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商國懋 王文穎
(作者單位為北京華邈中藥工程技術開發中心)
草烏臨床常用于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為大毒中藥。明代李時珍曰:“處處有之、根苗花實并與川烏頭相同,但此系野生,又無釀造之法,其根外黑內白,皺而枯燥為異爾,然毒則甚焉。”又曰:“草烏頭、射罔,乃至毒之藥。非若川烏頭、附子人所栽種,加以釀制,殺其毒性之比。自非風頑急疾,不可輕投。”清代《本草從新》:“草烏頭,野生,狀類川烏,故亦名烏喙。”可見,草烏與川烏自古就有著密切的關聯,這兩味藥甚至被當做同一種植物,只以栽培、野生區分。
草烏為毛茛科植物北烏頭的干燥塊根。秋季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干燥。本品呈不規則長圓錐形,略彎曲,長2~7cm,直徑0.6~1.8cm。頂端常有殘莖和少數不定根殘基,有的頂端一側有一枯萎的芽,一側有一圓形或扁圓形不定根殘基。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皺縮,有縱皺紋、點狀須根痕及數個瘤狀側根。質硬,斷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層環紋多角形或類圓形,髓部較大或中空。氣微,味辛辣、麻舌。
草烏性味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功能與主治: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須炮制后方可入藥使用。生品內服宜慎;孕婦禁用;不宜與半夏、瓜蔞、瓜蔞子、瓜蔞皮、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白蘞、白及同用。在云南省,廣有煮食之習慣,煮食技巧高深,甚是危險,每年均有中毒身亡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中介紹的炮制方法:取草烏,大小個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取出,加水煮至取大個切開內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六成干后切薄片,干燥。本品呈不規則圓形或近三角形的片。表面黑褐色,有灰白色多角形形成層環和點狀維管束,并有空隙,周邊皺縮或彎曲。質脆,氣微,味微辛辣,稍有麻舌感。
《北京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8年版的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浸泡10~12天,每日換水2次,輕輕攪拌,泡至口嘗無麻辣味為度,洗凈,取出,加甘草銀花水用武火煮3~4小時,隨時翻動,以內無白心為度,取出,曬至四五成干,切厚片,干燥,篩去碎屑。每100kg草烏,用甘草5kg,金銀花2kg。甘草銀花水制法為取串碎的甘草5kg、金銀花2kg,加水適量,煎煮兩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取濾液(約50L)。本品為不規則圓形或近三角形的厚片。表面黑褐色,有灰白色多角形形成層環及點狀維管束,并有空隙,周邊皺縮或彎曲。質脆。氣微,味微辛辣,稍有麻舌感。
草烏在市場中常出現混淆品,最常見的為川烏,因川烏與草烏都來源于毛茛科,一個是植物烏頭,一個是植物北烏頭,可謂是來源相似、藥材及飲片性狀相似、功能與主治相似,就連成分也相同,只是成分的高低不同。

▲草烏原藥材

▲草烏植物
川烏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干燥母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須根及泥沙,曬干。呈不規則圓錐形,稍彎曲,頂端常有殘莖,中部多向一側膨大,長2~7.5cm,直徑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皺縮,有小瘤狀側根及子根脫離后的痕跡。質堅實,斷面類白色或淺灰黃色,形成層環紋呈多角形。氣微,味辛辣、麻舌。制川烏為不規則或長三角形厚片。表面黑褐色或黃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層環紋。體輕,質脆,斷面有光澤。氣微,微有麻舌感。性味辛、苦,熱;有毒。歸心、肝、腎、脾經。功能與主治: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孕婦慎用;不宜與貝母類、半夏、白及、白蘞、天花粉、瓜蔞類中藥同用。
制川烏含量要求: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苯甲酰烏頭原堿(C32H45NO10)、苯甲酰次烏頭原堿(C31H43NO9)和苯甲酰新烏頭原堿(C31H43NO10)的總量應為0.07%~0.15%。
草烏毒性極強,因品種、采集時間、炮制、煎煮時間等不同,毒性差別很大。北京華邈中藥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從2003年開始生產制草烏,在炮制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加工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