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琥 張瑞 劉艷慧 李顯秋 陸翔
【摘 要】高等院校是我國人才培養的主要搖籃,新世紀,我國需要的是創新型人才,是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這在客觀上給高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長期以來,高校的教育都把理論教學放在首要位置,偏重于學生的文化課學習,對學生的其他教育管理重視不足,使得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表現出了很大的雷同化趨向,除了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時間之外,高校教育的特色并未體現。在這種形勢下,必須要進行高校教育改革,把加強學生的職業指導教育和實現人性化、和諧化的教育管理作為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高校教育改革;職業指導;人性化;和諧化
一、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當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點放在各專業的教學領域,這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特色,也使得學生的發展收到了很大的限制。使得學生在接受完大學教育后,走上社會仍然走不出“學生”的影子,無法更好的進行擇業,無法更好的適應社會。同時,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落后,高校管理者習慣于用各種條條框框對待學生,學生應該對此絕對服從。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不是如何來鼓勵學生保障自己的權利,實現自身的發展,而是以懲罰為手段,以服從為目的。傳統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雖然是以道德為基本的標準,但這些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式的變化。
二、高校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的職業指導教育
高校教育要改革,必須要擺脫只關注學生專業教育的觀念,要注重學生的職業指導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讓他們做好就業準備,掌握好就業技巧。
(一)對當前就業形勢和就業崗位的指導。
很多大學生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并沒有一個清醒的認知。高校的教師要發揮其引導作用,要把歷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就業崗位的詳細情況及數據統計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并結合當前的政策,對當前及未來的就業形勢進行科學的分析。同時,要讓學生了解當前社會上的熱門就業崗位和熱門專業,讓他們有選擇地進行擇業。讓學生明白專業和擇業不一定對口,要讓他們主動適應社會。
(二)對學生就業心理和就業觀念的指導。
首先,準確分析和把握學生的就業心理。學生在就業時,往往會產生各種復雜心理,諸如焦慮、自卑或盲目自信心理。在擇業時,要么是因為沒有自信心,面試屢屢受挫,要么因為過分焦慮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要么因為盲目自負導致擇業失敗而倍受打擊。存在以上這些不健康的心理,學生在擇業時往往無法正確擇業。因此,必須在就業前,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對學生存在的不健康的心理進行扶正,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以積極的樂觀的心態面對擇業。其次,轉變學生的擇業觀念。讓學生正確看待不同職業的本職,并正確認識每份職業的價值,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讓學生準確進行人生定位,樹立為實現職業理想的實現而奮斗的精神。
(三)對學生進行求職技巧指導。
求職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如果能夠掌握正確的求職技巧,那么在就業面試時就能夠從容地展示自己的特長,從容地面對應試考官的問答,并成功地完成自我推銷,獲得面試單位的認可。因此,高校的就業指導要教授學生正確的求職技巧。主要包括撰寫和制作個人簡歷的技巧,面試環節的技巧和禮儀,包括著裝和打扮等。還要強化學生的自信心訓練和表達能力訓練,讓學生從容地面對面試人員,從容地進行作答。
(四)對學生進行創業指導。
當前,不論是國家和社會都鼓勵并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國家也提供了很多關于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高校的職業指導也應該囊括對學生的創業指導。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念,也有自主創業的意識。并根據學生自身的條件和所學專業,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就業項目。同時,當學生選擇創業時,學校還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咨詢服務,對學生的創業項目和方案等進行了解,并提供盡可能地幫助。
三、高校教育管理應該更加人性化、和諧化
(一)高校教育管理要關注學生權利的實現。大學生享有的權利包括:
1、促進自身發展的權利。大學生應該在接受高校教育中,能夠保證自己的學習,休息和娛樂。大學生應該自己選擇想要學習的事物,保證自己的休息,同時也要適當的進行娛樂。大學生要促進自身全面發展,就應該享有這一基本權利。
2、質疑和犯錯誤的權利。大學生要創新,就應該敢于懷疑權威,敢于嘗試新事物。在這個過程中,質疑和犯錯誤是避免不了的。高校應注重保護學生的革新精神,允許他們犯錯誤,不能用強權去壓制學生,撲滅學生的探索精神。
3、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學生也是學校的一部分,是學校的主體,學校的各項事務都應尊重學生的意見,應給學生對學校事務進行監督,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
(二)堅持制度管理為基礎,融入人性管理。
任何時候制度管理都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基礎,我們不主張對學生實施強制性的、約束性的管理,并不是摒棄制度管理,相反,應該堅持制度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結合的方式。這就要求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時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的情感和內心需求,要尊重大學生的個性和成長及發展需求,在制定制度時,還要充分考慮靈活性原則,要善用變通,不能一味地用制度壓制人,要在用制度約束人的同時,尊重人性,不能將制度凌駕于人性之上。這種堅持科學管理為主的制度管理,可以激發大學生對高校管理制度的認同感和信賴感,讓他們自覺接受并遵守管理,這是實現和諧的管理的基礎。
(三)實施民主管理,創造和諧的管理環境。
學校和學生之間應該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學校在管理工作中遇到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決策時,應該積極動員學生參與討論,可以構建一個學生和學校之間的互動平臺。讓學生把自己的意見反饋給學校,學校要把學生的意見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和決策依據。通過民主的方式,可以拉近學校管理主體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增進他們的相互了解,這樣就可以營造和諧的管理環境。
(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管理。
當代大學生個性特征明顯,高校管理工作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作用,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首先,要對大學生的心理需要進行分析。大學生的心理需要有正當的,也有不正當的,要了解他們的合理需要,并盡可能地滿足。也要對他們的不合理需要進行引導,要讓學生認識到在自我的成長中是不可能隨心所欲的,必須要進行自律,才能適應社會。其次,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主要通過自律組織來實現,可以由學生選舉具有領導力的班干部,讓學生之間形成互相監督、互相約束的關系,通過自律組織來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結語:綜上所述,為了突出高校教育的特色,必須要把高校教育從過分注重教學管理的套路中解脫出來。要關注學生權利的實現,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實施更為人性化的和諧管理,繼而全面提升我國高校教育的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文磊.關于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探析[J].時代教育.2013(13)
[2]王永秋.關于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探析[J].民營科技.2011(11)
[3]李莉.基于學生視角的大學教育方向改革[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12(11)
[4]胡琥,田昕,韓利紅.高校質量工程建設“主體”的認識[J].中國商界:上半月.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