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杰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這兩個聯系緊密的辦案流程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特別是在行政證據與刑事證據的銜接與轉化方面出現了越來越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行政證據與刑事證據在理論和實踐中出現的銜接與轉化的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探討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獲取的證據在刑事訴訟中所處的地位以及行政證據的移送等相關問題,從而使行政證據與刑事證據能夠更好地銜接和轉化,促進辦理案件的順利進行,從而促進我國司法制度的完善和社會的法治進程。
關鍵字:行政證據;刑事證據;銜接;轉化;研究
行政證據指的是行政主體在執法的過程中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到的事實材料,旨在證明案件的實際情況;而刑事證據則是指司法機關在司法的過程中依照法定程序收集到的證據,雖處于不同的辦案程序,但二者之間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系,都是為了證明案件的事實,二者若能有效地銜接與轉化,對于推進辦理案件的進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 行政證據與刑事證據銜接與轉化的現狀
我國雖然出臺了《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和《人民檢察院辦理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為行政主體和司法主體共同打擊犯罪提供法律依據,但是在促進行政證據與刑事證據銜接與轉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然有待加強。
1.1 行政證據與刑事證據之間存在矛盾
行政主體的執法過程講求的是對社會的有效管理,因此更加注重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對行為進行查處的證據,講求效率,行政機關在執法進程中,一般不能夠采取和刑事司法機關力度相同的收集或者調查手段,這可能導致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客觀性和關聯性存在很大的問題,對于有些案件因為無法進行徹底的查證,可能無法排除合理的懷疑,為案件的徹底解決造成了一定的隱患;而刑事證據則是為了保障人權,打擊犯罪,以公正為刑事證據收集過程的指導原則,因此,對于證據的證明力的要求和標準都會高于行政證據的收集。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更加明確了刑事證據收集的程序要求,法律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但是,“可以作為證據適用”中的“可以”的字眼,就使得人民法院審判案件時具有對證據的可選擇性,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因為現今的行政證據的收集和調取程序還缺乏完整的程序上法律的依據,這就可能導致按照執法程序收集到的行政證據很多都很難符合刑事證據的要求,而無法得到采用,行政執法機關的工作人員當然就越來越缺乏移送案件的主動性。
1.2 證據的銜接和轉化方面的法律規定有缺失
現今規定證據的收集和使用的法律主要是《刑事訴訟法》中的規定。這就可能導致公安機關作為司法機關對案件進行偵查時,不采用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收集到的證據,而仍然堅持對證據進行重新的收集和調取,這雖然處于不同的辦案程序,但實質上要收集和調取的證據的性質和特點都沒有太大的改變,這樣做只會增加辦案機關的重復勞動,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司法機關在對于一些需要及時收集,過期就可能損毀或者消失的證據,一方面不采用已經經行政機關合法調取的證據,一方面又無法再收集到此類證據,造成這種奇怪的現象。
同時,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需要移送的標準規定的也不夠完善,這就可能導致行政機關避重就輕,只移送案件,不移送或者少移送案件的證據材料,對于一些關鍵的細節部分的材料可能就不移送或者少移送,造成整個證據認定的案件事實存在著疑點或者難點。對于執法過程中行政相對人的供述和辯解或者一些證人證言因為缺少相關的記錄或者制作規定,在司法過程中可能又要重新進行收集,這就使得一些言詞證據需要進行重新收集和調取。
對于證據的認定上的缺失可能導致行政主體對證據的認定標準理解不一致,對于一個案件證據收集是否可以達到移送司法機關的程度不同的行政主體會有不同的把握,造成了行政機關和刑事機關之間對案件“踢皮球”現象的出現,阻礙了案件查處的進程。
1.3 行政執法領域仍然存在著有罪不移送的情況
我國現今正處于市場經濟初步成形的階段,社會矛盾激烈,出現了很多形式多樣的危害市場經濟秩序的犯罪行為,現在的情況就是,對于這種危害市場經濟的案件,大多是由行政主體按照行政案件來立案處理,而通過行政機關移送給司法機關處理的則不多,即使因為案件涉嫌犯罪而移交司法機關進行處理,也多是判處緩刑,重罪輕判,這不利于及時有效的打擊犯罪,對于整治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證社會穩定起著不利的作用。
2 行政證據與刑事證據銜接與轉化的解決對策
2.1 建立和完善行政證據與刑事證據銜接和轉化制度
訴訟證據制度有多種模式,一種是單行的證據規則,即各部法律有著各自的證據規則,第二種是統一的證據規則,即各部法律的證據規則是統一的,第三種是在每部法律中規定證據的具體內容。我國應當建立和完善行政證據與刑事證據銜接和轉化制度,行政證據和刑事證據的證明標準應當統一起來,這對于行政證據與刑事證據的有效銜接,提高刑事訴訟的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應當根據具體的證據類型規定行政證據中哪些證據類型可以在刑事證據中直接采用,哪些證據類型需要在符合一定的條件下予以采用。
例如物證、書證、視聽資料等證據,因為本身就是記載了案件發生過程中的客觀事實,此時作為行政證據之后,如果收集和調取程序是合法的,則可以直接作為刑事證據來使用。
對于一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被害人陳述或者證人證言等言詞證據,這些證據具有可反復變化性和可推翻性,因此刑事訴訟法沒有將其列入直接采用的范圍內,在刑事訴訟程序過程中,應當由司法工作人員重新進行收集和調取,但其實如果是對其通過簽字、按手印等方法加以確認,或者事后難以再調取,又有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的,則可以直接作為刑事證據,而不能一概不予采用。
對于鑒定意見等間接證據,若收集和調取的程序符合法律規定,在和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的情況下,則可以直接作為刑事證據。
2.2 加強行政主體與刑事主體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行政主體工作人員因為專業素質有限,可能對刑法的規定了解的程度不夠深,因而對于某一案件是否涉嫌犯罪的把握不是很準確,因而應當建立行政主體與刑事主體之間交流與合作的平臺,通過交流案件、學習法律等方式提高法律素質,從而為及時準確地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同時防止錯誤移送未達到犯罪的案件提供了保證。
2.3 擴大檢察機關的監管范圍
在我國,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對訴訟過程的監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將檢察機關的職權擴大到對行政主體的執法行為的監督上,這樣才能對行政權力起著良好的監督和控制的作用,保證及時對行政機關的瀆職行為進行處理。
3 總結
行政證據與刑事證據證明對象的同一性決定了二者銜接與轉化的可行性。統一二者的證明標準,完善對于二者銜接與轉化制度具體適用的立法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加強行政主體與刑事主體的交流和合作,擴大對二者的監管是銜接與轉化機制的有效運行的關鍵性因素。這樣才能促進更好地促進法治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和諧進步。
參考文獻
[1] 周佑勇,劉艷紅. 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相銜接的程序機制研究[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1)
[2] 龍宗智.取證主體合法性若干問題[J].法學研究.2013年03期
[3] 周路陽.試論行政執法證據向刑事司法證據的轉化[J].法制與社會.2013年09期
[4] 潘惠敏,袁永超.工商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的實證研究——以廣東公安經偵為視角[J].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5] 李昌文,關朝銀,張慶科.行政執法機關移送刑事案件工作機制初探[J].法制與社會.2012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