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娣
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高效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之一。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 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把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推進高效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措施, 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基礎。
淮安市淮陰區位于江蘇省北部平原的交通樞紐之地,座落于淮安市區北部。近年來,淮陰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發展,把大力發展高效農業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從政策、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方面積極組織、引導,支持農民和各類投資者參與高效農業建設,有力地促進了該區高效農業快速健康發展。但從該區發展高效農業的實踐中,深感該區發展高效農業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因此,本文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理論的探討,希望對引導淮陰區高效農業發展、推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和實現全面小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 淮陰區高效農業發展的成績
近年來,淮陰區以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為抓手,本著“因地制宜,突出優勢,規模經營,提高質量”的原則,通過園區建設,基地帶動,高效農業發展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呈現出較快發展態勢。
1.1 高效農業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近年來,淮陰區區鎮村三級三位一體,共同促進全區農業向高效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和上級業務部門精心指導下,淮陰區緊緊圍繞淮陰區十億元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堅持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作為推動高效設施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做到規模總量不斷擴大,帶動輻射不斷增強,積極保障市場有效供應,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進程不斷加快。特別是鋼架大棚和日光溫室等設施蔬菜生產規模化、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近年來,淮陰區高效農業取得重大發展,已成為淮安地區高效農業發展的典型區縣和高效農業展示的新窗口。
1.2 高效農業主導產業日趨顯現
經過幾年努力,淮陰區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以丁集、劉老莊為中心的日光溫室黃瓜、草菇基地;以袁集、漁溝等鄉鎮為中心的辣椒生產基地;以棉花莊、凌橋為中心的西、甜瓜生產基地;以吳城、碼頭、韓橋、老張集等鄉鎮為中心的訂單蔬菜基地。目前,淮陰區丁集日光溫室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漁溝生態循環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已獲得市級認定,劉老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已獲得省級認定。目前有多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正在申報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這些基地成為淮陰區農民增收、農村富裕新的經濟增長點。
1.3 高效農業設施建設成績突出
近年來,淮陰區先后整合中央及省財政支農資金、省級扶貧獎補資金、高效農業獎勵等資金建設智能溫室、連棟大棚、日光溫室和鋼架大棚,高效農業特別是鋼架大棚和日光溫室等設施蔬菜生產規模化、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全區高效設施農業考核實現連續6年排名全市第一,連續五年被評為“省高效農業先進單位”,榮獲省“設施園藝先進縣(區)”稱號。此外,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快速推進。“十一五”期間,淮陰區先后建成了漁溝蘆華村、袁集雙莊村2000畝設施蔬菜示范園;碼頭鎮玉壩村500畝訂單蔬菜科技示范園;棉花莊大福村2000畝大棚蔬菜基地等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基地,這些高效農業示范基地,已成為全區乃至全市高效農業的新
亮點。
1.4 農產品的檔次質量明顯提高
近年來,淮陰區緊緊圍繞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做大做強農業特色產業,打造農業強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成功培育成我省第二個國家級生豬品種“蘇淮豬”;丁集“淮安黃瓜”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通過農業部核準。目前,全區新建多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面積不斷擴大。現在全區有多個農產品進入市區大型超市。以淮陰區棉花莊鎮軍田村綠源蔬菜合作社為例,合作社里將采摘下來的蔬菜稱重打包,發往市區的各個超市銷售,僅2011年該合作社銷售收入就突破了3000萬元。
1.5 高效農業龍頭企業日益增多
近年來,淮陰區發展高效農業注重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在“十一五”期間,淮陰區通過財政補助、貸款貼息方式,投入資金扶持了江蘇同玉禽業有限公司、江蘇潤通食品有限公司、淮安老侯食品有限公司、淮安凌橋米業有限公司、江蘇民康油脂有限公司單位,為其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壯大自身實力,增強帶動和服務能力,有效促進了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之間的緊密結合,提升了一體化經營水平。此外,淮陰區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解決技術、資金、市場等一系列問題。如依靠淮安天益食品、淮安豐爾豐斯農業發展公司、蘇州南環蔬菜有限公司、連云港如意集團等龍頭企業的帶動發展訂單
蔬菜。
2 淮陰區高效農業發展面臨主要問題
2.1 高效農業投入嚴重不足
高效農業是高投入高產出的項目,其生產需要基礎設施配套。但總體來看,淮陰區高效農業的基礎設施與高效農業發展較好的山東壽光等地還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關鍵是投入資金不足。近年來,淮陰區各級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雖然基本能按中央政策和法律規定增加對農業的投資比重,但仍然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近幾年來,政府雖然制定了一些鼓勵高效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積極整合有限的財政投入發展高效農業。但數額有限,不能適應高效農業快速發展的需求。由于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緩慢,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農業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影響著農產品產量的穩定增加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2.2 農業規模化程度不高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淮陰區高效農業雖然取得了較大發展,亮點不少,但許多仍是“小盆景”,形不成“大花園”。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高效種植業面積偏少,到2011年底,全區年新增6.2萬畝,僅占全部耕地面積的6%左右。二是設施農業發展差距大,到2011年底,全區新增設施農業面積2.3萬畝,占耕地面積的2%。三是高效農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同周邊地市相比仍有差距。從目前來看,淮陰區目前無論是高效種植業面積、設施農業、還是今年新建高效種植業的占比數,均處于江蘇省中低水平。不少鄉鎮發展高效農業組織化程度不高,現有的高效農業項目多為農民自發發展而成,因而呈點狀分布,分散經營、面積小、不成規模。
2.3 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
規模大、輻射能力和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少,農產品深加工層次低,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率也很低。貿工農一體化、種養加一條龍的“龍型”經濟發展緩慢,以富民經濟小區、農業現代園區為載體的“園區”經濟規模偏小,檔次較低,綠色、有機產品及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帶少,專業鄉、專業村發展緩慢,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程度不高。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與農民、農業的生產需要尚不完全適應,有一半以上的農戶未進入產業化經營,農戶分散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的矛盾依然突出。農業的開放度不高,外向度差。
2.4 相關部門的支持不夠
政府相關部門對發展高效農業的支持和重視力度還不夠,主要表現在 ,一是行政部門干預不當,存在著諸多問題。有些鄉鎮農民不能根據市場變化自主決策,而是由政府決策,農民只能消極被動實施所謂的高效農業;一些鄉鎮不根據當地實際,盲目仿效,農民收入無增反減,使農民對高效農業產生了曲解;有相當一些鄉鎮政府沒有轉變觀念,積極找市場,使產品滯銷。二是有些服務部門只走形式、不重實效。高效農業的普及需要一個過程,需要由各部門大力配合、互相支持。但是,在現有的財政體制下,一些農業職能部門只能靠山吃山,經常出現為部門利益而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有時財政補貼往往發放不到位,職能部門費用仍舊偏高,使得農民對高效農業失去信心。有些鄉鎮農技站不能及時為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導致高效農業不能提高農民收入,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2.5 科技推廣的效率不高
目前,淮陰區在高效農業發展中科技成果的推廣效率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一是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偏低。目前,淮陰區廣大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自身缺乏科技知識,不能對市場做出正確的分析,更不會研究氣候變化、雨水分布等因素對農業的影響,只是憑借經驗并根據當時市場上農產品的價格而定。這對農村實施高效農業來說是一個嚴重的障礙。二是農業服務體系改革滯后。目前,淮陰區農村農業服務體系改革至今未完全到位,農技推廣隊伍年齡偏大、知識老化。在這種情況下,影響力高效規模農業的強勢推進、點面結合、迅速鋪開。三是科技支農力度不高。從淮陰區現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實際運行情況看,絕大多數經營的是常規品種,90%以上的土地股份合作組織都是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將流轉出來的土地租賃給個人或個體工商戶承包經營,入社、入股農民僅獲得固定的土地經營權出讓收益,更多的收益被承包人或個體工商戶獲取,因而入社、入股農戶支持發展高效農業的積極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