體影響,水流緩慢,短程內轉彎較多,可謂“九曲”。當地教師可帶學生實地觀察,教授學生如何用速寫的手法去體現九曲河在群山間的的靜靜流淌。
教案3 寧都縣翠微峰巖層多為紫紅砂巖,受內外應力影響后,故呈峭壁丹崖、石峰林立、瑰麗多姿的丹霞地貌。當地教師可帶學生實地觀察,教授學生如何用速寫的手法去體現翠微峰的懸崖峭壁,巍峨聳立。
大自然是人類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最直接的課程資源之一,蘊藏著許多風格迥異、特點鮮明的美術資源。在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的美術課堂中,課前讓學生深入到實踐生活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抓住事物的規律和特點,更好地指導學生去尋找美、發現美、創造美。并且還能學生的人格意志和情感力量,這是課堂中的講解、描繪所起不到的作用。
四、結合當地生活器具
已故大師李可染曾經說過:“對待傳統,要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所以今天對贛南客家生活器具的研究要回顧歷史,立足現在,展望未來,走進歷史的記憶,分析今天的現狀,服務于未來的需要,從沉淀中厚積薄發,用兼容并蓄的思想和傳統文脈的意識去做好研究和論文,從而為客家文化的傳承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贛南客家生活器具作為客家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生活器具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并且始終貫穿于客家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鮮活地記錄了贛南客家民系的悠久歷史文化,再現了客家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鮮活地記錄了贛南客家民系的悠久歷史文化,再現了客家人精神的文化內涵。
發揮當地資源優勢的創新點在于全面系統的來研究贛南客家生活器具,把贛南客家生活器具單獨劃分出來進行基礎的建設性研究,通過美學理論和現代設計方法論對贛南客家生活器具獨有的價值、內涵、特征和表現形式進行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觀點,不單從藝術文化或者文化歷史的角度出發研究,避免單純性描述的研究和純理論性的學術研究。
發揮當地資源優勢的另一特色在于對贛南客家生活器具這種特色資源進行全新的研究并從新的視角得出新的創新點,對現代家居設計和文化發展提出新的靈感元素,這對于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贛南客家生活器具是贛南客家人生活表現形式之一,在內容和形式上極其豐富,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顯著的審美特征,其蘊含的吉祥觀反映了客家人在飽嘗艱辛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且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使贛南客家人非常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在與民眾生活緊密聯系的民俗藝術中就能夠充分體現。贛南客家生活器具既延續了中原漢民族的傳統器具式樣,又融合贛南的本土文化,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現語言,反映出贛南客家人特有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事物的表達方式。
贛南地區蘊藏者豐富的客家文化,數百年,乃至近千年的歷史沉淀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時隱時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還在繼續沉淀或正在消失.因而發掘研究這些文化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歷史責任。
五、結合當地博物館藏
贛南客家生活器具在贛南地區保存相對比較完整,其次,過去同學們已對客家和多鄉村和有年紀老人進行過全面基礎的調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關于客家生活器具和生活文化的圖像資料及文獻資料,并作出了相關的調查報告和相關作品。
筆者所在學校地處贛南地區,在收集有關贛南客家的資料及近距離觀摩實物上具有一定的地理優勢,贛南師范學院客家文物博物館、贛州市博物館、贛州市群眾藝術館和贛縣客家文化城保存了大量的有關贛南客家的實物資料,為進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而且身為土生土長的客家人,作者對于客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體會。贛南師范學院圖書館館藏的大量文獻資料為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前提。
贛南師范學院現已建有大型的“客家民俗博物館”,共有藏品6000多件(套),館藏文物蘊涵了客家建筑裝飾、客家牌匾、客家銀器飾品、客家服飾、客家生活器具五大系列,隊友很強的藝術欣賞價值,為課題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直觀研究對象。學院的“客家研究中心”擁有大量的文獻資料。此外,贛州市博物館和群眾藝術館,也有不少文物和資料。
美術課程的價值體現在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充分結合當地資源優勢進行美術教學,不僅能使教師的課堂教學組織得豐富、更生動,而且能使學生認識人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的差異,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更能加強美術和日常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李維奇.上好一堂課的22個關鍵要素.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3
[2] 謝宗瑤、盧星樓.贛州.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
[3] 曹知博. 中國客家民居建筑藝術--粵閩贛客家民居寫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3
[4] 徐博文《關于研究中國傳統器具設計的幾點思考》,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5] 摘自大烏山--新浪博客《贛州的宗教旅游資源》
[6] 摘自《吉祥文化—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18585.htm
[7] 摘自張海華、王瓊《客家傳統制器思想初探》,《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