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與公辦教育相比,民辦教育帶有很多標簽。本文通過對民辦教育性質嚴謹的探討和界定,認為教育業在體現其公益性的同時,可以用企業的經營觀念來管理,民辦高校正是這樣的教育機構。通過對民辦高校教學資源配置方式,競爭導向的戰略制定的分析,得出結論:民辦高校開創了教育產業的藍海,實現了價值創新的戰略特色。
【關鍵詞】公辦教育;民辦教育;戰略;價值創新
對于民辦高校的研究,很多學者往往得出這樣的結論:民辦高校還很難與公辦高校競爭。這一說法是否合理,民辦高校在哪些層面具有與公辦高校的可比性,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面向的是否是同一市場?以往的大多數研究只在構成學校的一些評價指標上進行了討論,例如教師結構,學校規模,教學設備設施等;而沒有從學校的性質,學校經營管理以及市場的角度做過研究。本文把這樣的疑問提出來,希望通過下面的討論研究,得到答案。
一、對民辦高校性質得界定
首先我們對民辦高校的性質進行界定。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們使用了學校經營管理,市場等一些詞匯,這樣的詞匯的使用是否合適,“以往的大多數研究”是否由于同樣的顧慮而沒有進行相關方面的探討,因此,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在本文中顯的尤為重要。
民辦高校的定義:民辦高等學校系指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依照國家和本市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高等學校的設置標準,面向社會舉辦的實施高等學歷教育的學校或實施高等非學歷教育的教育機構。
從定義中我們可以解讀到: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適用相同的由政府制定的高等學校設置標準;不同的是,公辦高校是由國家或政府出資辦學,由于政府職能的要求,因此公辦高校是純粹公益性的;民辦高校是由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辦學,那么除了教育本身的公益性外,這些出資方應本著什么樣的理念進行管理,以什么作為他們持續經營的動力呢?也就是,對于民辦高校來說,是否能以營利為目的進行學校的組織管理呢?
我國《教育法》第8條規定:“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民辦高校作為從事教育活動的教育機構具有公益性。但民辦教育的公益性與可營利性并不矛盾,允許部分教育機構合法地營利,不僅無損其公益性,甚至還會促進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從而增加社會公益(文東茅,2004)。著名比較教育專家菲利普?阿爾特巴赫在對美國等國家營利性高等教育機構的發展進行分析后認為,營利性高等教育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全球現象(Altbach, Philip,2000)。在現實當中,我國實際上也已經出現了以新東方學校等為代表的一批營利性教育培訓機構;在這些學校,部分舉辦者通過他們擁有的對學校的控制權,事實上也已經在通過各種方式獲取經濟回報(文東茅,2003)。從消費者的角度看,這些機構的營利行為并沒有影響社會對它們的信任:接受新東方學校的培訓甚至需要提前幾個月報名、排隊;從政府的角度看,也同樣知道這些機構在營利,并且已經在將其按照企業方式進行管理和收稅,只不過沒有通過正式制度單獨劃分出一類“營利性教育機構”而已。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民辦高校在保證其公益性的同時,可以具有企業的營利性質。在對民辦高校的性質進行界定的基礎上,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就可以用到市場,成本,利潤等的字樣對民辦教育的發展進行戰略分析。
二、教育的藍海:民辦高校
2002年通過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使民辦教育迅速發展,部分研究認為(葉軍,2004),民辦教育的發展得益于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然而良好的宏觀環境僅僅孕育了民辦教育發展的機會,只有把握好市場,才是民辦教育獲得積極發展的真正動力。
從戰略的角度分析,筆者認為,民辦高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優勢,滿足了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實現了價值創新,開創了教育業的藍海,這是民辦高校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也為民辦教育的持續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一)藍海戰略:價值創新
藍海戰略是不以競爭為導向的戰略,價值創新是藍海戰略的基石。價值創新不同于只重價值,不重創新的價值創造; 或者只重創新,不重價值而使創新僅為技術突破所驅動,也不是一味追求新奇的市場先行。價值創新對“價值”和“創新”同樣重視。只有當企業把創新與效用、價格、成本整合一體時,才有價值創新。常規看法認為,戰略要么以較高成本為顧客創造更高的價值,要么用較低的成本創造還算不錯的價值,也就是在“差異化”和“低成本”間做出選擇。開創藍海的價值創新同時追求“差異化”和“低成本”(W.錢.金,勒妮·莫博涅,藍海戰略)。如圖1-1描述了民辦高校在教育業中如何實現雙管齊下的追求差異化和低成本的價值創新的。
(二)公辦高校的辦學模式
公辦高等教育主要接受國家與政府的財政資助,政府通過財政撥款實現對學校的管理,這是公辦高等教育的慣例。因此,公辦高校合格評估標準充分體現了政府的辦學觀點(徐緒卿,2006)。推理可知,公辦高校也以此為自身的辦學標準。公辦高校的主要評價指標為:辦學指導思想,考察學校的定位和辦學思想;師資隊伍,考察師資隊伍的數量,結構及主講教師的職稱比例;教學條件與利用,考察教學基本設施和教學經費;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教學管理,考察管理隊伍和質量控制;學風,包括教師風范和學習風氣;教學效果,包括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思想道德修養,體育,社會聲譽和就業; 及特色項目。
我國教育經費的80%左右是教師工資。因此,公辦高校在管理過程中,費用支出主要表現在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上,他們有較完善的教師梯隊,教師同時承擔教學和科研兩項任務,由于科研任務的承擔,使教師的教學任務相對松散,因此也需要更多的教師數量。高等院校近年來的發展中,學科專業建設不斷增加,為了增加競爭實力,都在向綜合性大學努力。由于公辦院校在財政上有政府的資助,所以盡管投入的多,卻缺少對管理效率提升的考慮。在教學效果上,公辦高校注重的是學生的理論修養,從評估指標上可以看出,教學效果體現不明顯。
在這個評估辦法的指導下,各學校積極的建設自己的師資隊伍,用更優質的師資梯隊體現教學特色;加大教學設施的投入,使學校教學更加完備。這些大大提高了高校的教學和管理成本。在各學校紛紛加大投入以期實現差異化的同時又不約而同的邁向了同質化,在對其他產業的研究中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W.錢.金,勒妮·莫博涅,藍海戰略)。
(三)民辦高校的價值創新體
首先,民辦高校減少了最高成本的師資隊伍的費用;其次,它降低了教學基本設施的投入;另外,民辦高校專業設置的靈活性和開放性能更快地適應市場需求;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形成辦學特色和就業奠定了基礎(丁莉);因此民辦高校教學效果體現明顯;行政管理創新,學校運行更有效率。
(1)民辦高校是由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其資金來自于社會,所以民辦高校十分關注教育的購買者,學生及其家長。對他們來說最關心的是進入民辦高校以后接受的是什么教育,接受誰的教育,至于教師的身份歸屬,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因此,大多數民辦高校教師隊伍是聘用起步,外聘為主。大量外聘教師的使用,不僅發揮了離退休教師的“余熱”,達到了“社會資源教育化、教育資源社會化”的效果 (徐緒卿,2006)。還降低了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成本,有利于民辦高校的發展。民辦高校最初以兼職教師為主,有少量甚至沒有自己的教師隊伍。
(2)從專業和學科建設上講,目前大多數民辦高校是市場導向型的,學科專業與規模的變化根據市場進行調節,文科、政法、財經類的專業多,理工農林醫類的專業少;實用型的居多,基礎型的偏少;管理、服務性的較多,技術性的較少,不僅所需的教育投入要求也相對會低,而且就業和就業后的社會聲譽更明顯的體現學校的教學效果。
(3)在學校的內部管理上,民辦高校為了生存和發展,追求管理的經濟效益和效率,使得民辦高校在管理內容、管理環節的結構、主要管理方法的運用、管理形式等方面按照自身的內在邏輯予以構建。在完成教學管理的功能的同時,構建精簡的教學管理隊伍,充分發揮管理模式的高效率和靈活性,為民辦高校的持續發展奠定了物質和制度基礎。中國首家民辦高校--浙江樹人大學2000年以前,20多人能夠承擔著全校1000余教師、學生的管理服務工作;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也只增加了學生處、計財處、科研處等機構,用不到百人的管理隊伍承擔著全校11000余人的管理服務工作。一項針對長春市獨立學院的問卷調查顯示,55.3%的教師認為自己學校的管理相比之下(與公辦高校相比)更靈活。
(4)民辦高校把就業率看成是一個重要指標。通過各種措施了解生源,保證教學,調查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及社會對辦學質量的贊譽度。把就業率看成是民辦高校辦學質量的最終體現。
據此,我們繪制民辦高校的戰略布局圖如下:(圖1-2)
三、結論
通過上述的研究我們認為民辦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實現了教育業的價值創新,開創了教育業的藍海。在此,我們回答文章開頭部分提出的問題:民辦高校還很難與公辦高校競爭。這一說法是否合理,民辦高校在哪些層面具有與公辦高校的可比性,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面向的是否是同一市場?
W·錢·金在他的《藍海戰略》中說:市場由兩種海洋所組成:紅色海洋和藍色海洋,簡稱紅海和藍海。紅海代表現今存在的所有產業,這就是我們已知的市場空間;與之相對,藍海代表著亟待開發的市場空間,代表著創造新需求,代表著高利潤增長的機會。傳統的公辦高校屬于紅海,實現了價值創新的民辦高校開創了高等教育的藍海。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相比,生源不同;資金來源不同;公辦院校更重視國家標準,民辦高校更重視市場;兩種組織的經營管理思想不同;辦學宗旨不盡相同:公辦高校側重理論性人才的培養,民辦高校側重實踐型人才的培養;所以,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之間不存在直接競爭的關系,民辦高校開創了教育的藍海,一個新的教育產業。
四、啟示
民辦高等學校的發展減輕了國家負擔;擴大了高等教育的資源;增加了高中畢業生上大學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選擇高等教育的愿望;增加了高等教育的規格和品種,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推出了新的辦學機制,推動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民辦高校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校的發展開創了教育產業的藍海,我們應該用一個嶄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民辦高校,使它在藍海中揚帆遠航。
參考文獻:
[1]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
[2]來源:www.66wen.com 更新時間:2006年02月24日
[3]教育部,民辦高校在校生增長快過普通高校, 中國教育在線民校頻道 http://minxiao.eol.cn 2007-04-02
[4]葉軍,“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現狀與分析”《教育發展研究》
[5]徐緒卿,“十五”期間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與若干政策問題,《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6(2)
[6]徐緒卿,關于“我國民辦高等教育評估”的若干思考,<<教育發展研究 >>,2006(22)
[7]W.錢.金,勒妮·莫博涅,《藍海戰略》,P14-15
[8]文東茅,論民辦教育公益性與可營利性的非矛盾性[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 (1).
[9]文東茅. 論民辦學校的產權與控制權 [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2)
[10]丁莉,我國獨立學院發展戰略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優秀碩士論文庫
[11]全國普通學校教師隊伍現狀[N].中國教育報,2004-09-01(8)
[12]楊秀蕓,民辦高校教學管理的作用及特色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 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