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桂云 陳維軍
(作者單位為北京市雙橋燕京中藥飲片廠)
鉤藤始載于《名醫別錄》,原名釣藤。《唐本草》:鉤藤,出梁州。葉細長,其莖間有刺,若釣鉤。《本草圖經》:鉤藤,《神農本草經》不載所出州土。蘇恭云出梁州,今興元府亦有之。葉細莖長,節間有刺若釣鉤。三月采。葛洪治小兒方多用之……又《廣濟》及《崔氏方》療小兒驚癇諸湯飲,皆用吊藤皮。《綱目》:鉤藤“狀如葡萄藤而有鉤,紫色”。《本草正義》:鉤藤,自《別錄》即以為專治小兒寒熱,弘景且謂療小兒,不入余方。蓋氣本輕清而性甘寒,最合于幼兒稚陰未充、稚陽易旺之體質。能治驚癇者,癇病皆肝動生風,氣火上燔之病,此物輕清而涼,能泄火而能定風。甄權謂主小兒驚啼,瘈疭熱壅,容忤胎風;瀕湖謂治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皆一以貫之。惟瀕湖又謂其發斑疹,則本于錢仲陽之紫草散,方用鉤藤鉤子、紫草茸等分為末,溫酒調服。按仲陽之所謂斑疹,即是痘瘡及瘄子,非今人時病中之所謂發斑,鉤藤輕能透發,清能解熱,而佐以紫草涼血活血,助其流動,又以酒輔之,能發亦能清火,洵是不亢不卑穩妥之法。

▲鉤藤
根據上述記載可知,古方多用皮,后世多用鉤,取其力銳爾為佳。
鉤藤藥材來源為茜草科植物鉤藤、大葉鉤藤、毛鉤藤、華鉤藤或無柄果鉤藤的干燥帶鉤莖枝。生于山谷溪邊濕潤疏林中。分布于陜西、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野生或栽培,栽培后3~4年,當春季發芽前或秋后嫩枝長老時,剪下帶鉤莖枝,切成3cm長的帶鉤小段,曬干,或蒸后曬干。
鉤藤:常綠攀援狀灌木。小枝圓柱形或四棱形,全體光滑無毛;鉤葉腋著生,對生或單生。單葉對生;葉片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0~11cm,寬3~6.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托葉一對,2深裂圓,裂片線形。頭狀花序直徑2~2.5cm;花序柄長2~5cm;花冠黃色。蒴果倒卵狀橢圓形,被疏柔毛。
大葉鉤藤:小枝和葉片均被褐色毛茸。葉片橢圓形或長方橢圓形,長10~16cm,寬6~12cm;托葉2裂,裂片較寬。總花梗被褐色毛茸,頭狀花序球形,直徑4~4.5cm,花冠淡黃色,蒴果紡錘形,有長柄。
毛鉤藤:葉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上面近無毛,下面被疏長粗毛。頭狀花序球形,單個腋生或頂生,總花梗被長毛,長3~5cm,中部著生6枚以上苞片;花冠淡黃色或淡紅色,密被粗毛。蒴果紡錘形。
華鉤藤:葉片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0~17cm,寬5.5~9.5cm,兩面無毛;托葉大,半圓形,全緣。頭狀花序單生于葉腋或枝頂,花綠白色。蒴果無柄,倒卵狀橢圓形,具宿萼,種子具翅。
無柄果鉤藤:葉橢圓形至倒卵狀矩圓形,上面光滑,下面稍帶粉白色;托葉2裂,裂片條形,頭狀花序腋生或頂生的總狀花序,總花梗中部或中下部著生4~6枚苞片,花冠白色或淡黃色。蒴果紡錘形。
鉤藤具有熄風止痙、清熱平肝的功效,用于肝風內動、驚癇抽搐、高熱驚厥、頭痛眩暈等癥,是一味較常用中藥。古人認為,“用鉤,取其力銳爾”,“去梗純用嫩鉤,功力十倍”。
鉤藤飲片性狀:本品莖枝呈圓柱形或類方柱形,長2~3cm,直徑0.2~0.5cm。表面紅棕色至紫紅色者具細縱紋,光滑無毛;黃綠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見白色點狀皮孔,被黃褐色柔毛。多數枝節上對生兩個向下彎曲的鉤(不育花序梗),或僅一側有鉤,另一側為突起的疤痕;鉤略扁或稍圓,先端細尖,基部較闊,鉤基部的枝上可見葉柄脫落后的窩點狀痕跡和環狀的托葉痕。質堅韌,斷面黃棕色,皮部纖維性,髓部黃白色或中空。氣微,味淡。
但現在鉤藤的質量令人擔憂,有的質量達不到《中國藥典》規定。主要是有太多的非藥用部位。嚴重者,非藥用部位可占2/3。一是有不帶鉤的莖枝;二是帶鉤的莖枝過長,有的長度可達5~6cm甚至更長。《中國藥典》規定帶鉤的莖枝長度應為2~3cm。非藥用部位過多會使鉤藤的質量大打折扣,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