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頗

疾病有千百種,臨床表現更是千變萬化。不同的人得了同一疾病,由于個人身體素質、生活習慣以及所處年齡階段的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臨床表現。臨床醫生經常會遇到一些“怪病”,而“怪病”背后往往隱藏著大病亦或是平常小恙。著名內科專家劉鳳奎教授、那開憲教授,以及中醫專家蘭金初教授為記者講述了他們在數十年行醫生涯中遇到的部分“怪病”,以期引起醫生及患者的重視。
某41歲女性患者,低熱5個月間斷高熱伴皮疹入院治療,其4個月前受冷后低熱,1個月后轉成高熱38~39℃。醫生查體時,發現其前胸出現皮疹并自訴瘙癢,此后皮疹漸漸蔓延至全身,雙腿和上肢前臂肌肉酸痛。入院時一般狀況良好,但脫發明顯,面頰紅,軀干部有針尖到米粒大小出血性皮疹,下頜、頸、腋下可以摸到數個豆大到花生米大小的淋巴結,質硬無壓痛,五官、心肺、肝脾均正常,入院后仍有高熱,并且反復出現皮疹,肝脾進行性腫大。根據上述癥狀,醫生為其做了血象、骨穿等檢查,檢查后認為其患了敗血癥,于是用多種抗生素為其治療3個多月,試驗性抗結核治療2周,卻一直高熱不退,病情無緩解。此后醫生改變方案,改為按照風濕性疾病治療加用潑尼松,仍然無效,反而出現右上縱隔、右肺門多個腫大的淋巴結,右上肺片狀陰影,診斷為右上肺結核、縱隔支氣管旁淋巴結核,頸淋巴結活檢為頸淋巴結結核。從此開始抗結核治療,先后用多種抗結核藥物治療28周后表淺淋巴結及肺門、右上縱隔淋巴結縮小,體力漸恢復,體重增加,后痊愈出院。結核病臨床表現錯綜復雜,有一些表現酷似風濕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要結核臨床,全面分析。
一位59歲男性患者,因為胃疼,在老家多家醫院治療不見效果。患者之前身體一直都很健康,就是比較喜歡喝酒,平日里飲酒較多,每次能飲半斤多,如此已有20余年。在看病前一周,左上腹隱隱不適,后劍突下及左下胸漸漸出現持續性疼痛,疼痛感一直到左背部。這位患者開始認為是胃病犯了,去當地醫院做了檢查,胸透沒有異常,查了血常規、胃鏡等檢查,最后查出為淺表性胃炎,服用了法莫替丁,在胃部不適時患者還用熱水袋熱敷。治療后患者覺得有些好轉,但是癥狀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患者去過當地很多醫院檢查,檢查結果都是胃的問題,按胃病治療久治不愈,無奈之下,這位患者來到北京看病就醫。
醫生在給病人查體時發現患者一般情況好,但是左上腹部發現皮疹,從前正中線開始向左腰背部延伸至脊柱,寬約5cm,皮疹呈群集分布,充血斑丘疹上有大小不等的水皰,并且皰液為黃色混濁狀。醫生發現這個問題后詢問病人皮疹的問題,病人解釋說是因為平時左上腹總感覺疼痛,于是用熱水袋熱敷,他推測皮疹可能是因為熱敷時間過長燙傷導致的。醫生在仔細觀察皮疹后,發現可能是帶狀皰疹。在皮膚科醫生會診后,最后確診為帶狀皰疹。困擾患者長時間的“胃病”問題終于得到解決,給予抗病毒治療后康復回家。
一位女性患者,64歲,平時總有腹部疼痛、吐酸水的現象,胃部一直不舒服。開始去社區醫院開了一些胃藥服用,服用了一段時間后沒見好轉,于是去大醫院做檢查,做完胃鏡檢查后,發現這位患者有糜爛性胃炎。多次看病、對癥治療后仍然不見效。最后找到北京朝陽醫院心臟中心教授兼主任醫師那開憲看診,查體時發現上腹部有波動感,那開憲發現一定不是胃病的問題,他在聽診時聽到血管有雜音,這不是糜爛性胃炎該有的表現,懷疑是血管問題,于是立刻讓患者做血管造影檢查。結果出來了,是大動脈瘤,后來介紹到心腦科做手術。病情及時發現,病人轉危為安。
動脈瘤常表現為上腹疼,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胃病而耽誤治療,嚴重的可能奪人性命。那開憲教授還在急診室工作時,遇到一位患者,肚子疼痛難忍,并且伴有返酸、燒心,嘔吐等癥狀,由于急診患者比較多,接診醫生按常規對他進行了治療,但是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疼,后來那開憲教授檢查后發現情況不對,要求患者立刻去照片子,結果出來后發現是失血性動脈瘤。
那開憲教授告訴記者,像下壁心肌梗塞,真正的疼,有些人不典型,它可表現為胃腸道不適,例如惡心、嘔吐,有些人表現為腹部有漲感,不舒服,表現為上腹疼。不少人選擇去消化科看,到了發現不是消化問題,又去做心電圖,這才發現是心肌梗塞。有些是看似像冠心病,經過診斷卻是肺栓塞。
一位女患者,50多歲,有冠心病史,剛剛做完骨科手術在社區醫院里做術后恢復,突然出現胸憋悶、心悸、氣短的現象,每次都需要吸氧才能緩解。社區醫院醫生開始考慮胸憋悶、氣短是冠心病導致的問題,細心的那開憲教授在查房時,發現患者遠不是冠心病這么簡單的問題,查體時看到患者兩條腿粗細不同,甚至相差足有5cm!為患者檢查,發現她的肺動脈第二心音亢進,并帶有分裂音,右心負荷過重,立刻決定給病人做血管超聲。血管超聲結果為靜脈血栓,之后查D-二聚體,結果顯示3.0,高于正常值。于是那開憲馬上安排患者送至朝陽醫院做肺部CT。檢查結果為肺栓塞。
一位男性患者,40多歲,時常有短時間牙疼,每次持續疼痛十多分鐘。俗話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不定時的疼痛讓他去牙科看診。檢查發現,這位男性患者疼痛部位長有一顆蟲牙,懷疑是蟲牙引起的疼痛,去牙科進行治療之后,發現癥狀還是沒有消失,時常感到疼痛難忍,再去看牙科也沒有查出口腔疾病。不定時的疼痛讓他心情焦躁,一日決定去看急診,醫生問既往病史時,患者表示有血壓高的癥狀。醫生在聽診的時候,發現患者心率過快,懷疑是心血管問題而造成的牙疼,建議患者去做心電圖檢查,診斷結果出來發現是心肌梗塞。后來按照心肌梗塞治療,效果顯著。那開憲教授指出,短時間牙疼(10分鐘左右),牙齒沒有問題,并且牙齦不腫,要特別注意。
那開憲告訴記者,像心血管疾病,還有很多讓人忽略的臨床表現。有一位患者有血壓高的癥狀,頸椎斷斷續續不舒服,一直覺得血壓有問題。后來聽心音和正常的心音不同,做了心電圖,當時根本沒有急性病的表現,醫生決定留觀檢查,一天之后,病情才顯現出來,發現是典型心肌梗塞。像左手麻木有時也是心肌梗塞發生的表現。還有一些是無痛性心肌梗塞,很多患者送到醫院是因為心率衰竭,或是表情淡漠,臉色蒼白,和家人溝通麻木,于是來醫院做檢查,血壓偏低,再做心電圖,才看出是心肌梗塞。那開憲告訴記者,還有一種是心腦綜合癥,本是心臟的問題,但是病情體現的是腦子眩暈、惡心、嘔吐,醫生檢查時聽診,發現心跳快,于是去做心電圖,發現是心肌梗塞。
著名風濕病專家蘭金初教授曾經治療過一位患者,血小板減少,造成皮下出血,牙齦出血。這位患者去了很多醫院,醫生要求患者做檢查后,沒有注意抗體指標,診斷結果為原發性血小板減少,在醫生的治療下一直沒有療效。轉而找到蘭金初教授。蘭金初教授在詢問平時身體情況時,患者表示平時還有乏力、掉頭發、偶爾關節疼痛的現象,但是這些情況在平日里都沒有注意。蘭金初重新讓患者化驗,根據臨床表現和化驗單的結果,他判斷患者患的是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是由隱藏在體內的紅斑狼瘡引起的。在服用蘭金初的藥方1年后,病情沒有再復發。蘭金初告訴記者,患有紅斑狼瘡這種疾病,有5%的病人從得病到整個病程,幾年來都沒有表現出特別明顯的癥狀,只有血小板減少,偶爾有關節疼痛的癥狀,患者也不在意,因為其他的都正常,很難注意到真實的病情。
廣州省一位女性患者,鄒某,26歲,口腔、牙齦、舌體等不同部位反復出現黃白色大小不等的黏膜潰瘍已有8年,工作繁忙時潰瘍發作頻率明顯增加,甚至此起彼伏,每次都新有1~3處,灼痛難忍,病雖不大,卻嚴重影響了飲食、工作和休息,曾用內服或外涂多種藥物用來治療潰瘍,但是均無效。后去蘭金初教授處就診,蘭金初教授經過觀察和仔細問診,僅給予安慰劑并配合心理治療,患者徹底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