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革命離不開群眾。中央蘇區時期,黨對蘇區廣大群眾進行了積極的政治動員。革命必須依靠群眾。政治動員的成功是因為黨充分認識群眾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自覺貫徹群眾路線,始終站穩群眾立場,不斷提高群眾工作本領,從而做好了群眾工作。
關鍵詞:政治動員;群眾路線
從政治學的意義上講,政治動員就是“發動人們參加政治活動”。 1932年11月4日,《紅色中華》發表題為《政治動員工作》的社論,明確指出:“什么叫政治動員?就是要動員群眾在政治上了解目前斗爭——粉碎敵人大舉進攻的意義”。毛澤東指出:“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1]
中央蘇區時期,蘇區群眾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人數眾多,是革命的主要力量。而要對廣大群眾成功進行政治動員,必須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要充分認識群眾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自覺貫徹群眾路線,始終站穩群眾立場,不斷提高群眾工作本領,從而做好群眾工作。
1 充分認識群眾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樹立群眾觀點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革命力量的源泉。1934年1月27日,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2] 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贏得戰爭。
毛澤東同志很早就充分認識到群眾工作的重要性,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研究。從1929年1月向贛南出擊到1934年10月離開中央蘇區,他所做的系統的社會調查,就有尋烏調查、興國調查、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等。他認為,“有無群眾觀點是我們同國民黨的根本區別,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點與歸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問題從群眾出發就好辦。”[3]群眾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充分尊重群眾。
2 自覺貫徹群眾路線,始終站穩群眾立場
“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這是毛澤東1942年3月31日《在〈解放日報〉改版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的。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黨的性質、宗旨在實踐中的體現。正如毛澤東同志強調的,“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4]
《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5]立場問題是首要的根本問題,群眾立場問題是決定我們黨性質宗旨的具有根本性的重大政治問題。黨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根本原因就是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黨都必須始終站穩群眾立場,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中央蘇區的黨和蘇維埃政府牢記黨的宗旨,認認真真地為群眾謀利益。深入開展土地革命,使農民得到土地;幫助解決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毛澤東帶領工作人員挖“紅井”;朱德帶頭下田幫助農民插秧;周恩來幫助紅軍家屬挑水砍柴等。蘇區群眾說:“紅軍共產黨什么都想到了!”
3 不斷提高群眾工作本領,做好群眾工作
中國共產黨是革命戰爭的領導者、組織者,又是群眾生活的領導者、組織者。要提高群眾工作的本領,必須“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在集中和堅持過程中,必須采取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這是前一個方法的組成部分。”[6]群眾工作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基本方式和根本途徑。高度重視和努力做好群眾工作,是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群眾工作的重要任務,就是最廣泛地發動和宣傳群眾、最有利地團結和組織群眾、最真心地關心和服務群眾。
1931年,土地已經分了好幾次了,但許多農民不相信土地是分定了的,以為現在耕的田將來還得歸別人,因此耕種沒有積極性。考慮到這一情況,1931年6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員會發布了《關于實行土地登記》的公告,指出“蘇維埃政府發給土地證予農民,用這個證去確定農民的土地所有權,他人不得侵犯,政府不得無故沒收。”[7]這樣給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從而安心生產、支援蘇區。
正是因為認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黨在中央蘇區的政治動員工作極其成功,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蘇區群眾以高昂的革命熱情投入到蘇區的各項事業中去,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和一次次軍事“圍剿”,使得根據地不斷鞏固和壯大。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480頁
[2]《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頁
[3]《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頁
[4]《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頁
[6]《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0頁
[7]王景新.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世紀變革.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9
作者簡介
何斌(1979—),男,江西峽江人,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