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璇
摘 要: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一場發生在已處于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的英國和仍處于冷熱兵器混用時代的清王朝之間的非對稱戰爭。清軍在火器裝備上的明顯劣勢是促使其戰敗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將簡要對比分析戰時中英使用的火槍、火炮以及火藥等火器,以解開清軍戰敗之謎。
關鍵詞:清軍;第一次鴉片戰爭;火器裝備
鴉片戰爭的爆發及其失敗是中華民族史上揮之不去的陣痛,它意味著中國開始了其長達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對于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了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化的最初一步。”鴉片戰爭時期中英雙方武器裝備各自的水平可以簡要概括如下:英軍已處于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處于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對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原因的探索經久不衰,筆者則嘗試著以清軍戰時使用的主戰火器裝備為思路,再論戰爭失敗的原因。
1 火槍
清軍在18世紀使用的火槍,因其發機處龍頭翹起,形似鳥首而在清朝典章文獻記載中被稱為“鳥槍”。它與弓矢、火炮同列為清代軍隊裝備的三大武器,歷代清帝都極為重視,“我朝武備整齊,弓矢槍炮最為軍營利器,法制精良 百世不易。”在實戰中,火槍以其迅猛準捷、攜帶方便而展現出很高的作戰效能,并因此而得到普遍青睞,逐漸成為清軍武器裝備中的首要利器之一。鴉片戰爭時期,清軍最普遍使用的火器是一種前裝滑膛線火繩槍,其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的葡萄牙火繩槍。由于中國此時一直處于前科學時期,沒有形成科學理論和實驗體系,導致火器的發展受到根本性的制約,與明末清初相比,基本沒什么變化。“兵丁鳥槍用鐵制成,槍長2.01米,鉛彈丸重1錢,裝填火藥3錢。射程約100米。射速為1至2發/分鐘。”
與英軍此時主要裝備的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以及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相比較,清軍的“鳥槍”存在以下主要缺點:一是槍身太長。鳥槍身長為2.01米,無法再配裝槍刺,而此時英軍火槍皆有槍刺,因此,一旦短兵相接,清軍毫無還手之力,只得任人宰割;二是發射速度慢。清軍鳥槍在發射時,先將火藥填裝至槍管內,再塞入彈丸,點燃位于火機翹首處的火繩,然后扣動扳機,使火繩下落,接觸火門烘藥,引爆膛內火藥,憑借其產生的巨大動力推動彈丸飛出槍口。需經歷如此多的步驟,整個發射過程才算完成。據茅海建講到:“如果我們以射速、射程為參數對照,大致可以推論:兩支兵丁鳥槍不敵一支伯克式槍;而一支布倫士威克槍,可頂五支兵丁鳥槍。”由此可知,在當時清軍僅僅有一半軍隊裝備鳥槍的情況之下,與裝備有先進武器的英軍作戰,無疑壓力巨大。三是點火裝置落后。作戰時,槍手或侍從要隨身攜帶火繩、火種或火鐮,行動極為不便,加上火繩在受潮后難于點燃,影響正常射擊。此外,在夜間作戰中,由于每支槍上都燃著一根火繩,極易暴露目標。清中期的《西洋自來火統制法》中這樣描述“鳥槍”點火裝置的弊端:其一,臨陣忙亂,倘若放偶疏則貽害甚危;其二,怕潮濕雨淋,烘藥恐風吹散,晦夜尤為不利。四是無報廢更換制度。由于清中期以來,國泰民安,戰亂減少,朝廷對于武備的重視程度有所降低,加之軍費不足,導致鳥槍并無定期修造報廢更換制度。以至于鳥槍的使用年限平均為數十年,更多甚者長達白余年之久,其作戰效能可想而知。五是制造工藝粗糙。清高宗實錄里有這樣一段話足以說明此問題。乾隆三十四年(1769),經略大學士傅恒、副將軍阿里袞等向皇帝會奏說:“至綠營鳥槍,大半堂空口薄,只食子藥三錢,演時多在平地,臨陣下擊,火未發而子已落。現按提水槍法,令槍子與槍口吻合,間有小者,將黃土樹葉探塞;并新造食子藥四錢鳥槍,分給演習”。
2 火炮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中英兩軍的主戰火炮都是17世紀以來歐洲普遍采用的前裝滑膛炮,且均使用黑火藥,可以講中英雙方的火炮還屬于同一技術時代的產品。但由于制造工藝上的巨大差異,導致火炮在實戰中的效能差之千里。筆者將從制造火炮的材質、鑄造工藝以及炮彈三個方面對此問題予以簡要說明。
冶鐵技術落后。制造火炮所需要的鐵或銅的質量主要取決于對冶煉材料的選擇和冶煉方法的研究這兩個方面。相對于處于工業時代的英國而言,此時清王朝的冶鐵技術依舊處于手工階段,產量、質量極為低下。“到1840年前后,年產鐵約2萬噸,僅是英國的1/40。”“清朝的冶煉技術落后,爐溫低,鐵水無法提純,含雜質多,鍛造出來的火炮十分粗糙,氣孔氣泡多。”為彌補火炮在質量上的不足,清軍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厚火炮管壁,以重量換取質量,致使清軍的火炮十分笨重,導致數千斤的火炮威力反而弱于西方的小型火炮;二是對于已鑄成的質量差,容易炸裂的火炮,清軍則減少火藥填量,這又減少了火炮的威力。三是使用銅打造少量利炮。
鑄炮工藝落后。鴉片戰爭時期,機械工程專家丁拱辰根據自身制炮的實踐于1841年編成了以泥模法為核心鑄造方式的《演炮圖說》,并隨后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但泥模法鑄造出的火炮存在以下缺陷:炭火烘烤泥模時,往往出現外干內濕的情況,導致澆鑄時尚未烘干的水分蒸成潮氣,致使鑄成是火炮表面布滿蜂窩狀孔穴,發射時容易炸裂;制造效率低下;無法對炮膛深加工,致使炮彈出膛后,彈道紊亂,射擊精度低下;大多數負責制炮者并不理解身管與口徑比例、火門位置在火藥燃燒中的實際意義,導致絕大多數火門開得太前、太大。炮膛游隙過大也是此時制炮工藝中明顯的短板,常采用內徑1/10至1/5為游隙,甚至達不到明末的水準。相比之下,英軍的火炮制造工藝要先進許多。此時,車床技術已普遍應用于火炮的制造。此法可使炮身較模鑄法更加均勻、對稱、光潔,各種尺寸比例和火門的設計亦更合理,射擊精確度有顯著提高。19世紀中葉,因歐洲機械制造精密度提高,火炮所用的游隙值更是減少到內徑的1/42,填充火藥的減少既增加了填充火藥的速度和射擊的精確度,也使得火炮的機動性大為增加。
炮彈種類偏少,質量粗糙。鴉片戰爭時期,清軍使用的炮彈主要有蜂窩彈、鏈彈及少量的爆炸彈,但彈體粗糙,彈徑偏小。清軍一般使用重為3-10余斤左右的炮彈,大者也不過16、17斤,少數時候也使用如西方的68磅炮彈和大于此的炮彈。清軍炮彈的材質主要為鉛子、生鐵,用泥型鑄造,但由于鑄造技術欠佳,炮彈上存有較多的氣眼。英軍此時使用的炮彈主要有實心彈、霰彈、爆炸彈等,不僅種類較多,而且制作精良,在實戰中具有很強的殺傷性能。魏源在《籌海篇》中講到英人一切皆不為懼,“然有一宜防者則曰飛炮,非謂懸桅上之號炮,而謂仰空墮彈之炸炮也。我之炮臺雖堅,而彼以飛炮注攻,炸裂四出,迸射數丈,我將士往往擾亂……寶山則以飛炮而眾潰,由之觀之,夷之長技曰飛炮。”
3 火藥
火藥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的又一大貢獻,但卻起源于煉丹術士的偶然發現,后代火藥的研制也都憑借經驗進行,鮮有理論上的探索和揭示。直至鴉片戰爭前夕,清朝依然沿用此種方法。道光初年,清朝的火藥生產仍以手工業作坊或工場的方式制作,導致火藥中硝和硫的純度偏低,此外傳統的石碾工藝使火藥顆粒粗糙,大小不一,難以充分燃燒。與英國相比,清朝火藥的生產和管理制度最突出的缺陷是:生產火炮的工廠和藥局無專門的研究機構,炮匠只能按照樣品憑經驗生產。若火藥工匠技藝高超,所配置的火藥品質尚可保證,一旦火藥工匠技藝欠佳,火藥質量便如同天方夜譚。抗英名將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給朝廷的奏折中提及到其水師所使用的火藥配方如下:其一,槍炮發射火藥配方,硝80斤,硫10斤,炭10斤;其二是大小火箭所用的燃燒性火藥配方,硝16兩,硫1兩、炭1.5兩。兩種火藥的硝、硫、炭的組配比率分別是:80%∶10%∶10%;86.5%∶5.4%∶8.1%。這種配方的缺陷在于含硝量過高,易吸潮,且爆炸擴張力不足。而此時清軍各部隊所使用的火藥比例與此大同小異。美國傳教士裨治文于1832 年在《中國叢報》上曾這樣評價戰爭前夕的中方火藥:“中國火藥的粒子粗糙,大小不一。發射后留下的臭味,顯然是含有的硫磺成分過多,受到空氣的影響后很快就分解,在紙上留下的黑點和濕氣。根據這種原因,我們就能理解中國大炮缺乏擴張力,這是凡看過它的發射的人都注意到的。”
此時英軍使用的火藥則是根據化學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經過多次實驗后,提出的黑色火藥的最佳化學反應方程式: 2KNO3 +3C+ S→K2S↓+ N2↑+3CO2↑配制而成的,并根據槍炮的特點配制了硝、硫、炭的比率為75%、10%、15%的槍用發射火藥,以及組配比率為78%、8%、14%的炮用發射火藥。加之,工業革命又給英國帶來了機械化生產,此時的英國火藥雄居世界領先地位。
4 結束語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是由清王朝腐朽僵化的政治體制、獨特落后的經濟形式等一系列因素促成的,但武器裝備上,特別是在火器上的落后是其戰敗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將中英雙方戰時使用的火槍、火炮以及火藥等火器裝備在生產工藝、作戰效能方面進行了簡要的對比。其結果表明,清軍在這三個方面均處于明顯的劣勢,也就是說,在火器上的落后是造成清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57,57,58,59.
[2]《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七一○至七一二,“兵部·軍器”。
[3]清高宗實錄(卷八三三),第18頁。
[4]郝俠君等著: 《中西500年比較》, 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 第254頁。
[5]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M].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