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代散文歷經春秋戰國的孕育,漢魏時期的崛起,直到唐代的規范和獨立,到了宋代,中國散文出現空前的大發展。宋朝明確提出加強散文與現實的聯系;改革文風;抒寫情性,各如其面的寫作要求,確立了中國散文文學的正宗地位,成為可堪與詩歌媲美的另一座高峰。古代散文后歷經元、明、清幾朝的變革發展,在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之后,終被中國現代散文所取代。
關鍵詞:散文;體式;文風;改革1 “散文”的正名
中國散文從誕生到現在雖有幾千年歷史,但散文的名稱確立較晚,內涵不定。晉人木華《海賦》里曾出現“散文”一詞:“若乃云錦散文于沙油之際,綾羅被光于螺蚌之節。”李善注云:“言沙油之際,文若云錦;螺蚌之節,光若綾羅也。”顯然,此處的“文”指文采;“散文”系指沙灣之處水波動蕩、散渙,如同云錦一般。唐代散文雖十分興盛,但也沒有使用“散文”一詞,而以“古文”稱之。直到南宋以后,“散文”一詞作為文體概念使用者才逐漸多起來。據近人陳柱在《中國散文史》中說,南宋周益公(即周必大,他的散文當時很有名氣)最早以“散文”概括一類文章體裁。語見羅大經《鶴林玉露,劉鑄贈官制》:“四六特拘對耳,其立意措詞,貴渾融有味,與散文同。”這里“四六”指駢文,而“散文”與駢文相對,應是文體概念。當然,與今天所理解的散文概念也不盡相同。明清以后,“散文”一詞就成為文學評論家所通用的術語了。
在中國古代,散文的概念要比現在寬泛很多,凡是奇句單行的,與駢文對立的古文,都可稱之為散文。隨著歷朝歷代文人作家的不懈努力,創造出無數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得散文成為可堪與詩歌媲美的另一座高峰。
中國散文歷經春秋戰國的孕育,漢魏時期的崛起,直到唐代的規范和獨立,到了宋代,中國散文更是出現了空前的大發展。
2 宋代散文的成熟和定型
中唐古文運動領袖韓愈死后,文壇失去支柱,古文的吸引力也就逐漸減弱。至晚唐五代,駢文復興,再次取得統治地位。宋政權建立之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一些貴族文人繼承晚唐五代形式主義文學,“專以聲病對偶為工,剽剝故事,雕刻破碎,甚者若俳優之辭”(《神宗舊史·歐陽修本傳》),專門模仿李商隱“四六”體寫文章,“綺縟淫靡”文風彌漫整個文壇,引起某些進步文人的不滿。先是柳開、王禹僻起而反對,但變古力量不夠,未能取得勝利。直到“廬陵歐陽修出,以古文倡,臨川王安石、眉山蘇軾、南豐曾鞏,起而和之,宋文日趨于古矣”(《宋史,文苑傳序》)。宋代散文,繼唐之后再次形成聲勢浩大的運動。
宋代散文運動承唐一脈,其目標和內容基本一致。歐陽修推尊韓愈,仍然打著“文以載道”的旗幟,對抗“綴風月,弄花草,浮巧侈麗,浮華纂組”(范仲淹《怪說》)的時文。但是,宋代散文家對唐文沒有句模字擬,一味仿效,而是在唐人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有所繼承和創新,為文學散文取得規范,正統地位起了推動作用。其貢獻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明確提出加強散文與現實的聯系
歐陽修雖然也強調在散文寫作中要灌注儒家之道,但反對“棄百事不關于心”,“舍近取遠,務高言而鮮事實”的文章,這就為“道”注進了新的內容。他還在韓愈“不平則鳴”說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窮而后工”的理論,闡述文學與現實的密切關系:
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而后工也!(《梅圣俞詩集序》)
“窮”,不能狹義地理解為貧窮的意思,而是指作家坎坷崎嶇的道路和艱難困苦的處境。
蘇軾則以文章的“意”代替“道”,認為“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這個“意”是極端自由的,可以挹取各種學說,不受任何限制。這就突破衛道傳統,把散文內容擴展到一切方面,給散文帶來了某些解放。
宋代散文家的實踐正是如此:既有取材政治斗爭的,如歐陽修的《與高司諫書》、《朋黨論》,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也有取材風物人情的,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放鶴亭記》。特別是蘇軾的隨筆,涉及的內容極其豐富,記佚聞,話家事,寫風情,抒感慨,意到筆隨,不拘一格,為散文內容注入了新的生機。
2.2 改革文風
韓、柳古文運動在文風改革上取得的首功,應予以充分肯定,但是這次改革不十分徹底。韓愈自己就有崇奇獵異的一面,少數文章追求奇崛險怪,晦澀難懂。與韓同時的另一個文學家樊宗師寫文章以艱澀出名,而韓愈兒子從樊學文,寫出的文章連樊也看不懂。唐李肇在《國史補》里曾說:“元和以后,為文筆則學奇詭于韓愈,學苦澀于樊宗師”,可見艱澀文風在當時的影響。歐陽修看出古文運動這一弱點,乃變奇詭為平易,變高深為自然,他曾通過曾鞏轉告王安石:“勿用生造語及模擬前人”,“孟(子)韓(愈)文雖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蘇軾對求深、務奇兩種弊端也很厭惡,他批評揚雄“好為艱深之詞”;又在給黃庭堅書信中說,“凡人文字,務使平和”,力主自然暢達文風。在這種理論和主張的倡導下,宋代散文就比唐代散文更趨向于明白曉暢,平易自然。歐陽修的散文,不論論理、敘事、抒情,都不重奇字,善于以平易的語言,有條有理、往復百折地寫出來,顯得從容閑易,頗富情韻,蘇軾稱之為“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六一居士集敘》)。
2.3 抒寫情性,各如其面
時文的最大毛病是面目相似,聲口如一,缺乏個性。與之相對立,歐陽修主張創新,表現個性,他說:“古之學者非一家,其為道雖同,言語文章未嘗相似。”(《與第一秀才書》)宋代散文之所以達到那么高的成就,與當時各家藝術風格不一,個性獨異有關。歐陽修的委婉暢達,蘇軾的揮灑自如,王安石的剛勁峭刻,蘇洵的雄奇奔放,蘇轍的疏宕裊娜,曾鞏的柔婉和順,可謂異態紛呈,各如其面,形成文苑的百花競艷局面。
特別是蘇軾,散文成就很高,而小品隨筆尤為突出,更能代表宋代散文藝術成就。這些散文談生活,談文藝,談謫居時的心境,都顯得親切有味,態度真率,感情誠摯。他的《記承天寺夜游》就是這樣“清美可口”的小品: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此文境界清幽,心情悠閑,靜境與閑情相得益彰,諧和無間,然而,悠閑中自有一種苦悶在,透露了作者被貶黃州后閑愁無聊、無以自遣的心情。
蘇軾的隨筆,為中國散文的一支——抒情小品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后明代唐宋派散文家唐順之、歸有光、茅坤等“直抒胸臆,信手寫出”的風格,以及公安派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獨抒心靈、不拘格套”的風格,都是蘇軾小品直接影響的產物。“五四”新文學運動之后崛起的中國現代藝術性美文,在審美技巧上,也從中有所繼承和借鑒。
3 古代散文在宋代之后的余響
中國古典散文到宋代已經發展到頂峰,散文寫作藝術經過唐代韓、柳的革新,到歐、蘇等散文家手中已經十分成熟,它確立了中國散文文學的正宗地位。
鼎盛就意味著趨向衰落,此后,在古代散文發展道路上再也沒有出現更大的突破,到了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遠為遜色。自唐代提倡古文運動,到了北宋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曾鞏等人出來,可謂人才輩出,風格多樣,盛極一時。但過后南北分裂,不管金朝或南宋,創作就走下坡路,盛況難繼。雖然元代散文也出現了一些著名作者,不乏可讀可觀的篇章,但總的說來,抒情寫景的作品甚少,大都是經世致用,歌功頌德的論說文字,絕大多數缺乏自由抒發個人思想感情的作品。到了明代,這種變異呈現出異常突出和明顯的形勢,當時唐宋派和公安派的散文理論和實踐,正是這種變異帶來結果。
有明一代是一個反道學、反儒學,大倡異端,反對傳統的時代,是一個因市民經濟的發展而促使世俗文藝發展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土壤直接培育了唐、歸、三袁的散文理論。他們抨擊那種“談治道,滿紙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竭力裝作,丑態盡露”(唐順之)的古文,力倡文學要“從肺腑流出”(袁宏道),“不效顰于漢魏,不學步于盛唐;任性而發,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樂嗜好情欲”(《袁中郎全集·序小修詩》)。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寫的一些散文,如歸有光的《項脊軒記》、袁宏道的《滿井游記》等都寫得風神疏淡,細致動人,這是正統古文不曾有過的。因此,明代散文在某種程度上說,具有一種解放的意義,就是說,唐、歸、三袁等人的散文,雖然仍屬于正統古文范疇,但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了突破,是近現代散文個性解放的先聲。龔自珍的突出文學“個性”,梁啟超的“縱筆所至不檢束”,直到郁達夫所概括的散文“個性”美質,都與明代散文“性靈”說有一脈相承之處。
到清代,桐城文人方苞、姚鼐、劉大獵倡言桐城派,以“義法”論文,企圖恢復古文正統地位,但“個性解放”的新風勢不可擋,新文學終于突破桐城文人封建的“道統”和“文統”,以全新的語言和手法抒寫真情,表現個性,反映現實,可謂面貌一新。古代散文在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之后,終被中國現代散文所取代。
參考文獻
[1]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 [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2] 王朝聞. 美學概論. [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3] 徐北文等. 古文觀止今譯. [M]. 濟南:齊魯書社, 1993年.
作者簡介
張潭秋(1967-)女,河南省駐馬店人,本科學歷,現為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基礎部講師。研究方向:文學、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