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醫不能代替中醫,中醫要發展就必須找準自己的位置。
——北京醫院中藥房資深中藥師肖耀軍如是說。肖耀軍認為,通過納入醫保報銷、加強社會宣傳等方式促進中醫中藥發展是對的,但不能使公眾誤以為生什么病都應該找中醫吃中藥。中醫和西醫各有各的優勢,有些病需要西醫治療,有些病中醫治療效果更好。中醫要想發展,就應該進一步認清中醫中藥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找準自己的位置。
▲“目前醫改的核心矛盾是行政壟斷資源和醫療資源社會化之間的矛盾。”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如是說。蔡江南認為,政府和行政部門一方面壟斷了醫療資源,包括市場準入和醫保資源的控制,另一方面又需要通過鼓勵社會辦醫來解決供需矛盾。但如果政府對自己直接掌握的醫療資源不放手,民營醫院就無法與公立醫院平等競爭,社會資本就無法順利進入醫療市場,醫改目標就難以順利實現。
▲“中醫藥專業需要特殊人才,因此,中醫藥專業學生的遴選,應該效仿藝術類專業,除了書面知識考核,還應加入實操考核。”
——北京植物學會常務理事、北京中醫藥學會中藥資源鑒定委員會秘書長李京生如是說。李京生認為,中醫與西醫不同,需要很強的實踐能力,中醫藥專業學生必須懂中藥、識藥材、會調劑,這些都對學生自身素質有較高要求,僅僅通過書面知識考核錄取學生,很難保證學生素質。
▲“缺乏哲學理論修養是難以成就大醫的。”
——中國傳統醫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李致重教授如是說。李致重認為,中醫不僅是醫學而且也是哲學,需要很深的哲學底蘊。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要想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中醫,守住傳統中醫陣地并不斷發展中醫,既需要醫術高明,又需要有較深的哲學修養。
▲“沒有好醫生,醫院再多也沒有用。”
——北京市鼓樓中醫院京城名醫館專家蘭金初如是說。蘭金初認為,中國當前缺的不是醫院,不是高端的醫療設備,而是缺少真正能為患者解除病痛、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好醫生。因此,要想全面提高醫療水平,就必須努力培養衷心熱愛醫療職業和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好醫生。
▲“如果不是最有責任感的人做藥監工作,藥監工作一定做不好。”
——解放軍306醫院藥學部主任、主任藥師吳久鴻如是說。吳久鴻主任以其切身體會認為,首都的藥品市場秩序之所以能夠在全國保持領先水平,根本原因就在于北京市擁有一支富有責任感的藥監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