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娟
摘 要:通過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開展素質教育,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本文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闡釋。
關鍵詞:人文素質意義
近幾年,通過開展有計劃、有針對性的素質培養的各項活動,使學生在校期間受到了系統的教育、增長了各方面的才干、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有了實質性的提高,得到了社會的廣泛的認可,學生的就業渠道得以廣泛開辟,就業率大幅提高。
1 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
如果語言不能發展,思維的內容也不會得到有效的表述,思維的內容也會貧乏,缺少多樣化。思維能力的顯現,主要表現在語言表達水平的高低上。斯大林曾說“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通過“學生表達能力訓練協會”開展了一系列訓練活動。在活動中指導教師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在設定交際情境的條件下,對同一話題讓每個參加者展開討論,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和主張,教師逐一點評。這樣,學生據事言理和據理說事等分析問題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們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都有所增強,口語表達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口語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書面語言能力的增強。學生由原來的畏懼寫作,變成敢于并樂于寫作,使其包括應用文寫作在內的各種文體寫作能力都有所增強。學生由原來的片面單一的角度認識問題,學會了全面客觀看問題的思維方式方法。
2 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有所增強
我們在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始終強調責任意識,教育他們認識到:一個人只有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才能成為有用之才,責任感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礎。對自己負責,具體體現就是竭盡所能來提高素質;對家庭負責,不做對不起父母的事情;對社會負責,就是要積極參加各種有益于社會的實踐活動。2008年四川地震后,學生自發組織,踴躍向災區捐款捐物,受到媒體關注,得到好評;學生自發組織了愛護環境小組,義務清掃垃圾,美化了校園和社區環境,得到社區的嘉獎;幫助患白血病的同學籌款,扶貧濟困,關愛他人,增進了同學情義;參加政府和社會團體組織的各項比賽,克服各種困難,在強手如林的競賽中勇當先鋒、力拔頭籌,擴大了學院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這種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為他們畢業后很快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得以確立
我院的各種社團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個團隊,活動中既有競爭,又有協作。競爭是個人自我完善、提高的機制和途徑,協作是團隊取勝的前提和條件。我們貫徹孔子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的思想, 實行“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間矣。狀仁之體,莫切于此。”在社團內形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圍。團隊協作精神是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方面,也是其人格魅力的體現,更是適應社會的條件。
4 學生專業能力不斷增強
學院學生社團自成立以來,吸引了大量學生參加,在相關老師的指導下,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補充專業知識的同時鍛煉了學生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009年我省“專升本”考試,我院報名181人,錄取101人,錄取率為56%;個人最高分為149分,全省第一。我院無論是錄取率,還是最高分,都是歷年最好的!對于我院而言,高職生“專升本”屬于應屆畢業生另一種形式的就業,對學生而言,也是人生的另一種選擇。有夢想就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跡。做到升學有路,就業有望。
5 學生的就業率大幅度提高
通過持久、創新、嚴謹的綜合素質培養,促進了學生各方面的進步,在學生的學習、技能發展和就業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近幾年,大慶職業學院的學生參加省、市的各種比賽都取得很好的成績。2002年在“大慶市首屆大學生辯論賽”上力挫多所本科院校的學生代表隊,獲得冠軍;2003年在全省“大學生知識競賽”中,獲得亞軍;2007年在哈爾濱“世界冬季大學生運動會”冰雪使者選拔中,擊敗眾多本科院校的選手,我院的一名同學榮幸地成為16名“冰雪使者”之一;2009年在大慶市環保演講比賽中,獲得亞軍;學院連續多年取得了全省大學生文藝匯演第一的好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源于“文學鑒賞”等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開設,以及“大學生表達能力訓練協會”指導老師的系統輔導訓練,使得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2008年,學院畢業生就業率超過了 94%。
這些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它是長期積淀、常抓不懈的結果。概括起來,其決定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院領導高度重視素質教育,為素質教育營造氛圍、創造條件;二是團委主抓,責任明確、措施到位;三是指導教師選擇正確,保證了素質教育活動的高水平開展。
參考文獻
[1]劉明濤,王瑩華. 試析當前高職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現狀成因與對策[J].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8(04)
[2]方紅. 高職院校應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5(03)
[3]張素華.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