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學術界內都有對于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以及公共行政學和公共管理學的討論,并且觀點各異。本文試圖羅列出當前學術界不同的觀點,并且提出個人的觀點,同時也提出一些問題,聯系實際,以期能夠較為清晰地找出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以及公共行政學與公共管理學的同與異。
關鍵詞: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學;公共管理學;觀點綜述;問題
在我國,“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在學術界是很熱門的話題,在眾多高校中,也都紛紛設置了“公共行政學”專業亦或是“公共管理學”專業。但在專業的學習當中,二者有許多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學術界始終不能為這兩組概念形成統一的認識,因此學術界的觀點是多種多樣的。
1 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
1.1 公共行政的概念與公共管理的概念
國內學術界對公共行政中“公共”的概念理解比較明確,在“行政”前加上“公共”就將公共行政與私人行政區分開來,因此公共行政的概念就可以界定為:國家行政組織和其他履行公共行政職能的公共部門依法行使公共權力,對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以及行政機關內部事物進行管理的活動。
在國外,“公共行政”并沒有取得一個人們一致公認的定義,對它的學術研究面臨著認同危機。
“公共管理”既有一般概念也有具體概念。就最抽象(即最高、最普通的范疇)意義上說,所謂公共管理是指對公共事務與公共部門的管理。國內外的學術界以及政府部門有以下幾種觀點:1.公共管理是指為了公益目的,由社會上發展起來的多元管理主體以及它們組成的網絡結構,綜合運用公私部門所提供的有效方式與方法,在公民廣泛參與、參加和制約下,對公共事務所進行的管理活動。2.公共管理是一種以公共權力的機關為核心,并有社會中介組織和公民大眾參與的,采用公共政策和市場競爭等手段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有效管理的公共實踐活動。3.公共管理是社會公共組織為了維護與實現公共利益,利用公共權力對公共事務管理的社會活動。4.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整合社會的資源,廣泛運用政治、法律、管理、經濟等方法,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政府績效和服務品質為目的的活動。5.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滿足公眾的要求,對涉及公眾利益的各種公共事務所實施的有效管理。6.公共管理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是指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與其他公共組織一起,處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活動。7.公共管理是指那些不以營利為目的,旨在追求有效增進與公平分配社會公共利益的調控活動。
1.2 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比較
從上述國內外對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概念的幾種理解中,可以看出,雖然表述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取得共識的,那就是與公共行政相比,公共管理的主體大大拓寬了。公共行政的主體是狹義上的政府,而在當代,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公共組織,不僅包括行政機關,而且包括立法、司法等國家機關以及各種非政府組織。
其次,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公共行政側重公共性,公共管理側重社會性。
另一方面,公共管理涉及的內容更廣泛,它所關注的是實現結果并對結果負有責任。同時也強調彈性機制、效率、結果實現和服務提供主體的多元性(公共部門、第三部門、甚至提供公共服務的私人盈利組織)。
2 公共行政學與公共管理學
2.1 公共行政學的概念與公共管理學的概念
根據對公共行政概念的上述理解,公共行政學是研究公共組織進行公共行政活動的學問。具體來說,公共行政學是研究公共行政組織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和行政機關內部事務的活動規律的理論體系。
同樣,雖然對公共管理的理解不同,但也有相同之處,因而對于“公共管理學”可以一般地定義為對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研究,或定義為對公共組織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
2.2 公共行政學與公共管理學比較
這里所對公共行政學與公共管理學的比較,其實是在探究公共行政學與公共管理學的關系。
目前中西方學術界對公共行政學與公共管理學的關系存在一定的爭論,主要有四種代表性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將公共管理學等同于公共行政學,認為二者雖有細微差別,但沒有實質區別,只在細微之處有所不同:從行政價值方面看,傳統公共行政注重的效率,而現代的公共管理除了效率外,還注重社會公正與平等。
第二種觀點則是公共管理學看做在某種意義上回歸了的公共行政學。公共管理中的一些理論與方法,對于公共行政而言,并非什么新鮮東西,只不過是西方國家根據社會變化的需要,時而采取這種管理方法和理論,時而采取那種方法和理論。
第三種觀點把公共管理學當做公共行政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下面的一個較低層次的技術性領域,公共管理學者關注的是效率、責任目標實現以及許多其他的管理和技術問題。
第四種觀點將公共管理學看做不同于傳統公共行政學的一種新途徑、新范式或新的學科框架,二者是相互競爭的兩個領域。自公共行政學誕生以來,產生了三次大的范式轉換,先后經歷了傳統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三個階段,公共管理是繼傳統的公共行政和新公共行政之后的新范式。
3 個人看法
對于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以及公共行政學與公共管理學的分歧,我比較認同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主體不同同時二者的性質不同,因此,對于公共行政學與公共管理學,我同樣認為二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學科。
公共行政的主體是公共行政組織即政府,而公共管理的主體是公共組織,不僅包括行政機關,而且包括立法、司法等國家機關以及各種非政府組織。兩者由于主體不同,運行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公共行政側重公共性,是為公共事務服務的,公共管理側重社會性,是社會上自發形成進行自主維持秩序的管理。因而,兩者感覺上一個更偏重國家的,一個更偏重民間的。
在學科上,公共行政學與公共管理學所培養和研究的方向與目的也會逐漸產生很大的差異。一個可能將會偏重公共行政和政府的組織管理者,一個可能將會偏重社會事務服務者。
4 一些問題
不論是公共行政,還是公共管理,又或是公共行政學,再或是公共管理學,都并非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幾乎都是從西方引進、學習、借鑒而來。所以,難免有不適合我國當前國情的地方。
因此,如何在將來的理論研究和學科發展以及人才培養中,更符合中國的國情,更能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將是我們在未來一段時間繼續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吳春華.公共行政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8
[2] 詹姆斯·W·費斯勒,唐納德·F·凱特爾.行政過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學新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年7月
[3] 張慶東.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概念辨析與學科界定[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4] 王樂夫.論公共管理類型—公共管理橫向體系分析[J].政治學研究,2006年第l期
[5] 趙素卿. 公共管理與公共管理中國化[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2年8月第25卷第4期
[6] 黃麗娟. 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辨析[J].行政論壇,2007年第1期
作者簡介
蔡昕霖 (1993-),男,河南駐馬店人,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0級本科生,人力資源管理專業。