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成 鐘曉紅 鄢燕瓊 王黎敏 高文 陳傳綺 袁君
初診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并發骨質疏松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郭鐵成 鐘曉紅 鄢燕瓊 王黎敏 高文 陳傳綺 袁君
目的分析初診T2DM男性患者并發骨質疏松后BMD的改變及相關因素,為早期診斷、早期防治T2DM男性患者并發骨質疏松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選取本院2009年至2012年入院初診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36例。通過定量QCT測定第3腰椎總骨礦含量和骨密度,依骨密度將其分為有骨質疏松組和無骨質疏松組。再取同期來院進行常規體檢,肝腎功能、血糖正常,無其他基礎疾病的正常男36例。分別測定骨密度及各生化指標并比較。結果糖尿病組較對照組骨質疏松發病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骨質疏松組較無骨質疏松組尿Ca/Cr高、血T低,體重指數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鈣、磷、BGP、PTH,尿CTX/Cr,ALP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2型糖尿病的患者較易并發骨質疏松,其發生和高尿Ca/Cr、低血T和低體重指數有關。
2型糖尿病;骨密度;骨質疏松;危險因素
骨質疏松的主要特點為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骨皮質變薄,海綿骨骨小梁數目及大小均減少,產生腰背、四肢疼痛、脊柱畸形甚至骨折[1]。糖尿病致骨質疏松較為多見,目前T1DM致骨質疏松的結論較為肯定,T2DM致骨質疏松的機制目前并未完全明確[2]。研究T2DM所導致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指導臨床的早期防治糖尿病患者的骨質疏松尤其重要。筆者通過對本院初診為T2DM的男患者發生骨質疏松和原因的分析,除外女性絕經影響以及病程長的糖尿病對骨密度的影響。探討2型糖尿病的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2月至2012年5月入院初診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36例作為T2DM組。其中年齡為17~45歲,平均年齡(31±13.3)歲。經過骨密度和骨礦總量的測定,將其分為骨質疏松組和非骨質疏松組。再選取同期來院進行常規體檢的無糖尿病男性36例作為對照組。其中年齡為18~48歲,平均年齡為(33±16.2)歲。兩組均肝腎功能正常,排除各種基礎疾病的患者。T2DM的108例男性患者和36例健康男性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研究方法
1.2.1測定骨質疏松的程度 測定骨質疏松程度包括測定總骨礦含量和測定骨密度。本研究通過定量QCT測定第3腰椎總骨礦含量和骨密度,用本院放射科開發的QCT骨密度測量系統軟件,采用骨峰值-40%作為骨質疏松的診斷指標[3]。
1.2.2骨代謝的生化檢測 骨代謝的檢測包括骨形成標志物(成人骨性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總I型膠原氨基端延長肽PINP)、骨吸收標志物(尿鈣uCa、尿羥脯氨酸尿HOP/Cr 、尿I 型膠原羧基末端肽CTX/Cr)、鈣調激素(甲狀旁腺素 PTH,降鈣素 CT,1,25(OH)2D3)。

2.1予QCT測定第3腰椎總骨礦含量和骨密度 兩組檢查對象L3椎體的平均骨密度的具體統計結果見表一。
2.2糖尿病組與對照組的比較
2.2.1糖尿病組與對照組的血生化比較 糖尿病組和對照組的年齡、體重指數、空腹血糖、2 h血糖、IGF-1測定結果及比較結果見表2。其中年齡、體重指數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空腹血糖、2 h血糖、IGF-1值糖尿病組均明顯高于另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糖尿病組和對照組的L3椎體的

表2 糖尿病組與對照組的血生化比較
注:年齡和體重指數兩組數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空腹血糖、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IGF-1糖尿病組顯著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糖尿病組與對照組的骨質疏松情況比較 通過定量QCT測定第3腰椎總骨礦含量和骨密度。兩組比較骨質疏松率糖尿病組明顯較高,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糖尿病組與對照組骨質疏松情況比較
注:χ2=5.357,P=0.021
2.3糖尿病無骨質疏松組、糖尿病骨質疏松組和對照組生化指標比較 各生化值具體結果見表4。其中無骨質疏松組同骨質疏松組生化值中尿Ca/Cr、血T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他值如血鈣、磷、BGP、PTH,尿CTX/Cr,ALP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知對于2型糖尿病的患者,骨質疏松的發生和尿Ca/Cr、血T有關。

表4 糖尿病無骨質疏松組、糖尿病骨質疏松組和對照組生化指標比較
注:糖尿病無骨質疏松組和骨質疏松組的尿Ca/Cr、血T、體重指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鈣、磷、BGP、PTH,尿CTX/Cr,AL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骨質疏松的主要特點為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骨皮質變薄。2型糖尿病可以引起骨質疏松。其引起骨質疏松的相關危險因素一直是臨床上相關專業的學者研究的問題之一。筆者結合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4,5],選取本院初診為2型糖尿病的男性患者36例和同期體檢身體健康年齡相仿的36例男性,進行2型糖尿病骨質疏松以及引起骨質疏松相關危險因素的研究。選擇初診為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為研究對象的原因如下:首先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涉及到腎小管對離子重吸收的下降以及影響腎臟產生激素可以有骨質疏松的并發癥,為排除長病程糖尿病引起的骨質疏松對本次研究的干擾,故選初診為2型糖尿病患者即病程短的患者。其次,因為女性絕經后本身可以引起骨質疏松,與糖尿病關系不大,故排除相關干擾,只選取男性病例。
對于病程短的初診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的骨質疏松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中的骨質疏松發生率,證明了2型糖尿病與骨質疏松有相關性,與廖二元[6]等人的研究相符。就生化檢查來看,血睪酮即血T的化驗結果顯示糖尿病骨質疏松組明顯低于非骨質疏松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2型糖尿病中血睪酮降低時發生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之一。因糖尿病發生后雄性激素的變化與垂體-性激素軸功能失衡相關[7],提高血T可以降低血糖和胰島素;血T的降低會影響骨質,故導致骨質疏松的發生。在T2DM中,骨質疏松組和非骨質疏松組中尿Ca/Cr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a/Cr的增高是2型糖尿病引發骨質疏松的又一危險因素。這為2型糖尿病引起的骨質疏松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提供了依據。I型膠原羧基末端肽(CTX)是近年才發現的骨吸收標志,其測定結果顯示與糖尿病骨質疏松并無明顯的相關性,這意味著2型糖尿病的骨質疏松中骨吸收增多不是主要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仍屬骨形成減少。
總之,在臨床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有必要對初診為2型糖尿病的男性患者中體重指數偏低,血睪酮偏低或者尿Ca/Cr值偏高的患者采取積極的預防與治療骨質疏松的改變。
[1] 施慧鵬,夏瑾瑋,李曉林,等.老年男性2 型糖尿病腎病患者的骨代謝變化.老年醫學與保健,2008,14(2): 110-113.
[2] Schwartz AV, Hillier TA, Sellmeyer DE, et al. Older women with diabetes have a higher risk of falls. Diabetes Care, 2002, 25 (10) : 1749 - 1754.
[3] 趙文俐,陳賢志,周建忠,等. QCT 骨密度測量技術的探討.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7,13(4): 243-245.
[4] de Liefde II,van der Klift M,de Laet CE,et al.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fracture risk in type-2 diabetes mellitus: the Rotterdam Study. Osteoporos Int 2005,16(2):1713-1720.
[5] 孫明謹,李雪鋒,陳世清,等.男性2 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謝生化指標的研究.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7,21(9): 659-661.
[6] 廖二元,莫朝暉.內分泌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7: 716.
[7] Schwartz AV, Sellmeyer DE, Stromeyer ES, et al. Diabetes and bone loss at the hip in older black and white adults. J BoneMiner Res, 2005,20(4):596-603.
深圳市南山區科技計劃區屬事業單位研發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0067)
518067 深圳市蛇口人民醫院內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