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世維
摘 要:《婚姻法》解釋(三)自2011年7月4日公布以來,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的討論和熱議,很多學者認為,新解釋的出臺過多地強度保護個人財產而忽視了婚姻的倫理性,缺少法律的人文關懷,但也有不少學者對此表示贊同,認為其契合了《物權法》的基本精神。本文正是在對解釋(三)第五條進行論證和批判的基礎上,針對實踐中爭論較多的,夫妻一方財產在婚后收益的歸屬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價值分析。
關鍵詞:《婚姻法》解釋(三);婚前財產;收益歸屬;價值分析
0 前言
關于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收益如何歸屬,我國2001年修訂的《婚姻法》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由此帶來的問題是:關于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收益的歸屬問題,在我國學術界引來越來越多的爭議,分歧也較大,這也使得在司法實踐中,出現了大量“同案不同判”的情況。
為了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本次《婚姻法》解釋(三)就對上述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婚姻法》解釋(三)第五條規定:“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的共有財產。”這一規定明確表明了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婚后產生的孳息和自然增值不是其共有財產。
在此次《婚姻法》解釋(三)出臺之際,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同時出版了《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理解與適用》一書,在該書中也提到了《婚姻法》解釋(三)第五條的局限性:“如何認定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產生收益的歸屬,其實最好是從法律的層面加以解決為宜。在婚姻法未明確規定而司法審判實踐中又迫切需要的情況下,本條規定的出臺多少有些勉為其難。司法解釋的功能,也決定了其條文應有利于司法審判實踐的理解與把握,不能規定得模棱兩可或需在審判實踐中再行揣測或難以操作。”
由此可見,本次司法解釋將孳息和自然增值一刀切地認定為夫妻個人財產,實屬無奈之舉,它主要是站在解決實際操作問題的角度考慮,做出了上述規定,但其合理性是值得商榷的,現筆者擬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未來《婚姻法 》的修訂提供參考。
1 婚前財產于婚后所生利益的種類
對于夫妻一方婚前財產于婚后所生利益,近年來多數學者將其細化為孳息、投資收益和自然增值三個類型。
1.1 孳息
孳息一詞源于古羅馬,是指因物或權利而生的收益,是與原物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廣義的孳息包括因物的使用或權利的行使而獲得的一切收益,廣義的孳息已經包括了投資收益在內了。而狹義的孳息定義,則是將投資收益撇除在孳息的定義之外了,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依照物的本性或法律規定是肯定會產生的收益,具有可預期性和固定性的特點。解釋(三)里所指的孳息采用的是狹義孳息的概念。
通常情況下,孳息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是指依原物因自然規律而產生的,或者按照物的用法而收獲的物。如樹木的果實、動物的產物、土地上生長的糧食等。法定孳息是基于法律關系產生的收益,這種法律關系是基于當事人的約定或者基于法律的規定,包括租金、承包金、利息及遲延支付的利息等。但是這一概念并沒有明確法定孽息的本質,也無法解釋為何買賣合同中的價款、委托合同中的報酬不是孽息。因此,有學者主張將孽息的本質界定為“用益之對價”,并參考《日本民法典》的規定,將孽息定義為“因財產供他人用益而產生的收益”,筆者認為這一觀點可資贊同。
1.2 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是指企業或個人以獲得未來收益為目的,投放一定量的貨幣或實物,以經營某項事業的行為。投資可分為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直接投資是指將貨幣或實物直接投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 間接投資是指將貨幣用于購買金融資產,如購買債券、股票、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等等。一般來說,對于直接投資,投資者個人的參與程度會更高,如:會對該投資經營活動進行決策;會隨時掌握該項經營活動的運營狀況。而對于間接投資,投資者在通常情況下,僅僅在既定的時間,取得包括股息、紅利、送配新股、增發新股等財產性收益,不參與或者較少參與被投資企業的實體經營活動。
1.3 自然增值
自然增值是指非人為的增值。進一步推論,它應當是指由通貨膨脹、供求關系變化等所有人以外的因素造成的物或權利價格的提升。財產所有人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起到任何主動、積極地推動作用。例如:商業中心地段的不動產因其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增強而增加的價值;擁有的古玩隨著收藏市場的繁榮而價格上漲; 自然增值與孳息、投資收益最大的區別在于:在自然增值中,增加的部分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物,它與原物還是結合在一起的,沒有分離。而在孳息與投
資收益中,所增加的部分,與原物是完全分離的,是一個獨立物。
2 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收益的認定規則和價值判斷
2.1 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收益的認定規則
關于夫妻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的收益歸屬問題,學術界大致有三種觀點:
其一,個人財產說。按照這種學說,夫妻一方的婚前財產在婚后所得的收益均應視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理由在于:婚姻法雖然具有很強的人身屬性,但其歸根結底還是屬于是民事法律的范疇,根據民法所有權取得的原理,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基于此原理,夫妻一方的婚前財產在婚后所得的孳息、投資收益,自然增值, 均應視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才合理。
其二,共同財產說。按照這種學說,認為夫妻一方婚前財產在婚后所取得的孳息、投資收益,自然增值,應屬于夫妻共同所有, 其理由在于:我國《婚姻法》以婚后所得共有制為法定夫妻財產制。也就是說,除了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只要是婚后產生的,無論是夫妻一方或雙方所得的財產,都應屬于夫妻共同財產的范疇,這是基于全世界普遍認可的“婚姻存續期間,夫妻同享福,共患難”的婚姻倫理出發所確立的準則。該學說主張確定夫妻財產歸屬應該是以維系婚姻共同體為前提,如果立法者過度重視個人權利的保護,那么將會與我國婚姻立法長久以來重視維護婚姻共同體的價值取向所背離。
其三, 折衷說。該說認為, 對于婚前財產在婚后產生的孳息、投資收益和自然增值的歸屬不能簡單定論,而應該視對象的不同而加以區別對待。該學說的主流觀點認為:自然增值、孳息屬于夫妻個人財產;投資收益應屬于共同財產。我國《婚姻法》解釋(三)采納的就是該觀點,其理由是: 自然增值和孳息是不需要夫妻一方或雙方投入勞動的, 除此之外,其他婚前個人財產在婚后所生利益,往往是需要夫妻一方或雙方投入一定的勞動或智慧的。而在通常情況下,即使是由于夫妻一方的努力,才導致婚前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了利益,另一方配偶對于財產的增值并沒有直接的貢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當一方配偶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財產收益時,對方配偶定是在操持家務、養育子女、情感支持方面提供了幫助的。因此,只要婚姻關系存在,夫妻一方的勞動或付出就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樣也是引導婚姻雙方以家庭利益為重,鼓勵夫妻之間相互扶持與相濡以沫。
2.2 應當堅持的價值判斷
法律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中,既要保護主體個人的利益,又要符合婚姻家庭的宗旨,有利發揮婚姻家庭的整體社會功能,這是婚姻法立法始終要考慮和兼顧的兩大問題。
筆者認為,我們要正確理解婚姻法向民法回歸的問題,不能簡單用《民法》、《物權法》的規定來解釋《婚姻法》的問題,《婚姻法》帶有更多的家庭倫理因素,故立法在保護個人財產的同時,更不應該忽視這婚姻家庭關系的身份性和倫理性。婚姻財產關系也不同于民法上的財產關系,不應以是否等價有償作為判斷是否公平的前提,還應考慮主體的身份利益和非財產性的貢獻,如生育的負擔和家務勞動的價值,《婚姻法》追求的是不僅僅以財產為砝碼的意義上的公平,而是符合婚姻家庭制度宗旨和婚姻關系性質在實質意義上的公平。
故“夫妻協力”原則作為判斷財產是否應當共有的準則,漸漸為人們所接受。司法實踐中,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個人財產在婚后的收益各類也越來越復雜,對于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法官不得拒絕裁判,那么考慮夫妻在財產上的歸屬的時候就要用“夫妻協力”原則來進行判斷了。即只要體現了“夫妻協力”的地方,就應考慮相應財產收益歸于共有,如一方婚前帶來的動物,婚后由于一方照顧生產所得的自然孳息,就應該考慮歸雙方共有,而不是簡單認定為個人財產,導致法律適用的矛盾,從而辯證地適用《婚姻法》解釋(三)的規定。
3 結語
本文通過對《婚姻法》解釋(三)第五條規定的個人財產婚后收益歸屬問題的深入研究,探討了司法解釋出臺的立法背景,認為適用法律應該辯證理解法條,并提出了應以“夫妻協力”作為判斷財產歸屬的原則,以面對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馬俊駒, 余延滿. 民法原論[M]. 法律出版.2007
[2] 陸靜.大陸法系夫妻財產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 范李瑛.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婚后取得收益的歸屬[J].煙臺大學學報,2005 年(04)
[4]許莉.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所生孳息之歸屬[J].法學,2010(12)
[5]林秀雄. 夫妻財產制之研究[M].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