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訓練是一項系統工程,實現心理訓練常態化,必須將其與部隊其他各項工作結合起來,完善、健全結合機制,為常態化搭建工作平臺。
關鍵詞:部隊;心理訓練;常態化;結合機制
實踐證明,部隊廣大官兵的心理問題和疾患總是孕育于日常的學習、生活、管理和軍事訓練之中,而官兵的心理素質也是通過以上的實踐活動來體現。心理訓練走與其他工作相結合的道路,可以有效提高自身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從而為心理訓練常態化搭建工作平臺。
一是健全心理訓練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機制。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是人的一種高級心理現象,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教育訓練。健全心理訓練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機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心理訓練,可以在提高廣大官兵思想政治覺悟的基礎上,有效引導官兵自覺加強心理品質的訓練和修養。將心理訓練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對官兵思想動態的觀察與了解,進而可以追溯到其內心動機,分析其真實心理。例如:在部隊開展思想動員的時候,穿插著心理動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計劃時,滲透進心理健康教育;在組織官兵進行思想分析、談話時,可結合心理測試、心理疏導工作等。
現階段,官兵容易產生的問題多數集中在個人利益、人際交往以及婚戀家庭等方面,盡管外在表現形式不同,但究其根本,都是源于思想觀念和人生價值的多樣。而面對官兵的各種問題,沒有絕對的思想問題或是心理問題,它們常常是交織在一起出現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都是做人的工作,都是對人的精神層面進行研究探索的科學。二者在淵源上有必然的聯系,在實踐領域也是密不可分。這就使得將心理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心理訓練的效果不僅取決于自身各部分內容、各環節的工作,也有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內容和實踐經驗。因此,心理訓練的開展應樹立全局觀,明確二者關系,既要區別,又應有機結合,努力做到“在區別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相互區別”,走心理訓練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機制。注重把傳統手段和現代手段、創新手段綜合起來,在對廣大官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也應結合他們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變化規律,注重解決他們傾向性的心理問題。既不能在官兵產生問題時,單純地從思想上找原因,把“心病”當“毛病”去分析,導致心理問題或疾患進一步加重、惡化;也不能完全按照解決心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展開工作,把思想上的偏差看成是心理上的扭曲、把表象當真相,致使思想“疙瘩”越結越大、問題越辦越多。要努力做到兩項工作都要搞、兩個方面都使勁,使官兵心理素質得到不斷提升。只有多策并舉、多方合力,才能掌握工作主動權,真正將心理訓練做在平時、做到經常,從而加速心理訓練常態化進程。
二是健全心理訓練與日常管理工作結合機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講:“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將心理訓練與對官兵的日常管理工作相結合,可以在官兵的實際生活中滲透心理訓練的有關內容,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和干預,使他們在不自覺中加深對心理訓練的認同感和依賴感,改變他們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品質。要將心理訓練融入到基層部隊工作和建設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例如:利用連隊組織班務會、官兵探親休假或是談心活動時對官兵進行友情提醒、贊揚激勵,可以達到撫慰、溫暖官兵心靈的作用。在比武競賽或是開展文體活動時號召官兵鼓勁加油、吶喊助威等,不僅有利于增強官兵的自信心,同時也強化了他們的集體觀念、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另外,在部隊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針對不服從上級命令、不聽從指揮的“刺頭兵”,應把握其內心活動,從心理角度分析問題根源,并結合心理訓練對其進行幫助、糾正和改進。而對其他官兵,也應結合日常管理,加強人員的心理防護能力,提高工作的“預見性”,有效防止“不出問題不知道、一出問題嚇一跳”所給部隊管理工作帶來的措手不及,真正將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是健全心理訓練與部隊軍事訓練結合機制。將心理訓練與部隊軍事訓練任務有效結合。一方面,要嚴格部隊日常的軍事訓練,并堅持不懈地滲透心理訓練。可以遵循官兵的心理反應規律,在軍事訓練科目中有意識的設置、組織心理訓練,并逐步增加訓練的強度、難度和力度,不斷提高官兵的心理負荷能力,使官兵在經歷一系列嚴酷的“摸爬滾打”之中逐漸磨煉出軍人勇敢、果斷、自制等高尚的人格。在執行各種軍事勤務中,注重加強鍛造官兵一絲不茍的工作責任心、紀律性和堅定性等。另一方面,做好部隊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時的心理訓練。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心理咨詢等工作與部隊的艱難險重任務結合起來,堅持統一籌劃、共同部署、同步開展。軍事演習、抗震救災以及反恐維穩等重大軍事任務作為部隊經常性重要事務,與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相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和艱巨性,面對艱苦的訓練條件與高工作強度,不僅是對體力和精力的消耗,更是對廣大官兵意志力和抗壓能力的巨大考驗。倘若此時官兵出現消極情緒或是不良心理狀況,則可能影響到整個任務的順利完成。一方面,在執行任務前,部隊應事先搞好動員教育,通過開展“誓師大會”等多種方式,激發官兵的熱情和激情,并做好對官兵的心理預測和分析工作,制訂出科學的應對措施。另一方面,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部隊應注重運用日常組織心理訓練的優勢,充分發揮心理訓練骨干的作用,了解和掌握官兵的心理變化,跟蹤、觀察重點人員的心理起伏,并及時搞好心理教育、疏導和治療工作。再者,在任務結束之后,注重加強官兵的心理調整與引導工作,可以通過總結表彰、評功評獎等活動增加官兵的集體榮譽感和自豪感,或是連隊組織共同討論、回憶或互相傾訴等方式,使官兵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釋放壓力,擺脫負性情緒。
四是健全心理訓練與軍營文化活動結合機制。心理訓練的開展與軍營文化活動的相互結合,可以有效增強心理訓練的群眾性、互動性和實效性。法巴比塞曾講:“個體和集體融合起來,不會失去個性,相反,只有在集體中,個性才能得到高度的覺醒和完善。”基層官兵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心理素質也處于一種不穩定的且未定型的動態發展階段,易受外界影響。如若周圍的環境對官兵的個人成長、進步不能起到正面的引導、激勵作用,就較易誘發他們各種心理失衡和心理問題的產生,而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則恰恰有利于官兵在此過程中,敞開心扉,增進彼此了解,培養集體主義和團隊精神。各部隊應大力發揮本單位文化工作的傳統和優勢,總結、推廣運用文化活動搞好心理訓練的經驗、方法。例如:針對官兵開展多種挫折教育,組織觀看優秀戰斗影片或是符合官兵心理狀況的電影等,幫助他們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導他們走好軍旅之路。進行個人軍旅照片展或組織撰寫“個人軍旅生涯”征文活動等,讓官兵在分享個人成長經歷和群眾性自我疏導活動的過程中強化軍人的角色意識,達到培育、養成健康心態的目的。另外,榜樣的激勵力量是無窮的,優良的示范作用是對官兵最好的說服和教育。在部隊燈箱、文化長廊等地方,張貼優秀人物照片和感人事跡,發揮文化活動的滲透作用,使官兵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陶冶情操,自覺形成良好心態。
參考文獻
[1] 李艷. 淺談部隊體能訓練與心理訓練的結合[J]. 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 2006(02)
[2] 楊國愉,馮正直,王平,劉云波,王江瀾,羅旭東. 不同心理素質訓練方式對軍人心理健康與個性的影響[J].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 2005(06)
作者簡介
劉曉原,女,研究生,研究方向:軍隊政治工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