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彥旎



摘 要:人權對于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人權”這一概念,是西方思想啟蒙的產物,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越來越重視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而時至今日,我國最基層地區百姓的人權觀念究竟發展到什么地步?為了解開這一問題,我們以重慶市巫溪縣文峰鎮三寶村村民為對象,采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收集資料信息,并通過Excel等軟件對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從總體上對目前農村居民人權觀念和現狀進行分析,得出概括性結論,并進一步為今后相關法律的研究和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關鍵字:農村;人權觀念;現狀與分析;政府與社會
1 調查背景
2012年6月11日,經國務院授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早在1991年,中國政府發表了首部《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肯定了人權概念在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發展中的地位,從政治上確立人權的概念,將實現充分的人權確立為中國社會主義所追求的崇高目標。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將“人權”概念寫入執政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主題報告,1999年又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治原則,并在2004年,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以憲法修正案的方式增寫入憲法,在2005年制定的治安管理處罰法中明文規定“實施治安管理處罰,應當公開、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2012年,我國又把“尊重和保障人權”增寫進新修訂的刑訴法中,代表了國家以法治保障人權的努力。以“國家人權行動計劃”這一作為國家政策文件來貫徹落實“國家尊重與保障人權”憲法原則,開辟了中國人權保障與人權事業發展的新途徑。正是由于法制的最終目的在于保障人權,對于法學從業者來說,人權法是其他一切法學學科的“統領”,因而,法學學生都應該學習人權法。在我國這樣一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中,深入探索農村居民的人權觀念就具有更加特別的意義。而本次“中國農村居民人權觀念調查研究”正是在這一目的背景下進行的。
《尋覓泥土芬芳中的人權味——基于三寶村居民的人權觀念調查》是在西南政法大學赴巫溪三下鄉活動收集的數據基礎上,由西南政法大學六位學生成員分析撰寫而成。是以重慶市巫溪縣文峰鎮三寶村村民為對象,反映中國農村居民人權觀念現狀的最新研究報告。
本次調查于 “三下鄉”活動期間開展,以農村居民的人權觀念為主題,采用走訪調查和個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面向十歲以上的三寶村所有村民。成員以本次調查收集的數據為基礎,進行深入分析,最終形成《尋覓泥土芬芳中的人權味——基于三寶村居民的人權觀念調查》。
2 調查方法
2.1 定量分析方法
報告數據收集主要采用了通過走訪農戶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見附件)的方法,問卷上的問題經過反復研究確定,旨在通過最小的篇幅達到最全面而最有效的調查,使調查調查內容得到科學而全面的體現。而數據分析采用問卷星網站進行導入數據進行分析,部分數據直接采用Exel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2 定性分析方法
對個別農戶進行深入訪談和研究。類似于結構性訪談,我們事先準備了相關問題,針對大部分民眾說方言的特點,派出精干的重慶本地同學進行訪談。
采用以上兩種調查方法結合最終形成報告。
3 調查樣本特征
3.1 調查時間、地點
2012年07月07日-2012年07月09日 重慶市巫溪縣文峰鎮三寶村
3.2 樣本數量
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計185份。
3.3 樣本分布情況
1、樣本性別構成情況
調查對象一共185人,男性有80名,占43.2%,女性有105名,占56.8%。男女比例相對均衡。
2、樣本年齡構成情況:為了能夠全面多層次的分析現狀問題,我們針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即10歲以上)的人進行了調查,此次調查年齡最小的為10歲,年齡最大的為77歲。
3.4 樣本職業構成情況
由于三寶村是農村地區,農業發達、工商業較薄弱,故樣本職業 以農業為主。且結合年齡來看,18歲以下為68人但學生為86人。
4 三寶村鄉村人權觀念現狀分析
4.1 問卷調查數據初步分析
1、關于人權基本認識觀念分析:
(1)人權的權利內容:
該項是采取多選的方式,統計了對于有關“對您來說哪些方面的權利最重要”的問題,旨在調查村民基本人權意識的相關基礎,同時了解各項權利在中國本身的群眾基礎。調查時問題已經經過口語化表示以免偏差。調查結果表明有84%的人認為最重要的是生命健康權,所占比例最大,接著依次為社會保障權64%、人格尊嚴權62%和勞動權49%。宗教信仰自由所占比例最小,僅有8%。可見兩點:
1)村民對人權的重視程度仍較薄弱。在我們的訪談中,如果直接提及人權這一概念很少有人會明白其含義,經常需要以很直白的方式告訴他們權利的具體內容,比如“吃得放心”、“看病不貴”等。
2)人權維護的觀念并沒有在村民的樸素思想中存在,即超半數仍認為自己的人權最重要的僅僅是生存利益的維護。同時,根據走訪調查,對人權有真正認知和一定重視的人一般是公務員、教師、律師等與體制內掛鉤或有專業知識的群體,可見人權知識內部的普及還是有一定成效,人權的認知程度和重視程度與學歷、職業與職業相關程度成正相關的增長。
(2)人權享有主體范圍基本認識:
您認為個人權利應當得到怎樣的尊重和保障?
該題調查了村民對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態度,其實得到的是村民對于人權受益主體的整體看法,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參與調查的多數人對于人權受益主體的看法體現了相當大的社會包容性。72%的人認為人權的尊重和保障應該對所有人平等對待,僅有3%的人認為應當根據社會地位予以不同程度的對待。根據這樣的比例,我們認為,多數人對人權的尊重和保障有著較為正面的認識,而還是有少數人存在著階級觀念。
但實際上,在我們進一步的調查中卻發現,人們普遍上贊成“人生而平等”這一人權理念,在現實生活中傳統的道德和身份理念還是在人權受益主體問題上仍然產生著重要影響。該問題會在后文詳細論述。
人權知識獲取渠道:
該題采用多選的方式統計了村民獲取人權知識的途徑,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發現途徑還是較為多樣的。原因在于近年來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水平獲得較大的提高,基本上村里家家有電視、部分有網絡。但是運用方面還是有待加強,同時通過電視節目獲取人權知識的較多,那么可以通過增加相應的電視人權意識宣傳,不過電視節目的專業性就必須有相應的保障,以免誤導了觀眾。
進一步的分析,之所以電視宣傳有如此高的接受度,原因在于其一般能與人可接受的常理相結合,有利于記憶與運用。結合我們的走訪交談,發現雖然村民不懂相應的人權知識如人權的發展、根源、實質和形態等,但是他們會樸素的知道不應該禁錮人的自由,應該人人平等等等。所以村民易于接受一定的道理經過案例強化可能可以深化認識。而我們今后的人權宣傳活動可以借鑒于此。通過獲取途徑相比較和我們的走訪調查,可知以下幾點:
1)授課渠道潛力巨大。雖然通過課堂上獲取法律知識的人只占到8%,但是村民仍希望可以多通過孩子們的課堂或者一些人權普及活動進行人權知識宣傳,里面蘊含著村民對于下一代的期望和授課這一渠道的巨大潛力。
2)電視節目作為普及渠道有待加強。電視已然作為主要的知識獲取平臺,但是包含人權知識的電視節目有所不足,大致從信息量與專業性方面需要補足。從而發揮自身優勢達到更好的人權知識宣傳教育作用。
2、特殊群體的人權保護問題:
(1)民眾肯定的一般人權享有主體:
該項是采取多選的方式,針對人權保障范圍所收集的數據,參與調查的人中89%都表示老年人的合法權利屬于人權保障的范圍。而認為婦女兒童的合法權利屬于人權保障范圍的也有86%,再次則是殘疾人,有81%。而其余選項的人數則相對較少。幾乎所有參與調查者均認為老年人、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的合法權利屬于人權保障的范圍。
由此可以看出普通農村居民對于人權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了其對人權受益主體范圍的理解程度,在上一項分析中我們了解到普通民眾對于人權基本概念的認識較薄弱,同樣,大部分人對于人權受益主體的認識也較薄弱。如果更多的人理解人權內容的廣泛性和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那么相信社會容忍度會隨之增高,更多的群體會被人們納入應該尊重其人權的范圍。
(2)特殊群體的人權現狀:
罪犯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曾經是罪惡的象征,人人得而誅之的對象。對于罪犯,人們曾普遍認為他們是不應享有個人尊嚴等正常人權的,所以歷史上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還常常出現將罪犯游街、肆意侮辱的現象。但根據我們此次調研結果,人們在這方面的陳舊觀念已經有所改觀。
犯罪分子被抓去游街,您感覺對不對?
在這項調查中,大部分民眾已經不認同罪犯游街這種無視罪犯個人尊嚴的行為,表明人們對于基本人權的認識已經更為進步和開明。
您認為中國應不應該廢除死刑?
如上所示,大部分人對于死刑犯的態度依然是毫不姑息,占到了一多半,但是還有27%的人選擇應該,也說明了人們相當一部分民眾已經能從心理上接受廢除死刑這種較為超前的觀念。
3、司法公正與人權保護現狀分析:
(1)司法公正認識現狀:
您認為法院的審判是否公正?
在這項調查中,由于存在很多沒有打過官司的群眾,對調查結果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是61%的受訪者認為法院審判公正,還是說明大部分人對于司法機關的公正性是比較滿意的,23%的受訪者認為不清楚可能是因為沒有接觸過法院,另一方面也說明法制宣傳的不足。
就聽到的或輕身經歷過的法院審判來說,您對法院判決的結果滿意嗎?
這項調查進一步確認司法機關公正性問題,69%的受訪者對法院審判結果較為滿意,這項調查與上一項的不同在于除了對法院公正性還有對于法院辦事能力的調查,結果仍然說明大部分人對司法公正較為滿意,但是也有相當多的人認為差強人意。
您不滿意是因為
(2)人權法制化進程:
在上一項調查中選了不滿意的民眾中,大部分是因為打官司成本太大顯得得不償失而不滿意的,這顯示出我國目前司法系統的不成熟和不完善,維權成本太大使得“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利”常常成為空話。
我國憲法有無對人權保護的規定?
通過這項調查我們發現,75%的受訪者知道我國憲法中有對人權保護的規定,也就是說大部分民眾已經在意識和觀念上逐漸接受了法制化人權的成果,但是結合上一項調查我們也能看出,在實踐中要我們的人權法制化進程仍然進展緩慢,這受制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也在情理之中。
由此可見,人權法制化和法制化進城本身一樣,坐而論道容易,實現起來很難。我國人權法制化道路,任重而道遠。
5 提高農村公民的人權意識的方法
5.1 加大普法力度,從小做起,提高農民人權意識
為了解決農村居民人權知識薄弱的問題,改進需要從小做起。此處的從小做起包括兩個含義,一個是從兒童抓起,一個是從小處做起。一方面,兒童是家庭未來的希望,即便在農村也是一樣的。他們的父輩們也許由于物質條件限制,文化程度不高,現在也由于年齡較大,難以接受、記憶和吸收法律知識。而兒童們現在基本都在普及義務教育,具備了良好的文化素養,并且集中在學校中。學校易于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這樣通過在學校普及人權知識,可以從小奠定一個人的人權知識基礎。這樣經過一代人就可以逐步改良農村人權觀念薄弱的現狀。
5.2 加強農村法制建設進程
為了解決農民對法律產生的偏見,除了加大普法的力度以外,還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加快立法進程;同時基層政府應對村委會工作制度進行法制改革,完善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法律法規,對與農民利益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應盡快用法律加以規范,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同時也要提高立法質量,把立法的范圍、重點和行為準則的尺度與農村和農民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保證村委會有效快速的進行基層工作,積極鼓勵農民參與基層的政治生活,使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管理自己的事務,進一步促進農村政治生活的和諧穩定發展。我們比較贊同有些學者對于在中國建立農會的做法。“農會活動的目的主要是保障農民最基本的政治經濟權利,為農民得到平等的市場交換權利、公正的司法裁判待遇服務,并監督基層政府嚴格執行國家在農村的各項政策,使農民享有國家應該賦予農民的各項實際利益。”
5.3 建立健全農村基層的法律監督機制,實行村務公開制度,讓農村居民能切實地感受到人權的存在
一方面,要加強基層干部權力的監督力度,包括對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換屆的民主選舉制度、干部候選人推薦制度、干部考察制度過程中的監督等,對一些不符合法律程序的操作或者是一些干部違反法律制度,能夠大膽提出質疑和舉報。另一方面要實行村務公開制度,包括村民代表議事制度、村務公開制度等,對村里的重大事務要召開集體會議,村民代表要經村民民主選舉產生,定期或不定期地對村中的重大事項進行討論、審議,并交由村委會組織落實。一些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事務要進行公開。
5.4 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權教育和培訓,在全社會傳播人權理念,普及人權知識
將人權教育納入公務員培訓計劃,強化對公務人員的人權教育培訓,設立“法律村官”,為基層的人權教育貢獻相應人才資源,同時也提高了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支持人權研究機構編寫人權培訓教材,參與人權培訓工作。《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中,對這一板塊也有明確提出。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人權教育具體一是指,應加強農村中小學人權教育。將人權知識融入相關課程,納入學校法制教育。開展適合青少年特點的人權教育活動,推動中小學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營造尊重人權的教育環境。二是鼓勵新聞媒體重點在農村傳播人權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