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畫/張珍珍
要想發展中醫藥,就不能讓中藥太‘優惠’。
——北京醫院中藥房資深藥師肖耀軍如是說。肖耀軍認為,中藥材作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這種有限的資源應該首先確保有需要的、非用不可的人的使用,而現在醫保報銷等政策使中藥使用成本降低,客觀上鼓勵了中藥濫用,造成了中藥資源浪費,這樣做看似繁榮了中醫藥事業,其實是加速了中藥的消亡,使后人無藥可用,不利于中醫藥的長遠發展。
▲“不提高醫生待遇,投入再多的資源培養醫生都是枉費。”
——全國政協委員胡定旭如是說。胡定旭認為,醫生的質量與生源素質密切相關。現在醫生社會地位不高,收入不高,導致80%的醫學生學醫不行醫,以后優秀的生源就會更少,如果20年后只有二流、三流的學生學醫,那么醫學領域投入再多的資源也無法有效保證醫療水平,就更不用說醫療水平的提高了。
▲“過度贊揚只會使得護士從業者更加匱乏。”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中心三病科護士長黃玉華如是說。黃玉華認為,宣傳護士總是倒夜班,起得最早,雖然目的是為了贊揚這個群體的認真、奉獻的精神,但是如果過度就會使別人覺得護士工作特別累,又危險還不被人理解,掙錢又少……這樣一來,人們就更不會選擇當護士了。
▲“醫改要想成功,政府部門就得簡政放權、管少管好。”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醫藥企業家協會會長于明德如是說。于明德認為,現在的醫改,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巨大的投入帶來的只是一些表面上的成績,而要改變這一現狀,根本上還是要在體制和機制改革上下工夫,政府各有關部門應該簡政放權,管少管好。
▲“多頭管理,缺乏充分協同,制約了民族醫藥產業的發展。”
——科倫藥業副總經理衛俊才如是說。衛俊才認為,藥品雖是一種特殊商品,但還是商品,其銷售應遵循市場的規則,按市場機制運作。現在我國這種多頭管理的方式,是造成民族醫藥產業在藥品的研發創新、定價、招投標、采購、醫保支付等方面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民族醫藥產業的發展。
▲“新藥應該按疾病治療需求研發還是按市場需求研發,這是最值得藥企思考的問題。”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如是說。這位資深人士認為,現在很多新藥研發存在以市場需求為動力的行為,這是十分狹隘的。如果藥品研發從市場需求角度出發,以高收益及可大規模生產為出發點,那么一些臨床應用較少的藥物或罕見病的救命藥就沒人做了,這與醫藥行業制藥救人的初衷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