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軍?王佳梅
摘 要:普列漢諾夫是作為國際工人運動史上著名的活動家,他是第二國際最有聲望和貢獻的理論家之一。重視理論,特別是哲學,是普列漢諾夫的長處。他在對伯恩斯坦修正主義進行批判時,捍衛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關鍵詞:普列漢諾夫;馬克思主義哲學;貢獻
1 普列漢諾夫轉向馬克思主義以及對民粹派的批判
1880年,普列漢諾夫由于進行革命活動,被迫離開俄國。僑居西歐(主要是瑞士)達三十七年之久,直到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勝利之后才回到俄國。普列漢諾夫經過1882年至1883年的理論與磨煉,轉變成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普列漢諾夫用馬克思的“任何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的話作題詞,寫了《社會主義與政治斗爭》一書。這些標志著普列漢諾夫從革命民粹派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的完成。
1898年,普列漢諾夫發表了《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集中批判民粹派分子的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以淵博的知識,從自由與必然、偶然與必然等方面精辟地論述了如何認識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普列漢諾夫特別重視對伯恩斯坦的哲學批判,這在第二國際內是難能可貴的。
2 普列漢諾夫的唯物辯證法哲學思想
普列漢諾夫系統地研究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捍衛了唯物辯證法的革命本質。
首先,他闡明了辯證法作為科學方法論的重要意義。普列漢諾夫認為,一切方法中最革命的方法是馬克思的辯證法。普列漢諾夫特別重視把唯物辯證法運用于歷史領域,他指出:“辨證方法運用于社會現象上(我們僅僅就這個方面說),就造成了一個全盤的革命”,“我們靠這個方法得到了把人類歷史當作一個有規律的過程的看法。”(《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他重視用唯物辯證法去分析俄國社會的性質,正確地揭示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和俄國物產階級革命的客觀必然性,與列寧一起,奠定了俄國革命實踐綱領的理論基礎。
其次,關于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作了具體而深刻的闡述。
普列漢諾夫曾經多次強調,一切發展都是由事物內部矛盾引起的,都是對立面相互作用的結果。“任何現象在下述意義上都是矛盾的,即它從它本身中發展著哪些早晚要結束其自身的存在的成分,把它變為它本身的對立物。”《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他列舉大量的實例具體生動地說明對立統一規律是一個客觀的、普遍的規律。
普列漢諾夫對于質量互變規律給予了特別的重視。他針對俄國民粹主義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把社會的發展歸結為“和平的和平靜的進化”,鼓吹“和平長入社會主義”,否認社會發展飛躍性的庸俗進化論的觀點,強調質變、飛躍在事物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他指出:“一個一定的內容的漸進的量的變化,最后要突然激起質的變化。這個突變的環節,就是飛躍的環節,漸進性中斷的環節。如果認為自然和歷史不作飛躍,就大錯特錯了。”(《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二卷第143頁)普列漢諾夫又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飛躍和革命,但并不因此否定進化,而是主張二者的辯證統一。他說:“馬克思不僅沒有忘記了進化,而且,相反地,卻發現了它的許多最重要的規律。……他第一個表明了,經濟的進化會導致政治的革命。”“經濟的進化引起法權的變革。”(《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一卷第425頁、714頁)。是否承認飛躍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是唯物辯證法與庸俗進化論的根本區別,是否承認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列寧十分重視普列漢諾夫關于兩種發展觀的概括以及關于對庸俗進化論的批判,他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普列漢諾夫的這些重要思想。
3 普列漢諾夫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普列漢諾夫認為,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19世紀中的一個最偉大的發現。為了論述這一偉大發現,他對唯物史觀的理論來源作了探討和分析。唯物史觀是普列漢諾夫一生哲學研究的中心,在這方面他作出了許多理論貢獻。
他強調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針對第二國際修正主義和資產階級學者攻擊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歷史觀,而沒有世界觀、認識論的謬論,普列漢諾夫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觀,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這種世界觀“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歷史。無論是在自然界或是在歷史方面,這種世界觀都是本質上辯證性的。但因為辯證唯物主義涉及到歷史,所以恩格斯有時將它叫做歷史的。這個形容詞不是說明唯物主義的特征,而只表明應用它去解釋的那些領域之一。”(《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讀》)后來他更加明確地指出:“歷史唯物主義僅僅是馬克思唯物主義世界觀的一部分。”(《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二卷第311頁)普列漢諾夫的這些論述不僅粉碎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肢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企圖,而且有助于我們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體系。
普列漢諾夫系統地論述了唯物史觀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和歷史過程。他的《論一元論歷史觀的發展》是第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特別是唯物史觀發展史的專門著作。他在這部著作中對18世紀到19世紀歐洲哲學發展歷史和唯物史觀形成史的詳細考察,論證了唯物史觀的創立“是十九世紀理論思想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是人類思想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最偉大的革命“。這些論述不僅粉碎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肢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企圖,而且有助于我們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體系。
這些論述不僅粉碎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肢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企圖,而且有助于我們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體系。
普列漢諾夫系統地論述了唯物史觀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和歷史過程。他的《論一元論歷史觀的發展》是第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特別是唯物史觀發展史的專門著作。他在這部著作中對18世紀到19世紀歐洲哲學發展歷史和唯物史觀形成史的詳細考察,論證了唯物史觀的創立“是十九世紀理論思想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人類思想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最偉大的革命。”(《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三卷第215頁)普列漢諾夫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就在于批判地吸取了前人的合理思想和積極成果,拋棄前人歷史觀中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糟粕,運用了與前人根本不同的立場和方法,徹底解決了以往的思想家在探索社會歷史規律時所遇到的難解的問題,發現了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具體有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普列漢諾夫創造性地提出和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地理環境論。在社會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中,他詳細地考察了地理環境的作用,指出地理環境是通過影響社會生產力而對社會發展發生作用的;這種影響是一個可變量,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在人類社會早期和原始社會,地理環境對社會生產力的形成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在文明時代的社會發展中,社會運動有其相對獨立于地理環境的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這時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只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普列漢諾夫得出了自己的獨特的理論結論,這些結論豐富了唯物史觀,一直到今天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二,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生產關系的概括,普列漢諾夫作了新的解釋。第二,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生產關系的概括,普列漢諾夫作了新的解釋。他在
批判“合法的馬克思主義”時,把生產關系區分為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狹義的即通常所說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廣義的生產關系或者稱為技術上的生產關系,是指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的那些“直接關系”如勞動組織形式。他指出,前者有時可能落后于生產力很遠,并因此必然引起根本的社會變革,而后者則基本上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而平行發展。普列漢諾夫的這種劃分,在地理上和實踐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第三,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意識的理論作了新的補充和發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他第一次提出社會意識包括社會
心理和社會思想兩種基本形式,特別是提出社會心理問題,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他指出:“要了解某一國家的科學思想史或藝術史,只知道它的經濟是不夠的。必須知道如何從經濟進而研究社會心理;對于社會心理若沒有精細的研究與了解,思想體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解釋根本就不可能。”(《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二卷第507頁)普列漢諾夫的這個思想, 不僅使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更為豐富和具體化,而且給人們進行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學方法論的指導。
第四,普列漢諾夫科學地闡述了個人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個人創造歷史的能動性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關系問題,對唯物史觀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指出,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的客觀必然性,即由生產關系的發展以及由此產生的生產關系的發展決定的;偉大的歷史改造任務,是以群眾為主體完成的,但是歷史的必然性并不排除個人的自的有意識的人的由,而且它本身就是通過有目活動實現的,在這里已經包含了人的意志自由,也肯定了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同時他又反復強調,自由是以必然為前提和基礎的,個人的積極作用只有在認識了歷史規律性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正確認識個人的歷史作用以及個人和群眾的關系,歷來是無產階級政黨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多年來,普列漢諾夫的這些思想對無產階級政黨的實踐活動發揮了極其重大的指導作用。
4 普列漢諾夫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地位
關于普列漢諾夫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問題,直接關系到列寧和普列漢諾夫的哲學思想的關系問題。這在蘇聯哲學界曾經存在過不同意見的爭論。20年代蘇聯的德波林、阿克雪里得等自稱是“普列漢諾夫哲學正統“派,他們對普列漢諾夫的貢獻估計過高,極力否認、甚至美化他的缺點、錯誤,低估列寧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偉大作用。另一派是蘇聯哲學家以米丁、西脫考夫斯基等為代表,他們批評德波林派,但卻不承認普列漢諾夫對列寧的重大影響。以上這兩種觀點都過于偏頗,不符合歷史事實。
當然,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主義藝術哲學等方面也作出了應有的歷史性貢獻,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矗立的一座“豐碑”,雖然他曾因長期的僑居國外,不了解俄國革命的現實發展,在理論上作出了一些不符合歷史實際的判斷,但全面、深入、準確地把握普列漢諾夫哲學思想,準確把握從馬克思、恩格斯到列寧的這個“中間環節”,即使在今天,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對于馬克思主義在民族國家的具體應用,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從總體上看,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相當深刻而且比較全面。這在很大程度上講,他主要是一名學者,主要是從學術的角度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有關。實踐可以使理論在某一方面得到深化和發展,但換一個角看,它也使人們在理解這一理論時,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點或某幾點上,視野變得狹窄了。脫離革命實踐使他不可能成為好的革命者,但卻使他成為視野開闊的卓越的理論家。
參考文獻
[1] 安啟念,2004年:《新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 李尚徳,2009年:《20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蘇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 李恒瑞,1990年:《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新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4] 余源培,2000年:《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與歷史》,復旦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